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藏仲巴旧儿古湖阶地剖面厚43m,于25.4m以上产介形类化石,计6属12种。依据各属种的生态特征、化石组合变化及沉积特征,对古湖沉积环境的分析表明:约40000~36300aBP前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不适宜介形类等生物生存或不利于介形类壳体的保存。36900~34470aBP属湖泊边缘相沉积,湖面较宽,湖水较深,有一定的咸度,介形类丰度高,属种类型多,气候暖湿。34470aBP之后末次冰期来临,气候逐渐干冷,湖泊萎缩,介形类属种与数量明显减少,尤其在30000aBP前后至18000aBP气候趋干冷,湖内生境更差;18000~10460aBP湖泊已近干涸,仅剩下耐于生存的个别分子,说明新仙女木事件在本区有较明显的响应。而自10460aBP之后,湖内生物重又开始复苏,介形类数量和属种类型又明显增加,说明气候开始转暖,气温回升,进入全新世的暖期。  相似文献   

2.
刘俊英  郑绵平  王海雷 《地质学报》2007,81(12):1636-1644,I0005,I0006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8653~13144aBP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情况如下:①约18653~17239aBP,湖区气候较干(冷),湖面收缩下降,湖水有一定含盐度(可能达中盐水18‰),其间有波动:18309~17809aBP,气候曾一度暖湿,湖面扩大,水质淡化;②约17239~13920aBP,气候较暖湿,水质含盐度降低,其间有气候波动,分别在16506~15213aBP和15213~13963aBP时段偏干(冷)和偏湿冷,相应地其水质含盐度增加或减小;③13920~13144aBP,气候突变,湖泊环境突然恶化,介形类灭绝,仅剩下对气候环境反应滞后的轮藻类低等植物。  相似文献   

3.
利用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孢粉、粒度、碳酸盐含量、介形类壳体的δ18O及δ13C等多种环境代用指标,对泥河湾盆地47~25kaBP期间的古气候环境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47~39kaBP期间,植被生长稀疏,降水较少,气候冷干。39~30kaBP期间,森林植被发育,入湖的粗颗粒物质增多,表明降水较多。同时介形类的大量繁殖造成碳酸盐含量的显著增高,以及介形类壳体δ18O和δ13C相对偏负,说明当时湖水的水热组合适宜,气候总体暖湿。自30kaBP开始,气候逐步恶化;25kaBP左右,井儿洼剖面沉积中断,气候转为冷干。总体而言,39~30kaBP期间,泥河湾盆地的气候暖湿,其暖湿的气候特征与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气候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选择位于西风区的乌伦古湖为研究对象,利用AMS 14 C测年手段,建立了乌伦古湖沉积岩芯全新世以来的时间序列.对湖泊沉积物中的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全新世以来乌伦古湖地区气候环境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9985~5250cal.aB.P.为剖面最湿润阶段,气候经历了温干-冷湿-暖湿的转变,湖水水位和湖面相应地经历了由浅变深、由小变大的变化,出现了高湖面特征;5250~1255cal.aB.P.为剖面最干燥阶段,气候由早期暖干向中后期暖湿转变,湖泊水位先下降后回升;1255cal.aB.P.以来先低温后升温,气候干燥,降水较少,湖水位降低.乌伦古湖介形虫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化不但与孢粉资料记录相吻合,而且与周边区域环境变化记录一致,很好地响应了区域环境和全球气候突变事件,在百年尺度上主要遵循西风带模式,表现为冷湿暖干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5.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碳化植物和50-70 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 ka 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 ka BP偏冷偏干;16.0~11.8 ka 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 ka 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 ka BP气候偏暖湿;6.3~4.5 ka B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相似文献   

