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大量油气物性、PVT与测试等数据分析,揭示了顺托果勒地区及周缘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与油气性质的变化规律,结合烃源岩热演化过程、构造格局与走滑断裂特征,初步分析了该区奥陶系油气藏分布规律的成因,认为顺托果勒低隆起为喜马拉雅期奥陶系轻质油-凝析气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百字短讯     
<正>·勘探与进展塔里木跃进2X井获高产油气流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北缘的跃进2X探井在奥陶系7146.69米~7195米进行油管测试,日产油78立方米、气41260~43132立方米。该井设计井深7232.94米,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一间房组和鹰山组,本次获得高产证实了顺托果勒区块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四川元坝22井区长兴组首获工业气流经测试,元坝224井在长兴组二段日产天然气17.86万立方米,这标志着该井区首次在长兴组礁后浅滩获得工业气流,扩大了元坝海相主力气层——长兴组的含气面积。  相似文献   

3.
杜治利  田亚  陈夷 《中国地质》2017,44(1):190-191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武威盆地位于河西走廊东段,是以石炭系为目的层的重要盆地。露头资料揭示石炭系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然而盆地覆盖区尤其是北部坳陷烃源岩分布不清,油气资源前景不明。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初步评价武威盆地北部坳陷烃源岩情况和油气资源前景。经过对武威盆地北部坳陷石油地质条件论证,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在北部坳陷优选儿马湖凹陷部署了武地1井。该凹陷面积大,属  相似文献   

4.
南薇西盆地重磁场特征及油气资源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南薇西盆地及邻区的重、磁力异常特征分析与综合反演,文章对该区油气有利远景区进行了预测。南薇西盆地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以高重高磁特征为主,火山活动强烈。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南部坳陷的北部表现为整体低重、低磁背景上的局部团块状高重、高磁异常,为火山岩与碳酸盐台地的综合反映。南薇西盆地新生界厚度呈北东向条带状薄厚相间的特征,南部坳陷新生界厚度最大,中部坳陷次之。盆地北部处于莫霍面隆起区,而南部莫霍面相对较深,为减薄型陆壳的特征。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居里面整体较浅,可能与南海扩张引起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地幔物质上侵有关。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居里面明显浅于南部坳陷,表明中部坳陷和南部隆起的热活动强于南部坳陷。重磁场特征及其反演结果与石油地质特征表明,南薇西盆地的中部坳陷、南部隆起及其西南盆地外围的区域应为盆地最好的油气远景区,其次为南部坳陷,北部坳陷和北部隆起油气潜力不大。在油气远景区内,局部团块状、等轴状的重力高异常区部分可能为碳酸盐台地,生物礁较为发育,应为未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塔里木盆地深层勘探领域的不断突破,顺托果勒地区超深层碳酸盐岩层系发现了一系列与走滑断裂有关的异常高压油气藏,但其超压成因和分布规律却少有讨论。相较于伸展盆地与挤压型前陆盆地体系,克拉通内走滑断裂与地层压力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碳酸盐岩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超压分布的复杂性。本次研究根据钻井测试与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顺托果勒地区压力分布特征与超压储层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恢复的古压力、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断裂活动期次讨论了顺托果勒地区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异常压力的成因机制差异。结果表明,顺北缓坡和顺托低凸起地层超压为天然气充注与构造增压作用产生,而顺南缓坡地层超压主要受原油裂解生气影响。天然气的生成与断裂活动特征决定了顺南地区整体超压、顺北与顺托地区局部超压的分布格局,走滑断控储层的发育模式使得顺托果勒地区中下奥陶统储层压力系统呈现分割状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6.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其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地震、测井以及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成藏影响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距生烃中心15~20 km的范围为浅层成藏有利区域,断层产状与油气运移方向配置影响油气垂向输导路径,构造脊为油气横向远距离运移提供保障;依据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源一输"匹配关系,可将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分为"向源型"、"背源型"、"顺源型"以及"远源型"共四种类型。在"向源型"与"背源型"模式中油气分别沿油源断裂上盘与下盘运移;"顺源型"模式中油源断裂两盘均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远源型"距离生烃中心较远,构造脊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油气成藏模式在各个凹陷间以及凹陷内差异明显,"顺源型"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奥陶系超深层发现一批油藏和挥发性油藏,拓展了石油(液态烃)勘探的深度下限和规模增储领域。深层、超深层跨越多个构造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埋藏和热演化历史,油气成藏有其特殊性,超深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保持机制仍需深入探讨。前人在重点层系埋藏热演化史、油气成藏定年、含烃包裹体和原油稳定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超深储层中烃类与矿物基质、地层水的相互作用对油气演化和保存的影响作用还需深化研究。本文以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埋藏-热演化史和古压力变化为约束条件,开展油藏演化系列模拟实验,在逼近地下储层油气赋存状态、上覆压力、地层流体性质和压力条件下,重建了烃类热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温度是原油裂解的主动力,油藏经历的最高古地温及持续时间是控制现今油气相态的决定性因素,而在VRo<2.0%时,地层水、灰岩储层介质环境等延缓了原油的裂解,有利于油藏的保存。对顺托果勒地区早期充注原油的保存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早期充注原油在顺北地区保存指数为67%~100%,顺南地区为17%~50%,推测顺北地区液态烃大量消亡的深度下限在10 000 m左右。  相似文献   

