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呼伦贝尔市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线性拟合方法,对1960~1999年呼伦贝尔市10个气象代表站的月降水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全市的年降水量变化都呈略增的趋势;(2)2月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3)全市8月份的降水量都呈略增趋势;(4)10月份全市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增多趋势;(5)12月份全市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呈较为明显的增多趋势。同时,呼伦贝尔市的降水在一年内呈现出时间上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各站日最高气温≥35℃的天数,分析呼伦贝尔市高温日的变化规律,发现高温的每10a统计从1961—1990年间是逐渐减少趋势,从1991—2010年转变为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2001—2010年比次多十年增加125%;从月际分布来看,高温日在6月出现最多,7月次之;从全市分布来看,出现天数最多的是新巴尔虎左旗,最少的是位于大兴安岭上的图里河和博克图,近50a内仅出现5d;从区域划分来看,牧区南部最多,牧区北部次之;林区最少。经过对25次高温过程的环流特征和影响系统分析,将呼伦贝尔市高温过程环流特征划分为蒙古暖脊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型。  相似文献   

3.
科技信息     
12月19日,呼伦贝尔市科协召开了全市自然科学学术交流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呼伦贝尔市气象学会获得了2006年呼伦贝尔市自然科学学术交流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征工作优秀组织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3—2022年日平均气温观测数据为基础,计算每年≥0℃和≥10℃的活动积温、起止日期、持续日数,并通过统计分析、线性回归、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布及保证率、倾向率、突变及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0℃、≥10℃活动积温均呈现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分布状态,1963—2022年积温显著增多,生长季变长,林区≥0℃活动积温在1992年前后发生突变,农区、林区≥10℃活动积温在1992年前后发生突变,牧区≥10℃活动积温在1995年前后发生突变,各区域活动积温均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1-2013年呼伦贝尔市汛期(6-8月)16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分别定义各站点小时降水量的短时强降水阈值,同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揭示呼伦贝尔市短时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阈值、强降水事件以及汛期年平均总降水量和强降水雨强均呈现自西向东部偏南方向递增的空间分布,最强中心位于东南部阿荣旗,其形成与地形关系密切。短时强降水占汛期总降水量百分比低于1/5,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低的地区出现84.2mm/h的强降水事件。短时强降水事件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 21世纪以来,短时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表现增加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7月下旬是短时强降水事件频发的时段。短时强降水有明显日变化特征,主峰出现在17时。EOF分析结果显示短时强降水事件在空间上表现出全市强降水具有同步性以及南部和北部地区反相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1—2020年11月至次年4月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站24 h(08—08时)累积降水量、24 h新增积雪深度、日平均地面温度、日平均地面风速等资料,通过对筛选出来的降雪事件分析全市降雪含水比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地面温度和地面风速对降雪含水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24 h降雪含水比平均值为10.01,中位数为9.30,众数为11.50;变化范围跨度较大,主要集中在2.00~22.00,降雪含水比大于22.00的极端值出现频率较低。(2)呼伦贝尔市各地平均降雪含水比空间分布存在差异,不同台站的平均降雪含水比变化范围在8.69~11.72;11月至次年3月平均降雪含水比稳定在10.00附近,12月最大,4月最小,存在显著月变化特征。(3)不同量级降雪的平均降雪含水比不同,中雪约为10.00、大雪约为9.00、暴雪及以上为8.60,呈现出降雪量级越大其值越小的特征。(4)地面温度为-18.0~-3.0℃,平均降雪含水比稳定在10.00~11.00;当地面温度低于-18.0℃或高于-3.0℃时,平均降雪含水比不稳定,呈跳跃性,忽高忽低。地面风速> 4.5 m·s...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1年呼伦贝尔市9部ADTD型地闪定位仪提供的地闪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地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地闪中负闪约占92.62%;夏季地闪活动最强,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弱,地闪主要集中在7—8月;地闪的发展有明显的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形式,地闪活动下午最活跃;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和下垫面的性质关系密切,地闪的大值中心位于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西两侧,白天地闪密度大值中心位于大兴安岭山脉与松嫩平原过渡区山坡上,而夜间地闪密度大值中心则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过渡区沙丘地带。  相似文献   

8.
