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正"美丽广西·美丽地质遗迹景观"系列游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地形地貌,是怎样影响鹿寨中渡人民的生活,又孕育出怎样的古镇千年文化?中渡古镇已有1 740多年的历史。三国(公元265年)时建县于此,名为长安县置。古镇在洛江边,这里还有一些古码头。千百年来,中渡的老百姓在这里有滋有味地生活着。近年来,农历五月二十八日中渡城隍庙会有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在乐游山水的同时,还参与当地各种有  相似文献   

2.
<正>在河西走廊,张掖的位置举足轻重。古时河西有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张掖居其一。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河西四郡均为丝路重镇,但张掖还处于丝绸之路与居延古道的交汇之处,其重要性又比其他三郡多出三分。历史上张掖远比今天要辉煌,这里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最差也是历朝历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称它为“塞上锁钥”一点都不为过。  相似文献   

3.
正贺兰山侧,黄河之滨的石嘴山市惠农区曾以"塞上煤城"闻名遐迩,但是多年对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带来的却是黄沙漫天、污水横流的采煤沉陷区。如何对废弃矿区进行改造治理。这成为困扰当地政府和居民的一大难题,那么废弃的采煤沉陷区是否可以再利用,甚至变废为宝呢?  相似文献   

4.
中卫黄河盾构隧道穿越是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关键性、控制性工程,也是输气管道首次安装在盾构隧道内部通过黄河,隧道顺利贯通保证了干线输气管道按期投产。从设计角度出发,从隧道穿越方式、竖井设计方案、盾构衬砌结构验算和管道安装设计等方面对该隧道设计中的创新点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计算结果和实践证明,该隧道穿越方式的选择是合理的,竖井衬砌结构和环片内衬校核后是安全的,管道安装满足管材应力的要求。西三线中卫黄河盾构隧道成功的设计经验为日后类似工程设计和技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以黄河为轴心,地跨山西和陕西两省。河东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这里山势雄峙,气势浩大,黄河河道舒展蜿蜒。其东西两侧的界线即由河道中心线向两侧分别扩展约1.5km。景  相似文献   

6.
泉林 《国土资源》2006,(11):36-39
祁连山冰雪融水汇成河西走廊三大水系: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通道,曾经是美丽丰腴的绿色走廊。今天河西走廊面临着严重的水危机,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大量湿地消亡,天然植被大片枯死,荒漠化和沙漠化日趋严重。保卫河西、保卫西北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7.
继1976年原广西第八地质队凌云县深洞一带发现古裂隙中早二叠世的沉积灰岩“脉”后,广西区调四分队在南丹县六寨镇一带进行1:5万地质填图中,于丹池褶断带北段东侧发现分布于古裂隙中的沉积灰岩“脉”。它们充填于晚泥盆世和早—中石炭世灰岩中。见“脉”11条,在平面上多呈长条状、透镜状,剖面上呈囊状、脉状,且具右行雁列式排列特征。脉长5—49来,宽  相似文献   

8.
一位南方记者在15年后的今天重走大漠戈壁,回去后不久,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15年前,曾穿过这条跨越时空的河西走廊,沿途的大漠、烽燧、清泉、洞窟.充满了无尽时历史传奇.积淀了厚厚的文化涵养,而今重访.依然心跳不已。当一座座历史名城扑面而来,当一截截古老的长城跳入眼帘.当一缕缕孤烟升起在大漠深处.一个沉重的话题引发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份世界遗产?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平原区第四纪全新世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5个组:下部为黑土湖组,中部为同期异相的巨野组、单县组、鱼台组,上部为黄河组。熏土湖组为全新世早-中期湖沼相沉积的灰-灰黑色粘土类粉砂质粘土,含大量淡水螺蚌介壳;巨野组为全新世黄河早期沉积,由褐黄色粉砂夹棕红色粘土组成;单县组为黄河古决口扇、古河道沉积,岩性主要为细砂、粉砂;鱼台组为黄河古决口扇前缘洼地沉积,岩性为-套棕红色粘土,局部夹粉砂土。黄河组为黄河现代河床及河漫滩沉积,由灰黄色粉砂土、粘质砂土夹粘土层及砂土组成。  相似文献   

10.
正华山被称为西岳,最早见于《尔雅·释山》。《水经·渭水注》载:"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古"花""华"通用,故"华山"即"花山"。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与黄河一起孕育了中华民族。据章太炎等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故曰华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又有"华夏之根"之称。  相似文献   

