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市690万亩农耕地中,川地130万亩,原地310万亩,山坡地250万亩。平均亩产分别为700斤、300斤、100斤左右。全市粮食产量不稳定,主要受中低产地区的牵制。当前,旱、薄、穷仍然是中低产地区阻碍农业增产的主要问题。因缺肥产量不高,因干旱影响产量不稳。按照省委提出的中低产地区的范围包括山区、丘陵、旱原、和旱区的一些新灌区,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的摆布。中低产地区一般都位于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即我市的原区、丘陵、以及浅山区。这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三年我县开采的32100亩茶园大幅度增产,产量34万斤,比八二年增长22%,这除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和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外,与茶叶整个生育期间的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对1983年茶叶生育期气候条件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邵开启 《气象》1982,8(10):32-32
雎宁县种植棉花的历史比较长,但由于对本地气候特点掌握不好,所以产量一直是低而不稳,一般年份亩产只有几十斤,1979年平均亩产为46.7斤。而1980年,全县17万5千亩棉花,平均亩产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了114斤,单产、总产、收购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1980年我县棉花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并不好,从4  相似文献   

4.
顺德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农业生产以粮食、蔗糖、蚕桑、塘鱼为主。1974年,麦稻稻三熟制已发展到5万亩,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5%,年平均亩产1,500多斤,并开始少量试种三季稻。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不够稳定,小麦产量不高不稳。因此,加强调查研究,分析气候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避过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进行耕作制度的改革,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52年以来,我省春花面积在1911.2—2296.1万亩之间,其中大麦150.6—466.1万亩,小麦274.9—537.4万亩,大小麦合计446.3—328.9万亩,占春花总面积的21.1—38.0%。30年中,亩产平均以每年6.6斤的速度递增,1981年全省大小麦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04斤和348斤,比1952年分别提高202斤和228斤。但是大小麦产量不高不稳,高产年与低产年相差很大,如大麦,两者之比为3.5倍;各地之间产量相差也很显著,杭州湾两岸产量高,浙南浙西产量低,总的呈北高南低趋势,最高产县和最低产县产量之比也近3.5倍。这种产量不高、不稳、不平衡的特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看,主要的  相似文献   

6.
钦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能充足,水、温资源丰富是水稻的良好适生地。水稻在钦州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年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 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水稻产量呈上升趋势,亩产由解放初期400多斤提高到1000多斤,亩产逐年递增15斤左右。但是年际产量不够稳定。造成年际产量不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社会因素、品种更新  相似文献   

7.
俞康财 《气象》1985,11(6):22-23
张掖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北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川区拔海高度为1412—1700米,是依靠祁连山融雪的灌溉农业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热量不多温差大,降水稀少变率大,大陆性气候显著灾害多。近几年来玉米种植面积9—11万亩,占秋粮作物面积的62—66%,总产量占秋粮总产的70—72%。1971年单产只有351斤,1980年达892斤,产量很不稳定。因此,我们分析玉米生育期间对热最条件的  相似文献   

8.
花生的生长发育、产量受遗传基因、栽培条件及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前二者可以通过人工育种、改善栽培条件来控制,而环境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的作用较为复杂,本文主要利用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气象因素对花生产量与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为花生育种及预测发育期、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气候属亚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人口五十二万,总面积四百二十多万亩,有耕地五十三万亩,年收粮食四亿斤左右,其中秋粮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山地、丘陵及水面占很大的面积,多种经营社队企业经济收入2700万元。农民要富起来,经济要翻番,仅靠单一的粮食生产是不够的。因此,今年以来,我们改变了单一服务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县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1975年全县种植36万多亩后季稻,平均亩产513斤,涌现了一批亩产较高的单位。据调查有26个大队亩产超过600斤,98个生产队亩产超过700斤。 后季稻生长发育是处在由高温到低温,日照由长变短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11.
扶风的棉花产量从一九六五——一九七四年是一个相对高产阶段,全县十年平均产量70.3斤,最高94.4斤,最低51.0斤。与一九五五——一九六四年平均产量29.1斤相比较,后十年提高41.2斤,产量翻了近一倍半。这是农业学大寨的丰硕成果,是科学种田的巨大成效。但是分析棉花产量发展的趋势,高低变化悬殊,特别是一九七五——一九七六年连续两年减产,气候条件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探索棉花稳产高产的途径,我们分析了扶风棉  相似文献   

