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河北山区壶穴的成因探讨——兼论壶穴成因分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内蒙,河北等地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详细的计量及采样分析,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本区壶穴是非冰成的风化风蚀穴,它的发展受到风,温度,降水,8湿度,生物,地貌及岩体的结构构造等多种因子的控制,其中风化,尤其是盐风化等化学风化,是其主要控制因子,而风不仅加速风化,进行风蚀,并不断把风化物搬运走,作者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荧穴的成因进行了类型划分,这些成因皆反映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本区古人类文化相当发达,壶穴正是在夏家店文化年代跨度内达到了相对稳定,气候环境,地貌过程,文化类型三者存在很好的响应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内蒙、河北等地新近发现的壶穴进行详细的计量及采样分析 ,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 ,认为本区壶穴是非冰成的风化风蚀穴。它的发育受到风、温度、降水、湿度、生物、地貌及岩体的结构构造等多种因子的控制。其中风化 ,尤其是盐风化等化学风化 ,是其主要控制因子 ,而风不仅加速风化 ,进行风蚀 ,并不断把风化物搬运走。作者综观国内外各类壶穴 ,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 ,对壶穴的成因进行了类型划分 ,这些成因皆反映了特定的环境背景。本区古人类文化相当发达 ,壶穴正是在夏家店文化年代跨度内达到了相对稳定 ,气候环境、地貌过程、文化类型三者存在很好的响应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福建长乐屏山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成因及其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化坑和壶穴是一种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其形成原因和形态完全不同,但容易被误解和混淆.结合对福建长乐三溪河地区这两种坑穴地形的实地考察,本文从地貌学,沉积学,岩石化学和矿物学等各个方面对两者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和对比.研究表明:风化坑形成于岩石面积水的风化作用,壶穴则是由河流的旋转水流对河床产生的侵蚀作用形成;山顶风化坑的发育与河流流水作用没有关系,河流壶穴的形成与河谷的发育过程有关,河谷中的风化坑只能在河流深切后,流水不再作用到的河床部位发育;只要条件合适,风化坑或壶穴随时可以生成;风化坑与河流壶穴的形态,坑内沉积物的磨圆度、粒度特征等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形成过程.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的化学蚀变指数CIA 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风化坑内碎屑与周边岩石石英长石比例的差异说明风化坑是矿物差异风化的结果;用CIA 值和英长比均无法区分河流壶穴和风化坑中的碎屑颗粒,但两者化学元素迁移特征的差别反映了风化坑的风化作用和河流壶穴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成因差别;风化坑的风化程度达不到当地风化壳的风化程度,但不同气候带风化坑碎屑的CIA 值能反映不同气候带风化作用的强度差异.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洞穴河床壶穴是记录洞穴微地貌演化、洞道走向、水流与地下河床边界条件相互作用的关键性证据之一。通过对贵州绥阳双河洞穴系统,属娄山关组白云岩地下河段108处洞穴壶穴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实地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该区地下河河床壶穴分为两种形式即跌水壶穴(plunge holes)和旋转流壶穴(eddy holes)。它的规模、形态及分布特征规律性较地表河床壶穴强,主要受水动力、洞道走向控制。由于洞内气候环境长期稳定,洞穴河床壶穴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水动力条件、洞道走向、岩性、洪冲积物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将丰富与完善壶穴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岩性特征及成因,为洞穴河床壶穴形态的形成与发育提供科学论证,为洞穴微地貌演化过程及洞穴水动力研究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及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合与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以及安徽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剖面的对比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镇江下蜀土剖面经历了中等强度的化学风化, 明显强于洛川黄土以及古土壤, 显著弱于宣城风成红土, 而与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非常接近。下蜀土的化学风化过程及 其与其他风成堆积剖面风化强度的差异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气候条件通过年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对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环境起重要的影响, 其中降水因素在化学风化过程中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制约作用。