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门山旅游区是张家界国家地质公园的四大核心景区之一,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多彩.文章从地质旅游的角度,归纳了天门山地质遗迹景观特色,分析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优势,提出了其地质遗迹景观旅游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质公园是以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价值和一定规模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及人文景观,并以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提供具有较高的科学品位及旅游、休闲、科研科普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及地质科学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3.
招虎山属于崂山山系的分支,形成时代为中生代燕山运动晚期,主要岩性为细粒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地质遗迹类型共分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景观5个大类、7个类、9个亚类。本文分析了地质遗迹的成因、形态及规模等,并对其进行了科普、观赏、旅游开发3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招虎山地质遗迹种类繁多、地学信息量丰富、地质内涵深隧,地学科普旅游潜在巨大的价值,合理开发招虎山地质遗迹资源,可能为当地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江苏的地学工作在中外地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域内地质遗迹十分丰富。2000年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全省开展了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登记在册了近百处地质遗迹。江苏地质遗迹的特点是具有华北与华南两大板块的衔接性和过渡性。归纳了江苏省域内地质剖面、古生物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地学人文景观与典型的矿产产地等7个大类、19个类型的地质遗迹。重点介绍了19处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5.
7月6日.河南省首届”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和“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初评活动在省国土资源厅举行。登封嵩山太室山、栾川鸡冠洞、焦作云台山红石峡等15处地质景观和汝阳白垩纪黄河巨龙化石群、西峡白垩纪恐龙蛋化石群、义马侏罗纪植物化石群(古生物群)等15处地质遗迹分别以其地质景观的优美性、地貌形态的典型性及地质遗迹类型、内容、规模等的代表性通过了初评.成功进入候选名单。  相似文献   

6.
崆峒群岛是烟台地区旅游胜地之一,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对其内涵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整理发掘是目前海岛旅游开发的迫切需求。本次研究通过航空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等手段,查明崆峒群岛内基础地质、地貌景观等两个大类的地质遗迹点共计14处。分析了地质遗迹类型、规模、空间分布、视觉特点、形成条件及演化过程等,并对各地质遗迹点进行了分级评价。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崆峒群岛地质遗迹的保护及开发建议,为政府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六洞山位于浙江省兰溪市东南灵洞乡洞源村,属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因有涌雪、紫霞、白云、呵呵、无底、漏斗洞等六洞而得名,区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以幽深玫奇的溶洞和多文化古迹著称,尤其以涌雪洞地下长河蜚声省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由于对地质遗迹的科学、科普价值认识不足,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尚待开展。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及其它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质遗迹及相关自然环境,影响地质遗迹资源及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总面积15.3万hm2,与国内外其他河流三角洲沉积相比,黄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主要是黄河三角洲平原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河流沉积地貌景观、微地貌景观和河口地貌景观。研究和保护这些地质地貌遗迹,对了解黄河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发展趋势以及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质公园的基本概念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和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相似文献   

10.
甘泉丹霞峡谷群位于陕北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的中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为典型的狭缝式丹霞景观。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和研究发现:甘泉丹霞峡谷群地质遗迹景观的造景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风成相紫红色碎屑沉积岩,岩石呈厚—巨厚层状;垂向节理较为密集,NE—NEE向、近SN向和NW向节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景观类型以负地形的波浪谷(波浪状凹槽与凸起间或分布)为主,辅以丹霞崖壁、一线天、壶穴、象形石等;景观类别与众不同,为具有国际对比研究价值的黄土覆盖型,主要沿洛河支流展布;景观美学上呈现“窄狭、多弯、纵高、陡峻”+“巨厚、均一、韵律、多彩”特征;景观价值上具有科学研究、科考探险、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复合多元的多种功能。由于甘泉丹霞峡谷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未来应加大地质遗迹科研力度,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明确地质遗迹保护措施,推进地质遗迹科普教育,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以达到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2005年批准的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包括冰洞、芦芽山、高山湖群和宁化4个景区.主要景观有43处,其中地质遗迹景观36处,世界级地质遗迹1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0处.宁武冰洞是世界上已知在中纬度高山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冰体最多,并存有地质时期古冰的冰洞;芦芽山景区以冰川遗迹为主,主要景观有芦芽山、小芦芽山、马仑草原、荷叶坪、情人谷头等;高山天池群是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由天池、元池等多个大小不同的湖面组成,水量常年变化不大,水质良好,宛如璀璨明珠散布于大地;宁化景区内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5个华北地区岩石地层单位的正层型剖面分布,有如一部凝固在岩石上的地质史书,对华北地区乃至国内及世界地层对比,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西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是2009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审定的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公园位于晋城市陵川县境内,包括王莽岭和黄围—门河2个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90处,其中国家级地质遗迹33处,省级地质遗迹31处,地方级地质遗迹26处。主要的地质遗迹景观为地貌、地质构造、古生物和水体景观大类。  相似文献   