8月1~2日,以“创新、和谐、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内蒙古气象人精神演讲比赛在呼伦贝尔市举行。区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何卫卫参加会议,呼伦贝尔市直属机关工委副主任孙连成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异常特征、水汽条件及海温等方面初步探讨造成2015年初夏呼伦贝尔市干旱少雨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月平均高度场上,呼伦贝尔市长时间受强盛的暖高压脊控制,距平场显示为两低一高的干旱环流形势;7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异常偏东且势力较强;低层水汽辐合弱;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比常年平均值偏高,增暖,夏季风弱是造成呼伦贝尔市初夏干旱少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域内16个国家级气象站气温、降水数据以及MODIS卫星Terra 1000m分辨率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分析方法和温度植被指数法(简称TVDI),对呼伦贝尔市2016年夏季干旱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夏季呼伦贝尔市降水偏少,温度偏高。其中7月极端最高温度较历年同期偏高0.3~7.9℃,降水距平百分率值为-17.3%~-81.6%;8月极端最高温度比历年同期偏高3.2~10.8℃,降水距平百分率值约为-36.3%~-92.6%。满洲里市、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市以及鄂温克旗的高温干旱情况最为严重。从卫星反演的土壤湿度数据可知,呼伦贝尔市西部地区干旱严重,东部地区受灾较轻,其反演结果与降水量分布图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地区雷电易发区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内蒙古气象部门2014—2016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1981—2010年的雷暴日站点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6个典型盟市的雷电易发区划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雷电活动发生频率的总体趋势为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中等偏高;呼和浩特市属于雷电活动高易发区,全市的大部分地区均为高易发区;乌兰察布市属于高易发区,整体趋势呈现为南高北低;鄂尔多斯市属于雷电活动较高易发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阿拉善盟属于一般易发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全区最低,整体趋势为西低东高;呼伦贝尔市共包含4种类型的易发区,绝大部分地区为较高易发区;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属于高易发区,雷电活动随纬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960—2012年逐日雷暴资料,对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雷暴每年集中发生在4—10月份,6月份最多;雷暴的日分布主要集中在13—19时,占总数59.8%,14—17时为峰值,占主要集中时段(13—19时)的65%。年际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是大兴安岭东部雷暴日多于西部地区。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表明呼伦贝尔市雷暴日的变化呈现一致性,从1988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第二特征向量表明以大兴安岭为界,东西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站1960—2015年最低气温0℃时雾的观测记录,结合气象要素,对呼伦贝尔市极寒天气下特有的冰雾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日最低气温-37.0℃时,雾的发生概率突然升高,可以此作为冰雾研究的标准。呼伦贝尔市冰雾出现最多的地区为根河市,冰雾逐年出现的日数也呈现出下降趋势。冰雾的出现概率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多发生在降温过程中,冰雾发生时空气为非饱和状态,相对湿度多在70%~80%之间且随日最低气温的降低而降低,风速以静风为主,持续时间与日最低气温和气温日较差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市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呼伦贝尔市地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雷暴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市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大兴安岭山地多、平原低地次之、草原地带较少的特点;各站的雷暴年际变化较大,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10月,夏季6—8月的雷暴次数占80%以上,发生雷暴的峰值时段在14—17时,雷暴日数具有较强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呼伦贝尔市雷暴天气有4种基本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15.
1 概述2 0 0 3年6月7~10日呼伦贝尔市全市持续低温,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7~11℃,是4 0年来同期极值,属历史罕见,特别是6月7日夜间到8日凌晨,新巴尔虎左旗降鹅毛大雪,雪量达4mm ,出现了6月飞雪天气,导致部分羊羔和已剪毛的羊冻死,全市在遭受严重干旱同时又有百万亩农田遭霜冻袭击。2 天气型通过对6~10日高空天气图的连续跟踪分析,可得出此次低温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是受一个强大的东北冷涡影响。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一书中将东北冷涡的形成过程总结为三种较常见的情况:(1)高空西风槽加深,槽的南部在冷空气的冲击下,断离母体而形成冷涡。…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60—2012年呼伦贝尔市雾日统计资料,对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了雾的天气类型。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市雾日的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年际变化在均值附近波动,且呈现减少趋势;雾日季节性分布不均匀性明显,夏季7、8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秋、冬季节次之,春季4、5月是雾日最少的月份。(2)雾日的空间分布随地形、地貌差异很大,林区雾日明显多于牧区和农区,林区北部根河市年均日数4.14d,为最多,牧区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年平均日数仅1.69d,为最少。(3)雾的天气分型以高空影响系统分为7种类型,其中高压脊型、槽前型和冷涡(槽)底部型为雾天气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7.
开展玉米热量资源精细区划是呼伦贝尔市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出的新要求。以市、旗、镇三级行政区划图、DEM图和1985—2014年历史气象资料为基础,根据玉米生长对热量资源的要求,利用GIS及其空间分析工具进行呼伦贝尔市玉米热量资源区划,将呼伦贝尔市玉米种植划分为最适宜、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种植地区,进行分区评述的同时提出趋利避害的建议。区划结果对有效利用热量资源,提高玉米增产、增收以及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0—2015年MOD17A3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分析呼伦贝尔市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平均植被NPP为261.02 gC/(m~2·a),总体呈自西向东依次递增的分布格局。NPP的年际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平均变化率为5.51gC/(m~2·a),线性增长达到显著的区域主要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南部林地和大兴安岭与松嫩平原过渡的耕地。16个气象站周边的NPP与各站年降水量均呈正相关,且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外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NPP与年平均气温均呈负相关,但除海拉尔区外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NPP与日照时数正、负相关的台站同时存在。由此可知,降水是影响呼伦贝尔市NPP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市50年气候变化与近期异常气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呼伦贝尔市50年气候变化,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明显,降水时段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等特点。近年异常天气频次渐多,有的年份在各季中均有灾害发生。由此看来,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较多,近年异常天气出现渐多。所以,充分认识短期异常气候与历史气候演变的差异,对于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的区域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呼伦贝尔市新旧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应用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学斌  姚振东 《气象科技》2016,44(2):325-330
利用呼伦贝尔市4个气象台站1972—2013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计算逐日新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MCI与旧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对比两种干旱指数统计出的干旱日数、干旱强度,以及根据相应标准统计出的干旱过程和与实际干旱发生情况的吻合程度,分析新旧指数的优劣。结果表明,由于CI没有区分逐日降水量在指数中的权重,从而造成其跳变要多于MCI,而且MCI引入了近150天降水量的SPI并区分了冬、夏半年的权重值,避免了干旱指数对呼伦贝尔市冬季、初春干旱评价过重的问题。结合呼伦贝尔市实际的气候特点和干旱灾害发生实况,MCI更符合实际,适合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