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行—燕山—辽西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一个重要的燕山期(J—K)Au-Mo-Pb-Zn-Ag-Cu-Fe金属成矿带,亦是燕山期煤田分布的重要地带。讨论了该区18个燕山期金属矿床及其相关的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两者在时间上的总体一致性,以及重要煤田的形成与特征时代的沉积建造相伴生,均从年代学的约束方面提供了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构造事件的成因联系。在已有的燕山造山带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的基础上,把成矿作用纳入其中,提出了该造山带燕山期岩浆—沉积—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初步框架。进而,从物质组成的角度,讨论了该造山带金属成矿作用与火成岩组合的成因联系;同时也讨论了成矿作用可能的源区以及成矿作用的阶段性与造山带之间的成生联系。提出了造山带与成矿作用的初步框架模型。前造山幕—初始造山幕(J1)和后造山幕(K21)比较宁静的构造环境和湿热环境为煤田形成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环境。同造山幕的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属矿床形成提供重要背景:早期造山幕(J2)伴随古老下地壳的熔融,生成以安山质为主的岩浆活动及伴生主要的Au和Pb、Zn矿床;峰期造山幕(J3),陆壳升温达峰值,导致上地壳岩石的大规模熔融作用,形成大规模花岗质岩浆的侵入,伴生大量Mo矿;晚期造山幕(K11),“过热的”上部地壳开始降温,壳幔深部的镁铁质岩浆更多地喷出和侵入,伴生Fe矿床的形成,同时,新形成的侏罗纪下地壳熔融,伴生Cu矿。  相似文献   

2.
大陆碰撞成矿论   总被引:54,自引:2,他引:52  
侯增谦 《地质学报》2010,84(1):30-58
基于经典的板块构造而建立的成矿理论已日臻完善,完好地解释了增生造山成矿作用及汇聚边缘成矿系统发育机制,但却无法解释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及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通过对青藏高原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的详细研究,并与中国秦岭和其它碰撞造山带综合对比,本文系统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简称"大陆碰撞成矿论",初步阐明了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成矿动力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和形成机制。该理论认为,伴随大陆三段式碰撞过程而发育的主碰撞陆陆汇聚环境、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和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是大陆碰撞带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要成矿构造背景。对应于三段式碰撞而在深部出现的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和岩石圈拆沉过程,是导致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异常热能驱动力。伴随三段式碰撞而分别出现的压-张交替或压扭/张扭转换的应力场演变,是驱动成矿系统形成发育的构造应力机制。大陆碰撞产生的不同尺度的高热流、不同起源的富金属流体流、不同级次的走滑-剪切-拆离-推覆构造系统和张性裂隙系统,是形成成矿系统和大型矿床的主导因素。成矿金属在碰撞形成的壳/幔混源高fO2岩浆-热液系统、地壳深熔低fO2岩浆-热液系统、剪切变质-富CO2流体系统以及逆冲推覆构造驱动的区域卤水系统和浅位岩浆房诱发的对流循环流体系统中,伴随成矿金属的积聚与淀积是形成大型矿床的关键机制。"大陆碰撞成矿论"还强调,完整的大陆碰撞过程可以引发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形成一系列标示性的大型矿床:在主碰撞陆陆汇聚成矿期,大陆碰撞引发地壳加厚与深熔,产生富W-Sn壳源花岗岩,形成花岗岩型Sn-W矿床;大陆俯冲板片断离诱发软流圈上涌,产生富金属的壳/幔混源花岗闪长岩,形成岩浆-热液型或叠合型Pb-Zn-Mo-Fe矿床;大陆碰撞从变质地体排挤出富CO2流体,在剪切带形成造山型Au矿,从造山带排泄出建造流体,在前陆盆地形成MVT型Zn-Pb矿。在晚碰撞构造转换成矿期,大规模走滑断裂系统诱发壳幔过渡带和富集地幔减压熔融,其岩浆在浅部地壳岩浆房出溶成矿流体,分别形成斑岩型Cu(-Mo-Au)矿床和碳酸岩型REE矿床;深切岩石圈的剪切作用与下地壳变质产生含Au富CO2流体,形成造山型Au矿;逆冲推覆构造驱动地壳流体长距离迁移汇聚、走滑拉分导致流体大量排泄和充填,形成Pb-Zn-Cu-Ag矿。在后碰撞地壳伸展成矿期,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富金属、富水、高fO2埃达克质岩浆浅成侵位和流体出溶,产生斑岩型Cu矿;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层(岩浆房)驱动地热流体系统,在地热区发育热泉型Cs-Au矿,在构造拆离带形成热液脉型Pb-Zn-Sb和Sb-Au矿。  相似文献   

