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忱 《海洋世界》2007,(4):54-59
波罗的海是欧洲大陆北部的内海,沿海有瑞典、丹麦、德国、波兰、俄罗斯、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共9个国家。它是北欧重要的海运航道。  相似文献   

2.
1 区域概况 区域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区域海洋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波罗的海区域,瑞典、芬兰、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和丹麦等九个沿海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在过去几年中重新得到恢复和加强。波罗的海作为一个北方地中海由它自身的  相似文献   

3.
第7届海洋学历史国际代表大会已于2003年9月在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世界海洋博物馆基地举行。来自俄罗斯、比利时、保加利亚、英国、德国、丹麦、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加拿大、立陶宛、尼日利亚、荷兰、挪威、波兰、罗马尼亚、美国、乌克兰、法国、克罗地亚、瑞典、爱沙尼亚等110个国家和组织的200多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4.
<正>加拿大在处理北极事务上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外交手段,以国际法为准则来处理北极事务,实现该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为改善北极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91年11月,加拿大、芬兰、日本、韩国、蒙古、挪威、中国、瑞典、美国、俄罗斯等国  相似文献   

5.
北极争夺战     
人们通常所说的“北极”,多数情况下是指“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和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北极圈内的陆地面积约800万平方千米,水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千米,周边国家有俄罗斯、挪威、丹麦、加拿大、美国、冰岛、瑞典和芬兰8国,其中6国环北冰洋。  相似文献   

6.
依托北极东北航道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和俄罗斯未来合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符合亚欧大陆经济发展和多方合作的客观要求。“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所代表的北极地区开发利用模式立足于现阶段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世界经济形势,必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文章从“冰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定位、建设主体和建设环境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具体涉及东北亚国家和北欧国家的战略选择、国际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的成功案例、北极航道的通航条件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对接路径等,为后续研究和实际建设提供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7.
从容 《海洋世界》2007,(9):31-36
北极“热”起来了! 北极“热”起来了!热源是被誉为“北极熊”的俄罗斯的一次“二合一”科考活动。按照俄罗斯总统和外长的说法,俄罗斯科考队的主要目的是勘测海底,获取足够数据以证明俄罗斯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若仅仅如此,恐怕不会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引起“众怒”的是,俄罗斯科考队在2007年8月2日将一面特制的国旗插在4200多米深的北极海底,  相似文献   

8.
1994年8月,俄罗斯与瑞典联合海洋考古考察团对200年前维堡海战中葬身海底的一艘舰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揭开了波罗的海海战沉船的秘密。回顾维堡海战维堡湾,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的入海处。18世纪的沙俄为了取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多次交战,其中1790年8月3日的维堡海战可以说是俄瑞争夺控制波  相似文献   