13.
济南华山地质公园是集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景观等众多地质遗迹类型于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园区内地质遗迹尤以岩浆岩侵入接触剖面、构造形迹、奇石而闻名.区内地质遗迹可分为五大类、八类、九个亚类,具有较高的科普和游览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岩石学、火山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采矿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七百弄地质公园位于广西大化县北部七百弄乡和板升乡境内,面积486km2,地貌单元处于云贵高原南缘下斜坡及都阳山脉南段,2009年8月20日由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该公园主要地质遗迹为岩溶高峰丛深洼地,次为岩溶洞穴、谷地和水体景观.地质遗迹类型多,特色鲜明,是宝贵的自然遗产,是解读地球奥秘的重要档案.  相似文献   

15.
媒体对地质奇观报道热情大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推出了地质公园计划,给出地质公园的定义是“以其地质科学意义、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为主,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自然公园”,我国很重视地质公园计划的推行,专门立法的《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第八条就明确指出,“要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建立国家级、省级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性、典型性、稀有性 公同中分布的地层剖面、岩浆侵入体、峡谷及水体景观等重要地质遗迹,是我省乃至全国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宝贵财富;是区内地层划分、岩浆岩、变质岩研究,地质构造分级的重要依据,对于研究区域地质发展史、进行全国性对比有着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美丽广西·美丽地质遗迹景观"系列游记" 这里的山头尖又尖,装扮春夏秋冬好家园……" 一首《尖尖谣》生动地描绘出罗城地貌景观的特点。尖尖的山头,其实就是喀斯特岩溶地区的典型地貌。  相似文献   

18.
《河南国土资源》2010,(7):50-50
各省辖市国土资源局、各相关单位:自2010年1月6日河南省首届“十大最优美的地质景观”和“十大最具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评选通知下发以后,各有关单位和相关部门热烈响应、踊跃报名参加评选。通过相关单位自荐和有关部门推荐,截至2010年6月底,共收到各地地质景观申报(推荐)材料43宗、地质遗迹申报(推荐)材料33宗。  相似文献   

19.
说起黄河,大多数人都知道,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其实,黄河还是一条地质遗迹丰厚、地质景观优美的河流。  相似文献   

20.
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独有的岱崮地貌群景观以及长江以北最大地下峡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且从超基性金伯利岩到酸性花岗岩的岩石地貌类型丰富。同时,地质公园旅游种类众多,且地质旅游资源较为集中,适合开展地质旅游。通过介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概况和主要地质遗迹景区,并运用了综合评价法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主要地质遗迹景区的地形与地质资源较为独特,地质遗迹景观较为丰富,但文化资源方面未引起足够重视;景区的相关设施与交通建设尚可,但相对不完善,有待提高。目前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发适度,但保护的力度有所欠缺,应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地质科普教育工作没有得到有效宣传,应更加突出科普教育意义,体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通过地质旅游资源评估,对该区域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认识,激发游客和学者对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的热情,实现地质遗迹价值,推动景区的地质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