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质之境     
正地质景观之美是多变的。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其魅力可在山水草木中尽现。山的沉稳,水的静谧,草木的鲜活,再加上天空之蓝及点缀的浮云,意味之中却难以言传。有时不见草木,些许丹霞亦风光无限。那些地质裂变过后的沧海桑田,有天地造化之功。我们置身于宛若仙境般的自然之中,想象一下亿万年地质变迁的情景境,那些或柔美无限的画面或刚劲有力的神来之笔,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2.
○引言: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国际? 很久以来,我们时常在中国的媒体、领导人的讲话、知识精英们关于"知识"或"文明"的传播上听到一些含混不清的词语,比如"世界主义"、"与国际接轨".但让我们常常不明白的是:谁是世界?世界是谁?我们算不算世界?当我们追问这些为甚么的时候,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往往是我们眼睛中心灵中的"他者",而不是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3.
有一首歌,叫《为了谁?》,写的是军人抗洪救灾为人民的英姿。"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借这首歌,送给我们国土资源系统可敬可爱的转业干部们。  相似文献   

4.
地质之秀     
<正>读过艾青的《鱼化石》一诗,这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也读过徐迟《地质之光》一文,这些文字留下诸多回忆:"它在地质上也是相当破碎的,半岛、岛屿、岬角、港湾相间。"但还是有许多人对地质停留在概念上,那些"艰苦、偏远、朴素"等等词汇,往往成为其代名词。而在地质工作者和热爱地质的人们之镜头下,留下了精彩一瞬,彰显地质之秀。  相似文献   

5.
<正>是谁滤净了源头之水,让每年600亿立方米的清水流出青海?是谁孕育了万千生灵,让草原、湖泊、森林充满生机?是青海湿地,这个鲜为人知,却又不可忽视的存在。湿地,所有地类中最富有诗意的名字。准确来说,湿地是地表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  相似文献   

6.
正在刀郎和杨臣刚的年代,说唱片业萧条,是要被一些业内人士追扁的。甚至倒退回几年前,在杨坤出道、周杰伦出道、雪村出道的时候,如果谁说唱片业萧条,都会遭到娱记公公和乐评人公公们抢白。但是我们不妨这样问:假如唱片业的兴衰不是以老板们用点钞机数老头票的速率作为指标,而之以那些持久动听、具有饱满内涵的歌曲的存活率?我相信反对之声会消失掉一大半。  相似文献   

7.
正地质工作能够在建设安全城市中做些什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地质人对城市防灾减灾有哪些意见建议?让我们来听听地灾防治专家和一线地质工作者怎么说。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国城镇化进程举世瞩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新型城镇化应尊重自然、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形态塑造的过程中,趋利避害,减轻灾害风险是建设安全城镇的主要课题。我国山地多,与丹巴、北川、舟曲、绿春等类似地形地质条件的山地城镇还有许多,有的位于河谷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发展是与地质工作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地质工作者的付出,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在纪念新中国地质工作5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同志,他深情地回顾了献身地质的经历,以及对末来地质工作的期待。从老部长的悠悠回忆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的发展而手执地质锤、放大境和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在深山大川中不倦探索、艰苦跋涉和无私奉献的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的身影,并被他们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感动。 籍此,我们谨向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呕心沥血的地质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9.
赵凡 《国土资源》2007,(10):8-17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隆升于地球新生代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地壳最厚的高原,她的活动仍未停止,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迷一样的青藏高原,抹上了太多的色彩,埋藏着太多未解之迷,充满了永远的诱惑,吸引着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去那里探寻远古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发展是与地质工作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地质工作者的付出,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在纪念新中国地质工作50周年之际,我们专访了原地矿部部长朱训同志,他深情地回顾了献身地质的经历,以及对未来地质工作的期待.从老部长的悠悠回忆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的发展而手执地质锤、放大镜和指南针等简单工具在深山大川中不倦探索、艰苦跋涉和无私奉献的数以万计的地质工作者的身影,并被他们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深深感动.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记者从焦作市国土资源局获悉,该局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同步,遵循"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落到实处。截至2016年底,矿山企业累计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27973.0327万元。其中,2016年度持证矿山共缴存1034.05万元。焦作局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设中,充分把握矿山地质环  相似文献   