6.
近2600年来内蒙古居延海湖泊沉积物的色素含量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东居延海S1探坑剖面色素含量,结合碳酸盐、介形类化石、腐殖酸、磁化率及化学元素等多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探讨该区近 2 6 0 0年来环境气候波动特点。研究区气候变化大致经历几个阶段:温暖湿润(2 6 5 0~ 2 5 6 0aB.P.)→湖泊菱缩,气候偏干暖 (2 5 6 0~ 2 36 0aB.P.)→暖湿气候背景下湖泊的扩张 (2 36 0~2 1 2 0aB.P.)→冷湿向冷干转换,湖泊由大湖开始菱缩 (2 1 2 0~ 1 6 0 0aB.P.)→气候暖湿,湖泊再次扩张,(1 6 0 0~ 6 5 0aB.P.)→湖泊由扩张到菱缩,气候由冷湿向暖干变化 (6 5 0aB.P.-至今 )。同时尝试把色素与其它指标的结合作为指示湖泊古初始生产力的有效性,以及识别沉积记录有关人类活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西藏西部台错湖T1阶地的两个剖面沉积中,除下部10余厘米含炭化植物和50~70 cm处为暗色碳酸盐粘土及粘土外,中、上部全系粘土碳酸盐层,含丰富的介形类和轮藻类.据碳酸盐、介形类、轮藻类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值与微体古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等提供的环境气候变化指标,指示该区距今41.4~4.5 ka BP间气候变化为:在41.4~26.2 ka BP气候较湿润;26.2~25.5 ka BP偏暖稍干;25.5~22.5 ka BP气候暖湿;22.5~21.0 ka BP气候偏冷湿;20.5~17.5 ka BP气候骤冷、偏湿,反映本区处于末次冰期盛冰期;17.5~16.0 kaBP偏冷偏干;16.0~11.8 ka BP气候偏暖湿,为全球间歇性暖事件的响应;11.8~10.4 ka BP气候较冷干,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期,10.4 ka BP气温开始回升;10.4~9.4 ka BP气候偏暖湿;9.4~8.5 ka BP气候呈现短暂暖湿颤动;8.5~7.9 ka BP气候偏干冷,为冰后期强烈降温偏干事件;7.8~6.3 ka BP气候偏暖湿;6.3~4.5 ka BP气候趋向冷干,4.5 ka BP记录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的干燥期.  相似文献   

8.
近800a来内蒙古岱海湖水的盐度定量及其气候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封闭湖泊的湖水盐度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首先通过现生介形类 (Lim nocytherecf.inopinata)壳体与湖水Sr/Ca比值的测定确定了Sr/Ca的分配系数 ;然后测试现代岱海湖水盐度与湖水Sr/Ca比值 ,建立湖水盐度与湖水Sr/Ca比值的函数关系 ;最后利用湖泊沉积剖面中介形类壳体的Sr/Ca比值定量恢复了岱海湖水近 80 0a来的盐度。通过分析岱海湖水盐度变化过程 ,揭示了研究区小冰期前期降水增加的冷湿气候 ,这明显不同于东部其它地区的冷干气候 ;研究区在小冰期中后期以偏干旱气候为主 ,这与东部其它地区干冷气候相一致 ;推测了 2 1世纪初 10~ 2 0a ,岱海地区降水将有所增加 ,干旱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9.
西藏台错古湖沉积物中的硅藻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硅藻组成、丰度及其生态特征的研究,可以恢复西藏台错古湖地区的古气候演变:在17.8~16.0kaBP经历了气候严寒期;16.0~13.9ka BP为回暖期;在11.5~10.7ka BP气候发生波动性变化,从较暖湿期到寒冷干旱的新仙女木期;在10.4~9.0ka BP气候略有变化,但总体上仍处于寒冷干旱期;在9.O~8.2ka BP转为为凉干期;6.3~5.4ka BP变为暖湿期;在5.4~4.5ka BP变为温暖、干旱期。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古气候演变除有仟年级的变化周期外,还可能存在有百年的气候期。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台错古湖随着古气候的演变,经历了缓慢扩张,湖水变深,而后又缓慢萎缩,湖水变浅,直至强烈的持续干旱,导致湖泊水位的聚降,使湖泊干枯消失。  相似文献   

10.
西藏定结盆地叶如藏布东岸剖面为一套灰—灰白色粘土质砂、粉砂、细砂与粗砂层所组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厚约41.3m,该套地层中产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含10属26种,ESR测年数据显示地层沉积时间介于543.8~184.0 kaBP的中更新世时期。本文首次报道了该盆地中更新世时期(543.8~184.0 kaBP)的介形类,据介形类属种类型与丰度值变化,自下而上可分为6个化石组合;结合ESR测年结果,讨论了定结古湖近360 ka的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543.8~437.9 kaBP,湖区气候偏凉湿,降水较多,湖面较宽,水体较深,但水温不高,水质为微咸水;437.9~347.7 kaBP,湖区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寒冷,水体变小,湖水向咸化发展;347.7~264.2 kaBP,气候较上一时期变得更冷,湖泊水体扩大,湖水含盐度减少,向淡化方向发展;264.2~254.9 kaBP,湖区气候更加寒冷,水体温度变得更冷,湖泊水体先缩小后逐渐增大;254.9~239.0 kaBP,湖泊水体减少,湖区气候较前一阶段变暖;239.0~184.0 kaBP,湖水较上一时期有所扩大,淡化明显,湖泊周边环境依然比较寒冷。  相似文献   

