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工程地质模型涵义、意义、建模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许兵 《工程地质学报》1997,5(3):199-204
本文重点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阐明了工程地质模型的概念与涵义、阐述了建模的依据与方法;探讨了其应用的范畴与要点;尤其充分论述了工程地质模型的学科意义与深远影响。工程地质模型是条件研究的归宿, 是分析、计算与评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面向领导决策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信息进行快捷发布、预警与决策,是地质灾害管理与防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地质灾害预警与领导决策的需求,对结合ArcIMS地图服务与Ajax技术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进行了分析与设计,探讨了系统开发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最终完成了基于Ajax模式的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地质灾害相关信息的分析,灾害等级划分与预警,以及灾害信息的发布。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本区的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特征,分析了地层与成矿的关系、控矿构造与容矿构造、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通过化探分析确定了元素组合、富集系数和变差系数,为在该区找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现有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些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已经从单因素向多因素发展,综合作用假说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为防突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煤与瓦斯突出准备机理、失稳与平衡机理、发展机理、传播机理和煤与瓦斯突出带分布规律研究是煤与瓦斯突出机理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山东蒙山佛塔谷一带的第四纪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MIS的对应关系,对该区冰川遗迹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冰川、黄土和水系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研究。对比研究了蒙山地区各类地层沉积与深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的对应性,建立了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环境演化的内在关系;详细对比了全新世、晚更新世冰川、黄土、水系沉积物与MIS的关系,初步对比了中更新世冰川沉积物与MIS的关系,发现我国东部各类第四纪沉积物与MIS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从沉积层序与环境演化的角度,确认了蒙山及我国东部地区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1,自引:3,他引:121  
湿地学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则处于初创时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全面总结了中国湿地50年的主要成就:完成了全国沼泽调查;建成了若干研究基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进入国际前沿。在此基础上提出8项未来研究与建设重点:湿地区域分异规律、湿地形成的多层圈作用过程与机制、湿地沉积动力学、内陆盐碱湿地与西部开发、湿地环境重建、湿地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理论与法规、建设数字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7.
人工神经网络与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罗立强  马光祖 《岩矿测试》1997,16(4):267-276
回顾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神经网络模型与算法,对分析测试技术和相关学科中的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及在流程控制、错误诊断、参数估计、传感器模型、模式识别与分类、环境监测与治理及光谱与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等作了评述。引用参考文献113篇。  相似文献   

8.
中国油气化探50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传璧 《地质通报》2009,28(11):1572-1604
分探索、调整、发展、创新4个时期回顾了20世纪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历程。根据所掌握的文献和资料,就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勘查方法与技术系列建立、分析技术改进与推动作用、数据处理与解释的进展,对中国油气化探的发展做了技术评述。就油气化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何登发  John  SUPPE  贾承造 《地学前缘》2005,12(4):353-364
自Rich(1934)提出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概念以来,Suppe(1983)首次将其定量化,建立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和断层滑动之间的定量关系,奠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基本模型。20年来,不但建立了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等基本端员类型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也建立与完善了断层相关褶皱叠加样式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例如叠瓦构造、构造楔与干涉构造等。研究同构造沉积作用,建立了生长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将沉积作用与断裂作用、褶皱作用及构造隆升作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地层的力学性质与变形差异,提出与建立了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并建立了断层相关褶皱的一系列力学模型。20年来,断层相关褶皱的基本研究方法经历了由二维剖面与平面分析向全三维空间分析的转变,由几何学、运动学模型向力学模型的转变,实验模拟技术与数值模拟技术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模型的建立与检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地质、地震灾害预报与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中国在天山、祁连山和龙门山等相邻的前陆盆地的活动构造与含油气圈闭研究中,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的理论与方法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五大连池、尚志等地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的实验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珣若  金志云 《地球化学》1991,(2):164-169,T001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新生代富钾及富钠碱性玄武岩进行了熔融与淬火实验研究。确定了岩石固相线与液相线的温度,岩石结晶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研究了矿物结晶的温度区间与顺序、晶体形态及习性。讨论了压力对岩石熔点的影响、岩石酸度与粘度、结晶程度的关系以及熔体有序状态对矿物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