12.
如此,自2009年9月开始修建的贯穿南北的地铁1号线、今年11月开始动工贯穿东西的2号线、2013年预备启动辐射整个长沙市区的3号线以及2015年开始修建的4号线地铁,将会让古城长沙焕发更多的精彩,增添更多的现代气息。不过,我们现在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对长沙的地质条件了解多少?施工方对于古文化遗址和遗物,以及特殊的地质路段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施工方式呢?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汝州市排查出哪些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属于哪个灾害类型?可能威胁对象是什么?有何防治建议?防治责任单位是谁?近日,汝州市政府发布实施的《汝州市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说明了上述问题。根据汝州市地质构造和地质环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奉献唱响地质赞歌>. 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离繁华都市,告别温暖家庭,头顶烈日,脚踏寒露,默默地奉献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绩,然而,正是他们改写了新中国"贫矿国"的历史,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说到这儿,大家不难猜出他们是谁?他们就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地质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新春寄语     
斗转星移,万象更新,时际的列车载着辉煌、载着喜悦,载着我们和地球万物共同跨入了新的世纪、新的春天。在这世纪交替、辞旧迎新之际,《辽宁地质》杂志社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各级领导,向辛勤劳作和无私奉献在地质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积极为本刊撰稿、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这棵大地之苗的广大作者,向钟情于本刊的广大读者致以深切的谢意,祝愿大家在新世纪中事业有成、万事如意 ! 回首过去的一年,品味和思索身后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我们感到无限的自豪与振奋。一年中,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党中央领导下,为我国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16.
正大美嵌入自然,自然彰显大美。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石头是上帝随手捏的,矿物晶体是上帝用尺子丈量着精心设计出来的"自然界稀奇之物,被我们无意中发现,让我们爱不释手。那些顶级矿物晶体和宝石之秀历久不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让我们一起来品赏这些自然神奇之力的馈赠。美国甜蜜之家的菱锰矿,具有完美的晶形,鲜艳的红色,油脂的光泽,宝石般的透明。黑、白、红三种不同矿物的组合与反差,以及整体规格和晶体大小的和谐搭配都彰显了她的珍稀、高贵和气质。  相似文献   

17.
牙形石掌鳞刺属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和形态随时间演替 ,由近正三角形向长三角形、长菱形演化 ,在F/F界线附近受地质事件的影响而中断 ,使Palmatolepis齿台结构呈二段式发展 ,在Palmatolepis的分子中 ,那些演化速度快 ,结构变化大的分子首先灭绝 ,而那些演化速度慢 ,结构变化小的分子延续时间长 ,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地质事件中被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 ,这种演化规律可能是生物有选择性灭绝与复苏的原因之一。晚泥盆世F/F之交环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海退 ,海底毒气喷发 ,超量金属元素的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19家地质公园,是散布在三湘四水中19个永恒的地球印痕,是地球亿万年的沧桑皱纹。从岩溶、峰林、台地到冰川的神奇地貌,从志留系、泥盆系、二迭系到三迭系的地质纪年,都在这些地质公园中得到一一展示,也许我们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我们的地球到底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地质公园中看到,当年,我们的地球,和谁在共呼吸。  相似文献   

19.
地质工程的风险不仅复杂多变且相互关联,并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它虽然与地质工程的不确定性有关,但不等于不确定性,只有那些已知的不确定性才与风险有关,而未知的不确定性并不进入风险管理程序。在地质工程风险管理中,用安全措施前与安全措施后的事故损失之差来评估安全投资效益的思路是不正确的。通过引入投资管理中的预期收益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一个地质工程安全投资的最优数学模型,它可以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安全投资做决策,以提高其效益。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国的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客观上它左右着战局的发展,很快日本国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以人民的胜利宣告结束.从此,威力无比的、能量极大的制造原子弹的物质--放射性矿物资源铀矿才广为人知.那么,中国的铀矿是在什么地方首先发现?又是谁揭开铀矿神秘的"头盖"并取得累累的勘查硕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