(2) 镇江下蜀土剖面风化过程中, 绝大部分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表现为迁移淋失, 仅Fe 和Ti 轻微富集, 元素的活动性由强至弱依次为: P > Na > Ca > Mg > K > Fe2+ > Si > Mn > Al > Ti > Fe3+; 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揭示下蜀土的化学风化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去Ca、Na 过程, 并初步进入到去K 风化的中级阶段; 微量元素除Sr、Ga 迁移淋 失外, Th、Ba、Cu、Zn、Co、Ni、Cr、V 等均表现出富集特征, 这可能与下蜀土风化成壤过 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粘粒、有机质对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有关。(3) 元素迁移在剖面 中的变化特征揭示, 在0.24 Ma 之前的中更新世早、中期, 该区气候较为暖湿, 兼有干湿交替的特征; 中更新世晚期气候偏干凉, 风化淋溶最弱; 至晚更新世早期则又出现一段明显暖湿的成壤时期, 形成下蜀土剖面中的S1 古土壤层。总之, 中更新世以来本区气候整体上向干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野外测量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土壤风蚀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已开发出一系列土壤风蚀野外测量仪器与技术。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野外测量仪器和技术并不相同,这给研究结果的比较与集成造成一定困难,不利于交流与合作。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从风蚀影响因子测量、风蚀物收集和风蚀量确定3方面详细介绍了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不同类型仪器与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目前一些被广泛采用的技术手段,并对今后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国土壤风蚀野外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区是研究亚洲季风和西风环流强度变化和相互作用的良好区域。与青海湖湖泊钻孔沉积物一样,青海湖岸边广泛堆积的陆相风成沉积独立地记录了青海湖区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过去对青海湖风成沉积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虽有过一些研究,但对于这套风成沉积的化学风化研究相当薄弱。通过对青海湖东岸种羊场剖面晚第四纪风成沉积的常量元素组成及主要的化学风化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化学风化指标CIA(化学蚀变指数)、CIW(化学风化指数)、K2O/Na2O和Fe2O3/Mg O比值均反映了种羊场风成沉积经历了早期化学风化强度弱、中期强和晚期再度变弱的变化特征;2)在距今~5 ka时,风化指标显示化学风化作用最强,可能记录了青海湖区暖湿的气候特征;3)种羊场风成沉积的Fe2O3/Mg O比值与!fd%(频率磁化率的百分比)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39),指示在化学风化过程中Fe元素的富集对于磁化率增强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哈密盆地风蚀地貌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闻名全国的大风区--哈密盆地风蚀地貌的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风蚀地貌由垄槽与劣地、蘑菇林、魔鬼城、大峡谷、洼地和戈壁等类型组成,其成因是在这种独具特色的地貌格局和气修条件的控制与作用下,经强劲大风的吹蚀和临时性暴雨洪水冲刷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风蚀地貌景观的奇异特点和地域优势,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9.
韩致文  周玉麟 《中国沙漠》1995,15(4):378-384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  相似文献   

10.
揭西石肚溪壶穴的成因此前曾引起广东地学界的争鸣。为了对该问题提供更多新的证据材料,详细测量了该河流河谷232 处壶穴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壶穴的大小、深度和形态等在河床纵剖面上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椭圆形和长条形壶穴较为多见;壶穴基本沿节理发育,且长轴走向与主节理即河谷的走向一致;部分壶穴内壁和底部分别可见擦痕和碎屑。壶穴的形成发育受河床基岩岩性、地质构造、河床比降、流水作用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节理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壶穴为山区河床上流水侵蚀的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壶穴在河床具有一定比降、河水流速较快、适量节理发育的山区石质河床中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豫北延津的风沙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半湿润地区的区域性风沙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因子之一。通过对豫北延津地区历史上黄河改道泛溢与沙物质沉积过程的分析、风沙问题历史与现状的对比表明,历史时期风沙问题以流沙大规模活动形成各种风蚀风积地貌为特征;而现代风沙问题以沙地在冬春季的片状风蚀和夏秋季的恢复逆转交替为特点,指出本区以季相性为特征的风沙活动及风沙地貌发育规模的有限性。风沙问题的整治关键已不是大规模治理流沙,而是建立有效的防护体系,防止沙质农田土壤风蚀,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沙地高效农业开发。  相似文献   

12.