9.
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欧盟作为北极域外行为体,为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航道贸易、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潜在利益,出台了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在2008年《欧盟与北极地区》、2012年《欧盟的北极政策:2008年至今的进展及未来的行动》与2016年《欧盟北极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北极政策三大优先发展领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为适应北极国际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欧盟新北极政策将会把关注重点放在“绿色”“平衡”与“合作”,旨在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平衡欧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纷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北极的和平与稳定。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研判也可为同为北极域外国家的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极航道开通和资源开采带来的潜在巨大利益,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北极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在北极的权益包括科学考察、环境保护、航行和资源开发4个方面。中国参与北极治理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国家安全理论、国际法依据、生态政治理论、全球治理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北极治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北极科考、北极政治参与、与北极和非北极国家合作、北极环境治理和北极航运。在这5个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障碍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环北极地球物理和基岩资料汇编项目由几个国家(俄罗斯、瑞典、芬兰、丹麦、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挪威)的代表机构执行。本项目编制了一套以60&#176;N为界的北极区1:500万地顷和地球物理数字图集。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是一个海洋大国。它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有十多个边缘海和众多的海洋邻国,其海岸线长达43000多公里,拥有大陆架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基本上继承了前苏联的管辖海域及其海洋资源的主权权利,然而由于爱沙尼亚、立陶宛、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等国的建立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原来的地缘状况,从而也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以往签署的海洋边界线形态。目前,它同日本、挪威和罗马尼亚的边界全部或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备受瞩目,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北极国家能源产量增长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北极国家为出发点,采用文献梳理法,系统研究俄罗斯、美国、挪威、加拿大等北极国家在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情况;采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北极地区待发现油气资源与已发现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北极地区的油气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极不均衡的特点。伴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突破以及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北极国家纷纷加快北极地区油气开发活动的进程,目前北极国家油气开发活动主要在陆地,而未来将逐步迈向北极近海。中国作为北极事物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可以积极与北极国家开展合作,进而参与到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14.
14年来一直平安穿梭于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号渡轮是一艘有名的“狂饮之舟”,船上设有好几个酒吧,名酒荟萃,欢愉气氛通宵达旦。因而,1994年9月27日,当这艘15566吨的巨轮从爱沙尼亚的塔林市启程开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时,旅客们全都兴高采烈,准备好好地享受一番。这一天,船上还有好几个度假旅游团,其中包括64人的斯德哥尔摩便衣警察团和来自瑞典南部的56位退休老人。尽管总共只有1049名乘客,刚好是满载量的一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北极国家的双边贸易,增强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话语权,文章采用2008—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中国与北极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探究北极航道开通对中国与北极国家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规模、北极国家的资本劳动比率以及中国与北极国家的贸易依存度对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北极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中国与北极国家之间的海运距离对双边贸易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中国对北极国家的出口贸易而对进口贸易的影响较小;目前中国与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的贸易效率较高,但北极航道的开通可有力促进中国与其他北极国家贸易效率的提升;北极航道开通后,中国与北极国家出口贸易潜力提升幅度的平均值约为25%,其中提升幅度较大的是冰岛(49.74%)和丹麦(36.98%);针对北极航道开通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战略意义,未来中国应加强与北极国家的贸易联系、完善港口和产业规划布局以及加强与北极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国内外关于北极航道利益的研究成果,促进我国对北极航道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文章从北极航道的利益相关主体、利益归属和经济利益3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结果表明:北极航道的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北极8国、近北极国家和传统航道受益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依据"历史性权利"和"直线基线法"强调其对北极航道的主权,而其他国家认为其"内水论"的主张具有不合理性,争议重点在于国际航道属性的判定;北极航道对于提高航运利益、贸易利益和资源利益发挥重要作用;北极航道利益相关主体可能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和利益集团是重要研究方向,其中增加创新点和搭建模型等是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能源竞争的日益激烈,北极这块能源“宝藏地”逐渐成为各国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区域。文章综合生命周期理论与世界石油市场特征,分析北极国家构建石油生产方程的理论基础,选择多循环Hubbert模型与情景分析法构建北极国家石油生产方程;综合理论与实际情况,合理设定不同发展情景,分析北极地区石油资源对北极国家石油产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北极地区石油资源的开发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地区的石油资源一旦得以开发,可使北极国家石油产量峰值时间递延2~4年;北极重点地区(西西伯利亚盆地、阿拉斯加北坡盆地、西北内陆盆地、斯维尔德鲁盆地)的未被发现可采石油资源更加丰厚,开发该地区石油资源的石油产量峰值时间递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晚奥陶世期间,北极大多数地质体的分布位置在30&#176;s~30&#176;N之间,且其分布方位需从目前的方位向劳伦古大陆方向顺时针旋转90&#176;。Iapetus海的关闭导致波罗的海和西伯利亚与北美-格陵兰之间的碰撞,该碰撞区目前是北大西洋和北极洋的分界。加里东造山是这次碰撞的结果,并且将若干地体从西伯利亚和波罗的海推移到Laurussia区,同时也造成除西伯利亚以外的北极所有块体:波罗的海、格陵兰、北美、位于北极圈内的阿拉斯加地块和Chukotka块体之间的拼贴。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正在纽芬兰州的Memoirial大学建立“北极船和海洋研究所”(Arcticvessel and Mar ine Research Institute)。予计1983年完工。耗资五百五十万美元。该研究听由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负责筹建。该所将同Memorial大学,纽芬兰海洋工程研究与发展公司及冷海研究工程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研究工作。该所编制为50人,由国家研究委员会和Memorial大学各提供一半人员。该所总面积为263,875平方英尺。所内设备有冰槽,开放式水槽、供设计模型用的辅助设施、以及操  相似文献   

20.
1996年4月23日18时46分(北京时间4月24日00时46分),在德国不莱梅港市的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AWI)的学术厅内,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主席,冰岛大学科学部主任 M.麦格努森教授郑重宣布:“按照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的创建章程、规则和程序的规定,经全体国家代表的认真审查和讨论,特别理事会会议一致通过中国成为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成员国,中国极地考察工作咨询委员会(CACPR)是 IASC 理事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