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休瓦促Mo-W-Cu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02±3.5Ma,形成于甘孜-理塘洋壳向西俯冲时期;含矿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83.3±1.7Ma,形成于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环境。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显示,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2.87~4.12(平均为0.09),T_(MD1)年龄541~828Ma,T_(DM2)年龄为719~1109Ma,表明岩体形成的物质来源除壳源物质之外,也有幔源物质的混入;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ε_(Hf)(t)值为-7.96~-2.75(平均为-5.54),T_(MD1)年龄为820~1019Ma,T_(DM2)年龄为1102~1391Ma,ε_(Hf)(t)0,表明岩石是由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形成的产物。休瓦促两期含矿岩体的锆石U-Pb定年与Hf同位素原位分析显示,区内存在晚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及Cu多金属成矿作用与洋壳俯冲造山有关;而晚白垩世二长花岗岩岩浆侵入及Mo多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的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从晚三叠世洋壳俯冲造山至晚白垩世造山后伸展作用过程中都存在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发生,且在晚三叠世构造-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叠加了晚白垩世的成岩成矿作用,这为区内复合叠加成矿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4.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41,自引:22,他引:41  
陈衍景  Franco  PIRAJNO  赖勇  李超 《岩石学报》2004,20(4):907-922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多次热事件,大量继承锆石的存在和较高的ISr值(>0.709)指示花岗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矿石和成矿流体的Isr值普遍高于0.709,并略高于中生代花岗岩类,指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内部.讨论显示,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胶东矿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花岗岩类侵入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于碰撞造山带的3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即早阶段挤压-地壳缩短-隆升,中阶段岩石圈拆沉并转向伸展构造体制,晚阶段伸展;最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期;已建立的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可以较好解释胶东矿集区的矿床、花岗岩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构造类型的含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甘肃北山地区的怪石山含铜镍硫化物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岩体,为一个岩浆底侵-隆升造山过程侵入体的构造类型典型实例。主要依据是:它与平头山-砂井序列的中酸性侵入岩类共同构成一种壳幔岩浆混合型的"双峰式"火成构造组合;在岩体发育时段(410~350Ma或泥盆—石炭纪)内,区内缺少相应时代的地层沉积和火山作用,表明发生在非挤压造山事件中,相对处于一种伸展裂解的动力学环境;所见中酸性序列侵入岩多具TTG组合和含有辉长质岩石包体,揭示下地壳主要由辉长质岩石构成等。依此提出岩体的成岩机制是:在一种大陆岩石圈伸展减压条件下,地幔橄榄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Mg#值为0.831的苦橄质岩浆,并上侵到地壳或壳幔边界,进而引起辉长质的下地壳产生局部熔融,形成一套TTG组合的混合岩浆,尔后以岩浆底侵方式随张扭帚状构造系发育和隆升造山过程入侵上地壳而成。  相似文献   

6.
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是哀牢山造山带内较典型的铜钼多金属矿床,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法对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精确测年,获得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47.81 Ma±0.71 Ma;而哀牢山铜多金属成矿带镇沅、墨江、大坪大型金矿的成矿时间均与之相当,约50 Ma±.这暗示了喜马拉雅期由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造成古特提斯洋消失,碰撞造山过程导致上地幔及下地壳等深部物质部分熔融,红河、哀牢山走滑挤压引起的热流值上升造成了深熔作用导致地壳深部物质进一步熔融,造成了哀牢山带大规模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形成诸多铜、金及多金属矿床提供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和动力、热流条件.  相似文献   

7.
碰撞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的深部约束机制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板片断离触发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下地壳部分熔融和冈底斯岩基带以及同岩基斑岩的产生.在此过程中,幔源岩浆分离结晶的产物、下地壳岩石部分熔融残余和地壳分异过程中下沉的镁铁质块体,构成了加厚下地壳.随着造山岩石圈的冷却和加厚下地壳重力不稳定性的增加,岩石圈拆沉作用触发了后碰撞斑岩型岩浆活动.与此相应,碰撞造山带斑岩型矿床可以形成于同碰撞和后碰撞两个不同的构造阶段.同碰撞成矿作用发生于岩基带形成时期,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底侵幔源岩浆及更深部的含矿流体,其触发机制是俯冲板片的断离.后碰撞成矿作用发生于加厚下地壳冷却之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新生矿源层和更深部的含矿流体,其触发机制为岩石圈拆沉作用.在同碰撞构造阶段,伴随着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深部流体和幔源岩浆所含的成矿物质被注入到岩基岩浆中,与从岩基岩浆源区萃取的成矿物质汇聚在一起,一部分受岩基热的驱使上升成矿.由于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浓度强烈依赖于压力,另一部分成矿元素则滞留在难熔残余中形成新的矿源层.当发生岩石圈拆沉作用时,由此矿源层部分熔融形成的斑岩岩浆将相对富含成矿物质,导致碰撞造山带第二次成矿作用大爆发.  相似文献   

