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为了做好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近日组织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市)国土资源厅(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编制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评价因子只包括反映空间维度的点数量、点密度、体积数、体积密度等,不包括反映时间维度的评价因子。文章引入反映时间维度的受灾年份因子充实之。通过对地质灾害体积取中位数对数法、对受灾年份采用概率密度法进行处理和采用熵权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来建立时空耦合评价模型;采用斜率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较高、中、低四级,以反映已发生灾害的发育状况。选取2011—2020年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评价区域为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外的全国31个省份,按此方法对以县域为单元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评价与区划。结果表明:地质灾害高发育区共323个县,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西北等地。较高发育区共566个县,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等地。中发育区623个县,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包括西北、华北等地。低发育区共1336个县,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华东等地。本次评价结果与国家防灾部署、灾害发育分布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野外实地调研证明,引入受灾年份后的评价结果较引入前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初步调查统计,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地震区84个县(市、区)发现重大地质灾害点8439处,威胁1093667人的生命安全。地震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相对较少。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大型,巨型较少。  相似文献   

4.
正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基。1999—2008年,我国完成了2020个山地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5年以来完成了1333个县(市、区)1∶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共查明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8.3万处,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调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基本状况,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综合防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当前,地质灾害调查仍存在准确率较低,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和发育规律认识不足,缺少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危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防范重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研究灾害在时空上的分布特征,是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实施科学减灾措施的基础[1]。本文充分利用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经统计分析,发现地质灾害在时空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①我国滑坡崩塌泥石流高发期为5~8月,高发区随时间由南向北逐渐推移;②地质灾害年际变化特点为逐年波动,总体趋势上升;③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云南,巨型和大型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④汛期全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防范重点为东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专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为基本建库工具,以MapGIS和FoxPro等软件为辅助工具,建立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1)
泰顺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是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县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较发育,分布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的特点。2014~2015年,泰顺县开展了1:1万比例尺农村山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通过调查统计,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127处。其中,滑坡73处,崩塌53处,泥石流隐患1处。从空间分布分析统计,泰顺县地质灾害县域分布不均匀,具"一密集、一集中"特征,分布特征与地层岩性、地形条件、降雨强度等有关。从时间分布分析,多发生在降雨集中的6月梅雨期和8月台风期,特别是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严重的年份。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为今后泰顺县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2018年全国地质灾害重点区域的气象预警效果开展定量检验研究。分析地质灾害时空特征,得出灾害空间分布西多东少,西南地区最严重,西北次之,多数灾害发生在6~8月;提出一种考虑准确率与虚报率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综合评估方法,并以2018年6~8月我国地质灾害重点区域气象预警为例验证。结果表明,重点区域基于综合评估方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效果排名由高到低是贵州、湖北、四川、甘肃、云南;方法根据不同等级气象预警的灾害发生概率确定变量权重系数,检验指标唯一,结果简单直观,区分度高。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数量多、规模大、危害严重,汶川地震又引发了大量崩滑地质灾害。本文根据汶川地震前和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调查、排查等成果,采用GIS分析和编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适宜的控制点间距、搜索半径编制了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图,提出利用点密度、面积密度和体积密度来综合评价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从弱到强划分为8个等级。分析认为,岷江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强度高,汶川地震前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达最高8级极端活动,汶川地震诱发崩滑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最高为7级极强活动,且2~6级区面积较大。岷江上游地区历史强震、暴雨等极端事件多发是地质灾害累积发育强度高的主要原因,而汶川地震单次事件引发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总体较高,并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南部河谷区分布。  相似文献   