8.
埕宁隆起北斜坡的地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甲烷碳同位素法和烃类比值法分析判断该区地表烃类异常主要由深部油气活动所产生。各地球化学指标特征均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 ,表明油气运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油气来源于北部的黄骅坳陷  相似文献   

9.
库刹克构造叠合面积 160 km2 ,是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坳陷北部的“洼中隆”,拱褶高大 ,生、储、盖层组合配套 ,三层圈闭良好 ,属具有含油气前景的局部构造。满加尔坳陷生油气潜能巨大。但是 ,在库刹克构造上钻探的满 1井与满加尔坳陷内打的 10多口超深井 ,均未获得工业油气流。从油气源层、圈闭与储集空间、油气运移通道与巨厚隔层、油气成熟期与圈闭有效期配置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未获油气之原因 ,提示在满加尔坳陷腹地 ,相对较浅部位及周边断裂发育部位寻找寒武系和下奥陶统的原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杨毅  王斌  曹自成  黄诚  赵永强  郭小文  罗涛 《地球科学》2021,46(6):2246-2257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北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多期方解石脉体,对流体活动历史和油气成藏过程都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本研究基于对方解石脉体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微区原位元素、流体包裹体和锶同位素分析,划分方解石脉体发育期次,确定不同期次方解石脉体成因和形成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顺托果勒低隆起北部碳酸盐岩储层中发育4期方解石脉(C1、C2、C3和C4),不同期次方解石脉的Fe/Mn值和U/Th值均存在一定的差异.C1、C2、C3和C4方解石阴极发光颜色分别为暗红色、不发光-暗蓝色、橙黄色和亮黄色.C1方解石成脉流体来源于深部具有高87Sr/86Sr值流体,C2与C3方解石成脉流体相似,均来源于同地层具有海水性质的成岩流体.C1、C2和C4方解石脉体形成于偏还原环境,C3方解石脉体形成于相对偏氧化环境.通过不同期次脉体中发育的原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确定顺托果勒低隆起北部的C1方解石脉形成于距今约445 Ma,对应于加里东中期Ⅲ幕,C2和C3方解石脉分别形成于距今约430~428 Ma与418 Ma,对应于加里东晚期.   相似文献   

11.
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制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油气勘探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露头地层特征以及钻井资料,对北部构造带3个构造段(吐格尔明、迪北吐孜、巴什)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解剖,恢复了构造演化史,并分析了变形特征,最后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北部构...  相似文献   