12.
夏播玉米,是礼泉县平原灌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灌水问题的解决,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成倍增加。播种面积由1961年的1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45.3%到1980年的1.6万亩,占秋作物面积的58.1%。产量逐步提高,1961年亩产81.3斤,到1980年亩产382.8斤,(最高的1979年达428斤)产量挺高4.7倍。从逐年产量图(见图—1)可看出产量变化悬殊,很不稳定,主要是不利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见图—2)。  相似文献   

13.
棉花地膜复盖栽培技术,是我市万亩高产攻关试验中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新技术。1982年试验面积24亩,中晚熟品种鲁棉二号结桃多,桃子大,成熟早,产量高。1983年推广面积1171亩,平均增收皮棉41.6斤。1984年全试区复盖3398亩并进行了棉花地膜复盖小气候效应的对比观测试验。实践证明:棉花地膜复盖,改善了棉田小气候条件,具有明显的增温、增湿作用,不但是高产再高产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中产变高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面积种植中稻,把中稻作为三熟制改制的中心环节来抓,这是我区耕作制度改革大见成效的一项有力措施。1977年我区种植35万多亩中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批亩产超400斤的大队,超500斤的生产队,超700斤的高产田。事实证明,大力发展中稻,确实是巩固和发展多熟制,高速度发展我区粮食生产的有效途径。为了进一步发挥中稻优势,本文拟从气候的角度,分析我区中稻高产的自然潜力。 我区中稻生产季节主要是在6—8月,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崇信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由解放初期2.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3.9万亩。由于社会和气候诸因素影响,播种面积及产量也时增时减,产量低而不稳。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良种的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价格变动,玉米生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获得最大收益,在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我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一九八○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三千二百多万亩,平均单产五百一十四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4%。 玉米适应性强,产量比较稳定,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更能发挥高产特性。但近三年来我省玉米秃尖、缺粒现象严重,致使减产10—15%。深入分析开花授粉期的气象条件,加强玉米栽培技术管理,趋利避害,减少果穗秃顶缺粒,对迅速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连起 《气象》1987,13(1):38-38
无棣县是金丝小枣的主要产地。现有枣粮间作面积21.6万亩,枣树330万株,其中结果树140万株,年产干枣1600多万斤。据建国后30多年的产量调查,单株干枣产量平均为6斤左右,历年单产最低值是1.2斤(1961年),最高值是13.5斤(1982年)。为探索其长期低产的原因,我们着重进行了气候因子方面的调查研究。调查了1959—1985年,全县历年金丝小枣的单产量;历年枣树年生长期间的光照、积温、降水以及枣树开花座果期(20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表略)。然后根据这些资料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找出影响小枣产量最显著的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84-1985年度,石河子58万亩冬春小麦平均亩产424斤(其中冬麦平均单产425斤,春麦平均单产422斤),比上一年的404斤增产20斤.这是自1979年以来石河子第七个丰收年.华侨农场24连750多亩,平均单产630斤;9连胡德仁包蛋麦103亩,以平均单产910斤夺魁.莫索湾去年春麦也获得了好收成.150团2万多亩春麦,平均单产550斤以上,最高的亩产达820斤.石河子1984-1985年度冬春小麦大面积高产从气象角度  相似文献   

19.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是我国江南重要水果之一。浙江是全国有名的枇杷产区,主要分布在余杭、黄岩、德清、象山、绍兴、兰溪、江山、丽水等地。1991年栽培面积已达13万多亩,产量3.5万吨。浙江枇杷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气候条件适宜。枇杷适应性强,营养成分丰富,既可绿化环境,又可增加收入,象黄岩的红砂枇杷(洛阳青)、余杭的塘栖枇杷、江山的面桶坞枇杷果大汁多,甜酸适度,风味鲜美,远销外省各地,经济收入可观,大有发展前途。现就我省发展枇杷的气候条件及措施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郭兴章 《气象》1985,11(2):32-34
厚皮甜瓜(即哈蜜瓜)在新疆、内蒙、甘肃都有种植,近年来华北地区也有种植。甜瓜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吐鄯托盆地及准噶尔盆地都可种植。其产最北疆地区多在3000—5000斤/亩,最高达12000斤/亩。甜瓜的经济效益决定于产量的高低及质量的优劣。因此,甜瓜生产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夺取高产。质量的优劣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多少来度量,含量多则质优,含量少则质劣。笔者试从准噶尔盆地腹地气候和生态环境调查试验入手,对发展北疆地区适宜甜瓜种植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