黄日辉  刘韫  王为 《热带地理》2016,36(2):284-295
风化坑是常见的岩石坑穴地形,但容易被误解或与其他成因坑穴地形混淆。通过对庙湾岛风化坑地貌特征及形态参数进行详细测量和分析,采集风化坑内残积碎屑物、坑外岩石和当地风化壳样品进行粉晶X射线荧光光谱化学主量分析(XRF)和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XRD),对风化坑发育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以下结论:1)风化坑的发育与地形坡度有关,通常出现在平坦裸露的岩石面上。2)风化坑的形态特征表现为宽且浅,口缘有出水口,底部平坦,侧壁最凹处与出水口高度一致,其口径发育的速度远大于深度,长轴发育速度远大于短轴。3)同一岩石面上的风化坑具有不同的大小和深度,显示了其发育程度不一,其最大、最小深度对比反映了风化坑的发育过程。4)风化坑碎屑物与表岩之间的元素迁移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值)的差异,反映了风化坑的化学风化成因。5)风化坑碎屑物的英长比大于表岩,证明了化学风化导致的矿物差异风化作用。研究表明:庙湾岛风化坑形成和发育的主要作用为坑内积水的化学风化。  相似文献   

13.
王晓艳 《中国沙漠》2019,39(4):168-176
2017年在秦岭黑河流域7个采样点进行地下水样品采集。通过综合分析、Gibbs图、Piper三角图、主要离子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得出黑河地下水化学成分的特点、水化学类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阳离子的主要组成成分是Ca2+,HCO3-是阴离子的主要组成成分,黑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 Ca2+和SO42--HCO3--Ca2+型。Gibbs图分析得出该地下水化学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Piper三角图、主要离子比值法、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表明,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方解石、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矿物的风化溶解,同时伴有硫酸溶解碳酸盐岩,受硅酸盐岩的溶解控制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4.
南析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矿物化学风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烨  李天杰 《南极研究》1995,7(2):18-24
本文在考察菲尔德斯半岛土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部分析了本区性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粘粒和全土中土壤大量元素的含量,认为亚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蒙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包括脱盐基,周期性滞水氧化-还原脱铁锰和微弱的脱硅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嘉欣  朱秉启 《地理研究》2022,41(5):1437-1458
流域尺度上的水化学组成特征和来源会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是研究区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焦点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表要素和环境下的天然水体来揭示其答案。本文选择北疆地区的三大水系(伊犁水系、准噶尔水系、额尔齐斯水系)开展水化学组成研究,以期认识中亚造山带中部干旱环境下典型水系的水化学组成特征、成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已采集的北疆三大水系天然水样品及其水化学组成分析数据,同时系统收集了北疆及其周边地区文献资料,并与其他中纬度地区和国际典型气候带地区进行了综合对比。综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北疆水系的河流溶解性固体总浓度(TDS值)普遍高于中国季风区和湿润地区河流,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水体的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以Ca2+和HCO3-占主导地位;主量离子间相对浓度与中国东部季风区河流类似,也与世界大部分以碳酸盐岩风化为主导的河流相似。岩石风化作用在水化学成因上对北疆大部分地区都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定量的结果发现,不同来源对天然水溶质贡献量大小的顺序为:蒸发岩溶解>碳酸盐岩风化>硅酸盐岩风化>大气降水,证明了蒸发岩溶解和碳酸盐岩风化的主导地位。对比硅酸盐岩风化与碳酸盐岩风化,北疆水系的中低地形区硅酸盐岩影响更大,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则碳酸盐岩影响更大。区域降水、水热组合、径流、岩性等因素都对水化学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与温度的关系不明显,与流域物理侵蚀过程及其季节变化等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运用定量指标研究岩体风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左三胜  任光明 《山地学报》2002,20(3):365-369
