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获取地物目标三维信息的主动遥感技术。LAS格式是测量与遥感(ASPRS)协会下属的LIDAR委员会制定的标准LIDAR数据格式,该格式是目前最常用的LIDAR数据存储格式,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多属性离散激光点云数据的存储问题。具有结构严谨、便于扩展等优点。LAS格式先后有1.0,1.1,1.2,1.3四个版本。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基于1.2版本,在对LAS格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采用C++语言开发相应的读写功能,实现对数据的读取、修改、转换等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2.
2003年,美国摄影测量与遥感(ASPRS)协会下的LiDAR委员会于2003年发布了标准LiDAR数据格式LAS,至今已发布了6个版本。由于LAS文件为二进制文件,具有规定的文件头结构和数据组织,直接读取数据相对困难,需要对文件格式进行分析。本文解析了各版本的LAS文件格式,并采用C++语言和OpenGL对该格式的LiDAR数据进行读取和可视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表格分析的方式,对比激光雷达系统(LIDAR)标准文件格式LAS version 2.0与旧版本verison1.1之间的异同,分析2.0版本的新特性,便于对LAS格式的理解和应用。新的定义标准更加适应LIDAR硬件间的通用性,给予用户更多的扩展空间,为LIDAR系统的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文件交换基础。  相似文献   

4.
结合LAS1.0,从公共文件头区、变长记录区和点集记录区3个方面,对LAS格式的各个版本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利用Matlab语言实现对各个版本LAS数据的读取、显示以及激光脚点的三维坐标、回波、强度等信息的提取,为后续LAS格式数据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LAS格式解析及其扩展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靖  高伟 《测绘科学》2008,33(3):154-155
激光雷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快速获取地物目标三维信息的主动遥感技术。其采集的离散激光点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等特点。目前常用的LIDAR数据存储格式,在存储LIDAR数据时存在种种不足,且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LAS格式是ASPRS制定的标准LIDAR数据交换格式,能较好地解决多属性离散激光点数据的存储问题,具有结构严谨,便于扩展等优点。本文在对LAS格式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针对LAS变长记录的扩展域,介绍了一些实际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机载激光雷达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数据交互的方便,ASPRS制定了LiDAR数据交换格式标准——LAS格式标准。对LAS1.4文件格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基于Matlab平台,对LAS文件中的点数据记录进行完整读取,并进行三维显示,为后续数据处理提供完整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7.
激光技术应用于遥感已经有40多年[1]。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自其产生之初就以其快速、密集、精确、全天候的数据采集能力震撼了航测遥感领域,尤其是21世纪以来该技术在设备更新、数据后处理、应用可行性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对测绘快速生产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LIDAR数据的后处理技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LIDAR点云数据的可视化开发作为各类离散采集数据进入应用软件的第一步,也成为了新的起点。在分析了LIDAR数据处理的含义和现状之后,以点云数据导入AutoCAD为例,讨论了点云数据读取和显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使用C++.NET和ObjectArx二次开发AutoCAD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LAS格式为LiDAR数据的标准交换格式。本文针对新型省级基础测绘所采用数据源新的特点,对在基础测绘中逐渐兴起的机载雷达数据进行介绍。并结合LAS数据格式的发展历程,对各个版本LAS数据格式的特点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详细介绍了公共文件头区、变长记录区和点集记录区。进一步利用C#语言完成了对LAS格式数据的读取、修改等操作,实现了对点云数据检查和编辑,为后续的点云数据处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沙海峰  高飞  胡小华 《四川测绘》2009,32(5):225-228
主要讨论了如何利用C++来实现VCT2.0数据库文件的格式检测。利用C++中文件输入输出流和字符串处理功能,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中对VCT2.0数据库文件中分隔符和拓扑关系等格式信息的相关定义,完成了VCT2.0数据库文件的读取,文件格式错误检测,输出相关错误报告。  相似文献   

10.
基于XML数据发布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机载LIDAR系统原理及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载LIDAR系统是一种主动式对地观测系统,主要由IMU/DGPS系统、激光扫描测距系统和成像装置所组成。目前常用的扫描方式有:有线扫描、圆锥扫描和纤维光学阵列扫描等3种扫描方式。文中论述了机载LIDAR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流程,并对目前的几种LIDAR系统、LIDAR系统与INSAR、摄影测量等做了分析和比较。对机载LIDAR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例一.毅有下列法方程式(表a),既用逐一扩展法表式求解其扩展式。$aN。卜K4K。I厂s一 丑刀昭3十69,邯18+4.6441十5.298且+155.1354一3()390+22.7424一66,751i+56.8392一04689-个7二4*1一18.8112+10.9307十2.0盼8+103.”11十79.5153+SO刀鸵2员 解 逐 一 扩 展。式表b》《藐 明p.1o。  相似文献   

13.
NMEA协议是为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导航设备中建立统一的海事无线电技术委员会(RTCM)标准,是由美国国家海洋电子协会(NMEA)制定的一套国际通用的ASCII数据格式。目前很多无线通讯设备接口及通讯协议都遵循NMEA-0183格式。本文通过串口通信中ASCII实时数据流的格式介绍,对实时数据流解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VC++2008编写了解析不同格式ASCII数据流解析程序,为卫星导航定位中实时数据的正确获取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LIDAR技术在电力线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学文 《测绘科学》2010,35(5):83-85
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技术是集激光测距、航空摄影、差分GPS、惯性导航系统(INS)等多种测量技术的新型测量系统。本文对LIDAR技术的原理、构成、作业模式进行了一些介绍,概述了其在电力线路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新的测量方式,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果之一,它的出现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只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测绘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LIDAR构建数字矿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峰  韩奎峰  黄珍珍 《北京测绘》2006,(4):11-14,45
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方式LIDAR,结合LIDAR自身特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在建设三维矿山模型、进行矿区塌陷地的生态环境经济评价和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为构建数字矿山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太阳光度计测值估算北京上空水汽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CE318自动跟踪太阳光度计水汽通道(936nm)和一个窗区通道(870nm)的北京上空太阳直射辐射观测数据,利用修改的兰勒方法对大气柱水汽含量的估算方法,开展了太阳光度计的标定和北京上空水汽含量的计算等。利用探空观测结果对太阳光度计测量水汽量的标定显示,二者的线性相关性为0.986,定标不确定度为0.024g/cm^2。利用该方法对从2002至2004年观测的北京地区水汽含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1,2,3,11,12月份,北京地区大气柱的水汽含量基本上小于0.5g/cm^2,三年中同月份水汽含量的平均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测量领域中,由于测量对象千差万别,离散的测量数据很难进行描述和分析,而可视化技术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缺点。本文研究了在VB平台上进行OpenGL图形开发的方法,实现了DXF文件的读取与显示、多种3维模型的绘制以及交互操作功能,为工业测量数据实现3维可视化分析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2000年2月的研究区ETM+遥感影像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修正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与谱间关系法提取研究区面状水体形态信息,使用小岛法计算面状水体的分形维数,得到巢湖流域全区面状水体的总体分维D0=1.2776,及以主要河流所划分的各子区的分维值:南区D1=1.2800,西区D2=1.3032,北区D3=1.2376。反映了研究区各子区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海洋航空遥感多光谱图像,有多种存储格式,图像存储格式与其显示效果有重要的关系。各系统根据赤潮、溢油、海冰等海洋现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存储格式进行处理,因此在集成系统中,需要对图像进行格式转换;利用VC^++动态连接数据库编程,实现了它们间的快速转换存储,系统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