10.
拉萨市城关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通过对城关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其中泥石流38处,崩塌37处,不稳定斜坡5处,滑坡2处,岩溶崩塌1处;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城关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多,点多面广、密度大,分布不均衡,呈线状、带状分布;地质灾害多发生在6~8月,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相关性,强降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徐松华 《中国岩溶》2018,37(3):440-449
在收集各类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rcGIS软件定量分析了鄂西南溶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出鄂西南溶洞旅游资源在鄂西南10个县(区)都有分布,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清江、溇水、酉水和唐崖河等主要河道干流近岸地带2 500 m的范围内和其支流近岸地带1 800 m的范围内,在垂向上形成低海拔溶洞、中低海拔溶洞、中海拔溶洞、中高海拔溶洞和高海拔溶洞5级的阶梯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中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四类突发性地质灾害。采用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分项测算,定性综合评估的方式实现我国县域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用因灾死亡人口比与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表征。基于以历史数据分析指导未来预测的思想,以国土资源部2001—2015年地质灾害灾情数据为样本,提出了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对我国2869个县域单元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共有216个地质灾害高风险单元、643个中风险单元和2010个低风险单元。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集中分布于乌蒙山区、四川盆地周边山区以及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1个省(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油气资源长期安全可靠的储存对于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油气储库基地建设规划布局的需求,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岩盐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了盐穴油气储库建设的可行性。长江经济带除上海和贵州外,其余9省(直辖市)均发现了大量的岩盐矿床,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叠纪、白垩纪和古近纪; 成盐盆地范围0.29~10 000 km2,盐层累计厚度3~1 050 m,矿体埋藏深度40~3 400 m; 矿石中NaCl含量20%~99.86%; 矿体顶底板及夹层岩石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地质调查揭示出区内大部分地下盐穴远离地震活动带,构造稳定,因此可以改造为石油储库。考虑储气库的密闭性及安全性,江苏金坛盆地等6个盐矿埋深适中,建穴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建造储气盐穴库; 江苏淮安等14个盆地的局部地区适合建造天然气储库; 重庆垫江等11个盐矿埋深较大,可以建造储气盐穴库,但建造成本较高; 湖南澧县等21个盐矿埋藏偏浅,应选择更深部的盐层空间建造油气储库。建议在江苏金坛、淮安、赵集和丰县,江西清江和会昌,湖北云应、天门小板和潜江等盐矿地区优先开发利用盐穴。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1个省(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油气资源长期安全可靠的储存对于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长江经济带战略油气储库基地建设规划布局的需求,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内岩盐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了盐穴油气储库建设的可行性。长江经济带除上海和贵州外,其余9省(直辖市)均发现了大量的岩盐矿床,主要成盐时代为震旦纪、三叠纪、白垩纪和古近纪; 成盐盆地范围0.29~10 000 km2,盐层累计厚度3~1 050 m,矿体埋藏深度40~3 400 m; 矿石中NaCl含量20%~99.86%; 矿体顶底板及夹层岩石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地质调查揭示出区内大部分地下盐穴远离地震活动带,构造稳定,因此可以改造为石油储库。考虑储气库的密闭性及安全性,江苏金坛盆地等6个盐矿埋深适中,建穴地质条件较好,适合建造储气盐穴库; 江苏淮安等14个盆地的局部地区适合建造天然气储库; 重庆垫江等11个盐矿埋深较大,可以建造储气盐穴库,但建造成本较高; 湖南澧县等21个盐矿埋藏偏浅,应选择更深部的盐层空间建造油气储库。建议在江苏金坛、淮安、赵集和丰县,江西清江和会昌,湖北云应、天门小板和潜江等盐矿地区优先开发利用盐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地区煤中砷的含量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中国西南云、贵、川、渝三省一市各主要含煤时代的主要煤层和各煤类煤中砷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与国内外的资料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认为西南各省中以云南省砷含量最高,各成煤时代以寒武纪老地层中的石煤含量最高,而各煤种中以石煤和褐煤砷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泥盆纪宁乡式铁矿床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沉积型铁矿床,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的鄂、湘、赣、川、滇、黔、桂等省(区)及甘南等地,矿床的时空展布和矿石组合受控于沉积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根据宁乡式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划分出8个成矿区,根据华南地区泥盆纪构造格局划分出8种盆地类型.在详细分析各盆地内矿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陆内凹陷盆地对成矿最为有利,晚泥盆世铁矿床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矿化强度高;在同一盆地内,盆地边缘矿床的矿石为碱性矿石,多为贫矿,磷含量较低,靠近盆地中心的矿床规模巨大,矿石为酸性矿石,品位较高,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磷含量较高.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矿石提出了其不同的可利用性和不同的矿物加工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赵茹佳  赵奕  刘卫欣 《中国岩溶》2021,40(6):1052-1057
尼泡马陆属(Nepalella)是泡马陆目(Chordeumatida)中多样性较丰富的属,全世界已记录27种,其中中国已知12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且该属多数种类为穴居类型。该文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彭州市洞穴内的真穴居尼泡马陆一新种,即何力尼泡马陆(N. helii sp. nov.),这是四川省记录的第四个尼泡马陆属物种。该新种与其近缘种类巨尼泡马陆(N. grandoides Golovatch, Geoffroy & Mauriés, 2006)(四川省北川县)的区别在于:(1)体型较小,体长27.5~36.0 mm;(2)雄性第3~5对足的股节近基部具一蘑菇状突起;(3)前生殖肢基板正中部突起明显,呈刺状;(4)后生殖肢基节侧缘中上部具一小型刺状分枝。同时,该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提取了何力尼泡马陆的DNA,扩增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的条形码。新的核苷酸序列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OL420758。  相似文献   

19.
Southwest China, including the Provinces of Yunnan, Guizhou, Sichuan and Chongqing, is a region with serious debris flow hazards, where 7,561 debris flow si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se sites,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of debris flows was analyzed. Earth surface factor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debris flows we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energy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Four major earth surface factors were selected: relative relief, stratigraphy, fault density and land-use conditions.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the research region was divided into 125,177 grid cells and for each cell data for the four factors were collected.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quantity and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f debris flows and the role of each factor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uld be helpful for the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 hazards and debris flow forecasting in the research region.  相似文献   

20.
川气出川管道工程沿线建设用地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川东、渝中和鄂西为中、低山区,以山地斜坡灾害为主,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鄂中、鄂北、豫中和鲁西主要为冲积平原区,以人类活动和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为主,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塌岸及不良土体。湖北段是本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类型最多、灾情最重、危险性最大的地段,在该区段内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管线段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及时、有效地监控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保证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