11.
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对山东省聊城市、湖南省岳阳市、云南省大理市、河北省邯郸市等8县市因保护工作不力,致使名城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名城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进行通报批评。名城保护专家指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必备要素历史文化街区在"拆旧建新"的房地产开发热潮不断沦为废墟,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因为过度商业化导致已无"文化"可言。要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  相似文献   

12.
<正>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让河西走廊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介于祁连山和北山山脉之间,常年的冰雪融水使其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区。然而,曾几何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批流民涌入,肆意垦荒,致使河西走廊东部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的沙丘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有专家断言,倘若  相似文献   

13.
绍兴县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采石之乡,早在距今1800多年的汉代,就有古越先民相继在柯岩、羊山一带凿山取石,从而逐步形成了独具绍兴地方特色的采石文化。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县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尤其是被列为全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继续高度重视治理工作,通过全面规划、因矿制宜、创新机制和科学治理,至今年10月,治理废弃矿山28座,占应治理废弃矿山38只的73.7%,其中已列入"百矿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4.
老沟西金矿床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西20km处,大地构造位置处在兴安岭-内蒙地槽褶皱区上黑龙江中断陷带的西北部边缘。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中侏罗统二十二站组沉积岩为主,次为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的老变质岩。侵入岩以古元古代似斑状花岗岩、片麻状石英闪长岩、奥陶纪碎裂花岗岩为主。矿区位于北东东向漠河推覆构造带的西端,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工作区位于大兴安岭松岭区多布库尔河支流查巴拉齐河上游伊南地区,距松岭区以北50km,属劲松镇管辖。 一、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 (一)地质背景 1.地层区域内出露地层有古元古界兴华渡口群、新元古界零点群、石炭系翠岗组、侏罗系吉祥峰组、白垩系光华组。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强调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1855年,黄河在兰考县铜瓦厢段决口,主干流北徙,在商丘留下了144公里的黄河故道。为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我局紧紧围绕"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工作思路,切实履行自然资源部门职责,用改革创新的举措激活生态红利,扎实推进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观音、大柳树两坝址同处于黄河黑山峡河段,二者相距48公里。在国家地震区划中属西北强震带。在区域上,南部有海原17/2级地震,北部有中宁15/2级和中卫7级地震强震史。地壳活动强烈地受到沿原——景泰、中宁——中卫南北两大活断裂带控制。所以,区域稳定性条件便成为两坝址选择比较的关键。经对区域稳定性的地质、地震地质背景,活断裂特征和区域稳定性基本指标的系统分析论证,获得初步结论:黑山峡地区虽属中国地震区划强震区,但南北两大活动构造带之间的黑山峡——香山地块则属基本稳定地区。小观音,大柳树坝址区域稳定性条件较好。二者都具建坝条件,今后100年内地震烈度按八度考虑,可认为安全度保证率可靠。  相似文献   

18.
<正>在商丘市梁园区北侧,横亘着我们母亲河的足迹——黄河故道。殊不知,昔日的黄河故道两侧荒滩沙堆遍布,再加上缺少成规模的绿化,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沙窝,生活在周围的群众更是饱受风沙之苦。2018年以来,为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经过科学论证、广泛调研、充分协调,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梁园分局决定在黄河故道梁园区段实施国土绿化行动,使昔日的"黄沙滩"蝶变为满目绿色的"梁园新十景"。  相似文献   

19.
辽北华北陆块北缘存在巨型的晚前寒武纪造山带,其标志有:开原蛇绿混杂岩、构造混杂岩、阿拉斯加型岩体、碰撞造山型花岗岩、榴辉岩高压变质带。它们呈狭长的带状分布于辽北建平—阜新—铁岭—清原一带,是晋宁造山运动期间,古亚洲洋板块和古西伯利亚板块依次向古华北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黄河冲积形成的一套沉积物以黄色色序为主,具黄土特征,颗粒较粗,粉土质含量高,松散,多含分散钙。岩性为亚砂土、亚粘土,富含砂层,为典型的冲积型。它与更新世早期冰碛、冰水及河湖相堆积物具显著差别。通过大量孢粉、微体古生物、重矿物、古地磁等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结论与宏观标志基本吻合,即黄河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距今约73万年。通过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分析,认为黄河在华北平原形成以来,在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不同时期,它的发育过程、影响范围、沉积速率均不相同。特别是有历史记载以来。黄河改道与泛滥十分频繁。本文对不同时段、不同年代的冲积扇范围进行了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