在分析国内外岩体风化问题研究现状的问题上,指出了目前岩体风化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工程资料,从影响岩体风化的主要因素出发,选择了表征风化特征的代表性定量指标,并分析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这为风化岩体的量化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深圳海岸壶穴的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为  许刘兵  吴正  黄山 《地理学报》2010,65(3):320-330
对广东深圳西冲湾海滩东侧基岩海岸上壶穴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并对其位置和高程做三角高程测量。结合野外观测结果从经典统计学和空间统计学的角度定量地描述壶穴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在基岩海岸发育过程中的地貌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西冲海岸壶穴趋向形成于节理、断裂、层面等岩体软弱带,壶穴的形态和分布受这些软弱带控制,但形成于软弱带的具体位置却是随机的;西冲海岸壶穴的形成、扩大和加深实际上是对二级平台产生破坏,但壶穴以现代低潮线为下蚀极限;海岸壶穴是现代海岸动力侵蚀过程的产物,只要动力、岩石条件适合,壶穴随时都可形成;海岸壶穴的形态不仅与流水动力有关,而且与岩石硬度及壶穴发育过程有关;海岸壶穴与河流壶穴一样,可以在形成于各种类型的岩石,起源于各种各样的凹坑;海岸与河流的水动力差异导致了海岸壶穴和河流壶穴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8.
华北北部玄武岩风化晕厚度测年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华北北部玄武岩风化作用速度随时间减小在矿物学和化学方面的可能原因。根据6个热释光和2个~(14)C年龄测定值校正的风化晕厚度生长曲线拟合于下列公式:T=16396D~(2.06)利用风化晕厚度对本区一些河流阶地、冲积扇、倒石堆以及断层崖进行了测年尝试。岩石风化晕厚度是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面年龄的最佳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
风化洞穴在全球不同气候区广泛发育,其形成过程和主控因素是地貌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形成机制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尤其对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研究还较少。丹霞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丹霞”的典型代表,陡坡上发育形态和规模各异的风化洞穴,是丹霞地貌的重要景观要素,为认识亚热带湿润气候风化洞穴成因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文章以丹霞山砾岩和砂岩陡坡上的5处典型风化洞穴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考察、形态测量、气象监测、样品显微观察及盐化学实验等方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湿润气候丹霞地貌区风化洞穴的特征和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在砾岩中发育的洞穴一般个体形态较大,洞穴具有较明显的向上和向内生长趋势;砂岩中发育的洞穴大多密集排列,形态较小,常具有蜂巢结构。2)岩石性质是洞穴发育的基本影响因素,在宏观尺度上决定了洞穴的发育位置和排列方式,也决定了不同岩性下发育的风化洞穴的形态特征。在微观尺度上,岩石含有较多长石、钙质胶结物等易溶矿物组分,在酸性雨水渗流过程中发生化学溶解,加上盐结晶作用导致岩石微观结构破坏,诱发洞穴初始形成。3)洞穴尺寸变大后,洞穴内适宜的微气候是洞穴演化的关键因素,为水和盐的聚集及盐风化提...  相似文献   

20.
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的榆林市土壤风蚀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位于风沙过渡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和T-S模糊神经网络为依托,从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风蚀动力学机制出发构建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模型。基于此模型,对榆林市土壤风蚀危险度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S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地揭示出区域土壤风蚀危险度与环境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土壤风蚀预测提供依据;风力、植被、气温、降水、地形等环境要素控制着土壤风蚀危险度空间分异格局;榆林市土壤风蚀危险度空间分异格局表现为:危险度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