11.
新疆巴里坤湖全新世环境记录及区域对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7,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积彬  钟巍 《第四纪研究》2008,28(4):610-620
选择位于西风环流显著影响区的巴里坤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测年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剖面约9400cal.aB.P.以来的时间序列。对该湖泊剖面沉积物的矿物X射线衍射、自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碳酸盐含量和粒度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9400cal.aB.P.以来,巴里坤湖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大致经历了冷干(9400~7400cal.aB.P.)-暖湿(7400~5900cal.aB.P.)-暖干(5900~3100cal.aB.P.)-凉湿(3100~1100cal.aB.P.)-冷干(1100~500cal.aB.P.)-暖干(500cal.a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该过程基本上同周边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相一致。在3800cal.aB.P.左右,北疆地区的几个典型湖泊沉积记录序列都指示该时期气候环境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可能暗示了这一时期亚洲中部干旱区(至少在北疆地区)大气环流状况发生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12.
湖泊沉积物色度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 L、a和 b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对湖泊色度指标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 1440年以来苟仁错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表明,L值(亮度)与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a值(红-绿彩度)与沉积物中Mg含量相关,高 a值对应于沉积物中高MgO含量和高Mg/Ca比值,反映气温较高;b(黄-蓝彩度)值与三价铁的含量相关,较高的 b值代表了湖泊处于较强的氧化条件下,因此 b值可以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反映有效湿度的变化,b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苟仁错沉积物 a值和 b值曲线镜像对称进一步反映了冷干-暖湿的气候组合特征。根据沉积物的色度意义,判断苟仁错地区自 1430年进入小冰期,至1890年结束。近40年来气候变化与邻近气象站的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内蒙古伊克昭盟5个盐湖中6个钻孔岩心的340件氧碳稳定同位素样品测试数据,分析了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特征。氧碳同位素记录的研究表明,盐湖水体的δ13O变化主要是受湖水的蒸发作用和淡化过程所控制,而δ13C值的波动主要受湖泊水体中TDIC变化以及湖泊水体与大气间碳交换的制约。盐湖的水体环境在过去23ka之中经历了17次明显的波动变化,揭示了晚更新世冷湿—早全新世暖湿—中晚全新世暖(偏冷)干的晚第四纪气俟变化规律及3个重要的气侯事件(10.80~10.50kaB.P.新仙女木事件,7.50~5.00kkB.P.重要降温事件和7.37~6.35kaB.P.大暖期高湖面事件),并预测未来全球长周期(1000a以上)气候演变趋势─—渐冷。  相似文献   