12.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充填样式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朝成 《地质学报》2010,84(12):1817-1828
通过对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表剖面、钻井岩芯和测井资料的沉积相和层序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油气地质特征,对须家河组沉积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将须家河组划分为两个超长期旋回层序(SLSC1和SLSC2),分别对应于"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成盆构造活动期,5个长期旋回层序(LSC1—LSC5),分别对应于5个区域性湖进—湖退沉积旋回。在此基础上,选择长期基准面上升和下降半旋回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全盆地地层等厚图和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二段和三段沉降-沉积中心位于川西坳陷,须四段开始向川东北方向迁移,须五段—须六段迁移至川东北坳陷;不同的沉积演化阶段和前缘坳陷具有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和油气分布规律;伴随"须下盆"和"须上盆"2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的沉降-沉积中心和优越的生、储、盖组合条件自川西坳陷向川东北坳陷迁移,油气藏分布也具有自南向北再折向北东方向迁移和围绕前陆隆起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藏油气物理性质、饱和烃色谱、分子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塔河 古近系油气藏油气均表现出陆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塔河油田海相油气特征形成鲜明对比。结合前人对塔北地区烃源岩研 究成果分析,认为塔河古近系油气来源于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库车坳陷充足的油气源是塔河油田古近系油气成 藏的物质基础。喜马拉雅期塔河中新生界区域北倾构成了油气由北向南运移的构造背景,库车坳陷烃源岩在新近纪康村组沉 积晚期-库车组沉积早期达到高成熟期,其所生油气沿南翼斜坡的输导系统向南运移至古近系圈闭成藏。塔北地区古近系与 白垩系之间的不整合是北部陆相油气远距离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向南侧向运移直线距离超过100 km。塔北地区古近系泥 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多种成藏要素相互配合造就了塔河古近系远距离油气聚集模式,该模式较为合理的解释了塔河地区古近 系油气藏分布特征,丰富了对塔河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认识,有助于塔河地区新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4.
百字短讯     
<正>·勘探与进展川西川科1井获高产工业气流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上钻探的川科1井,在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三叠系马鞍塘组获日产86.8万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气  相似文献   

15.
顺托果勒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坳陷带顺托果勒低隆起之上。该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厚度为168~220m,埋深主要在6300~7850m,超深层储层是研究的关键。经过系统的岩心、铸体薄片、电镜观察和岩心微纳米CT检测分析,发现该套储层以致密灰岩储层为主,包括砂屑灰岩、凝块灰岩、藻粘结灰岩和藻灰岩等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包括生屑遮避孔、铸模孔、粒内孔、晶内孔、微裂缝和溶蚀孔洞,其中粒内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分析和储集空间的三维定量表征表明,储层以台内滩相亮晶藻屑砂屑灰岩和凝块灰岩为最好,孔隙度主要为2%~4%,少量可达12.14%;其次是藻粘结灰岩和藻灰岩。构造热液交代作用形成蚀变灰岩,发育溶蚀孔洞、微孔隙和微裂缝,构成良好储集空间体系,从而形成优质储层,这对超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珠一坳陷是珠江口盆地重点勘探地区之一,其浅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利用地震、测井以及油田实际生产资料,分析珠一坳陷浅层成藏影响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珠一坳陷距生烃中心15~20 km的范围为浅层成藏有利区域,断层产状与油气运移方向配置影响油气垂向输导路径,构造脊为油气横向远距离运移提供保障;依据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源—输”匹配关系,可将珠一坳陷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分为“向源型”、“背源型”、“顺源型”以及“远源型”共四种类型。在“向源型”与“背源型”模式中油气分别沿油源断裂上盘与下盘运移;“顺源型”模式中油源断裂两盘均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远源型”距离生烃中心较远,构造脊对油气横向运移起到关键作用。油气成藏模式在各个凹陷间以及凹陷内差异明显,“顺源型”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是目前油气勘探的主要区域,主要的目的层位是中—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东部坳陷是个转换伸展的断陷,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堆积了大套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根据岩心资料和地震反射前积结构,可以识别出北部物源-沉积体系、西南物源-沉积体系和东部物源-沉积体系3个  相似文献   

18.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区和北部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典型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结合地震和钻井资料的分析,在塔西南坳陷区划分出32个三级层序,塔北坳陷区27个三级层序.通过三级层序的叠置方式和构造层序的研究发现,两坳陷区白垩系-新近系中识别出4个以不整合面为主的构造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二级超层序(SS1~4),并可以进行...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直接受控于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在此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中生代的库车前陆盆地和新生代的北塔里木前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构造演化和构造格局又控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秋里塔格带以北的前陆褶皱冲断带,即库车坳陷的主体部分是天然气富集区;塔北隆起的南部至中央隆起的北部是黑油富集区;秋里塔格带的南部至塔北隆起的北部为石油和天然气的共同产区.  相似文献   

20.
大港油田千米桥潜山奥陶系凝析气藏成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米桥潜山构造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位于该构造的板深7井在奥陶系地层试油,获日产凝析油143.36吨/日产气275309m^3,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大港油田古潜山的勘探获重大突破。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主要来自板桥凹陷Es^33段偏腐殖型烃源岩,油气在沙一段沉积时期进入潜山,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是油气大量运聚、成藏时期、千米桥潜山属气侵型凝析气藏,并具有多期成藏的特点,板深4井油气藏受到扩散作用的影响。气侵是造成凝析油高含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