14.
流域生物、化学风化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岱海近500年沉积物的孢粉,介形类和地球化学记录表现了流域生物,化学风化对全球性小冰期气候波动明显而快速的响应,孢粉量的下降,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高Rb/Sr比值)以及意外湖花介(Limnocythere inopinata)的繁盛反映了小冰期最盛期岱海地区以干旱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及其造成的高矿化度湖水,其中,介形类丰度及种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最迅速,植被生长的调节则要缓慢一些,内陆湖泊流域植被的衰弱与干旱环境下化学风化强度的减弱以及风尘作用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5.
湖泊中的有机碳及其同位素与磁化率指标广泛应用于古气候的重建,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其气候意义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对江汉平原江陵剖面沉积物中磁化率参数、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其碳同位素δ(13C)值影响因素与环境气候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总有机碳(TOC)的变化与总氮(TN)呈正相关关系,而总有机碳(TOC)与同位素δ(13C)、磁化率值则呈负相关关系,其组合可以很好地反映江汉平原地区的环境演变.在暖湿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高,有机质的δ(13C)值偏负,磁化率偏低;反之,在凉干期,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较低,有机质的δ(13C)值偏正,磁化率偏高.江汉平原地区6 000 a PB以来的古气候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即冷干-暖湿-凉干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岩性、粒度组成、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了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及该区域近9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江陵湖泊沉积物记录了该区湖泊水体逐渐减小直至消亡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8 900~6 300 a B.P.为水体较深、面积较大的开阔湖阶段,气候暖湿;(2)6 300~4 700 a B.P.为面积较小、水体较浅的潴水湖阶段,气候干旱;(3)4 700~3 400 a B.P.为面积更小、水体更浅的洼地湖阶段,气候偏暖偏湿;(4)3 400~2 500 a B.P.为湖沼泥炭发育阶段,气候暖湿;(5)2 500 a B.P.以来,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古云梦泽开始萎缩,气候变干。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国内邻近区域(特别是鄱阳-洞庭湖区)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古降水等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地回顾了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侧重于对树轮、风成沉积和湖泊沉积物的研究。蒙古的树轮研究恢复了杭爱山(Hangai)地区过去1 783年以来的温度变化及蒙古中东部地区过去340多年以来的降水和径流量变化。蒙古全新世风成沉积主要分布在蒙古北部的走廊地带,全新世古土壤的层数可以和中国北方地区的古土壤层数对比。蒙古的湖泊研究显示蒙古全新世气候演化存在2种模式,即冷干—暖湿型和冷湿—暖干型,这2种模式以杭爱山为分界线。这说明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其水汽来源和水热组合存在差异。迄今为止,蒙古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记录了约39.7~17.514CkaB.P.期间古湖泊高湖面扩张、收缩的演化历史。剖面中丰富的介形类,皆为我国东部山间盆地~平原区系与西部高原区系常见种。依据青海地区现代介形类分布调查,可知研究剖面高湖面发育期为淡水湖,其中高分异度介形类组合代表近静水的浅湖环境,单种或近单种土星介大量出现层位指示缓流水环境,大量原生双壳类共生可能指示静水、较深水环境。据地层中介形类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7个组合-沉积环境带,分别为:①少量湖沼种出现(积水洼地形成带)——湖泊前期,②单种缓流水种连续出现(湖泊初始形成带)——高湖面初始形成期,③高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富集(浅水大湖带)——高湖面水深加大期,④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深湖带)——高湖面最盛期,⑤中分异度组合、介形类少量出现、双壳类连续富集(湖泊变浅带)——高湖面略下降期,⑥缓流水介形类繁盛、双壳类多少不等(湖泊水位下降带)——古湖泊退缩期和⑦介形类稀少带——古湖泊快速消亡期。贝壳堤剖面所见双壳类在现代介形类调查区域没有发现,它们在地层中的出现,进一步指示大体相当MIS3阶段时期柴达木盆地比现代更温暖的气候背景,降水条件好于现代。  相似文献   

19.
末次盛冰期华北平原古气候古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平原宁晋泊南王庄剖面的^14C和光释光年代测定表明宁晋泊地区在末次盛冰期有连续的湖相沉积。依据孢粉、碳酸盐、有机碳含量(TOC)及C/N值的高分辨率分析与综合判识,末次盛冰期并不是一个持续的干冷时期,而是存在从凉湿-冷偏湿-冷干的波动变化过程。其中早期明显降温事件,可以与Heinrich事件2(H2)对比,说明全球降温的同步性。本研究说明末次盛冰期(20-16ka BP),在全球气候变冷的背景下,存在一个冬季风不断加强夏季风逐渐变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盐类沉积韵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类沉积韵律对研究湖泊环境及气候变迁有重要意义。对青藏高原秋里南木湖发现的芒硝、粘土和原生硼砂的韵律沉积进行了沉积速率和沉积韵律的分析。从物质来源、地貌和气候变化3个方面讨论了韵律形成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矿物组成、年代、孢粉资料讨论了沉积物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充足的物源和封闭的地貌环境是沉积韵律形成的物质条件,气候变化是主要外部动力。沉积韵律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为:20.6~20.5 ka BP无芒硝,植被发育,气候相对温暖湿润;20.5~11.4 ka BP芒硝层很厚,植被类型过渡至以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气候干冷。其中,20.5~17.5 ka BP气候极端干旱寒冷,17.5~17.1 ka BP,15.9~15.2 ka BP和14.1~13.4 ka BP气温回升;11.4~10.1 ka BP芒硝层很薄,植物种类丰富,气候显著变暖;10.1~7.5 ka BP芒硝层厚度增加,木本植物花粉进一步降低,盘星藻消失,气候变冷;7.5~4.97 ka BP芒硝层厚度减小,但厚薄不一,植被过渡到以蒿为主的典型草原,气候相对暖湿,但冷暖交替频繁,其中7.0~6.2 ka BP蒿含量下降,湿生植物含量增加,气候冷湿,6.2~5.2 ka BP耐干旱、盐碱植物增加,禾本科消失,湖水盐度增加,气候冷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