8.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花岗岩主要以地壳增生作用、玄武岩底侵地壳熔融、构造增厚地壳熔融、地幔下陷增厚地壳熔融几种方式形成,但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构造变形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无论是缺乏流体(脱水熔融)还是存在流体(富CO2)的热作用都表明,从地壳岩石形成紫苏花岗岩需要低H2O环境。熔融作用高级阶段导致紫苏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花岗岩杂岩的产生,这些条件可能在玄武质岩浆侵入下地壳提供热源的带中最常见。A型紫苏花岗岩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共生流体相的成分,通常与非造山和造山后构造背景相关。造山带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特别是与造山作用过程的减压抬升揭顶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胶东地区沉积-岩浆-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挤压-伸展构造交互转换环境中形成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与伸展转换过程中的伸展阶段。这一挤压-伸展联合作用过程表现在:①构造方面,表现为四期六阶段不同力学性质和方向的挤压-伸展特征: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NE-SW向挤压与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与近S-N向引张。②地层方面,在胶东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以区域不整合、沉积间断和正常地层单元交互出现展现出挤压-伸展的过程。③侵入岩方面,分为三个侵入岩浆构造幕和四次岩浆侵入事件:第一幕(早期)为晚侏罗世玲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 SHRIMP锆石U-Pb年龄值集中在160~150 Ma,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其后的伸展引张形成了各种密集分布的脉岩群;第二幕(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30~126Ma,之后的沉积岩建造组合代表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为主向伸展为主转换;第三幕(晚期)包括两次岩浆侵入事件,一是伟德山花岗岩组合,指示了挤压向伸展转换环境,二是崂山A型晶洞过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典型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④火山岩方面,分为三个喷发亚旋回和七个喷发期,各亚旋回间均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区域性挤压环境;各期次之间虽有短暂喷发间隔,但总体表现为伸展环境,火山喷发事件显示了挤压-伸展不同构造环境的交替发生。⑤岩石学方面,玲珑花岗岩中的片理、片麻理构造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旋转眼球体、σ构造、S-C组构、压力影构造等,代表了挤压剪切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特征;而崂山晶洞碱性正长岩组合,则反映了典型的伸展构造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胶东地区地层沉积、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建造、构造活动及成矿作用过程所表现出的挤压-伸展相互转换过程,构筑了手风琴式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根据胶东金矿的产出环境和有关年代学资料,将金矿成矿划分为早期成矿事件、主成矿期和晚期叠加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10.
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旋回与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与成矿活动是否具有旋回性是地质界长期争论的一个命题。本文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和方法,论述了秦岭造山带构造-成矿活动,划分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早期、古元古代晚期、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6个构造-成矿旋回,探讨了每个旋回的矿床成矿系列特征和成矿演化历史。指出该造山带的成矿作用既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也有间断性和旋回性;中、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两个时期是秦岭造山带中两个主要的成矿高峰期;构造-成矿作用可分为开裂、拼合及相对稳定三个阶段;成矿作用早期以幔源岩浆侵入及海相火山活动为主,晚期以壳幔混源-壳源的陆相中酸性岩浆侵入及火山活动为主;与火成活动及开裂作用有关的成矿活动在南、北两个成矿域之间具有振荡性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磁性勘探在金属矿床中应用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磁性勘探方法在金属矿产应用中的若干进展.目前,磁性勘探已在区分同生矿床、后生矿床、热液矿床和层控矿床,在确定矿床形成时代、寻找矿源体以及岩体含矿性评价、寻找隐伏矿体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并显示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磁性勘探方法的独特手段.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Umanotani-Shiroyama pegmatite deposit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K-feldspar and quartz in Japan, are of typical granitic pegmatite. Ilmenite-series biotite gra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hosting the ore deposits, and biotites separated from these rocks yielded K-Ar ages ranging from 89.0 to 81.4 Ma and 95.2 to 93.7 Ma, respectively. Muscovite and K-feldspar separated from the ore zone yielded K-Ar ages with the range of 96.2 to 93.1 Ma and 87.3 to 80.7 Ma, respectively. Muscovites from quartz-muscovite veins in the ore zone and in the granite porphyry yielded K-Ar ages of 90.4 and 76.3 Ma, respectively. K-feldspar is much younger in age than coexisting muscovite. It is noted that the K-Ar ages of biotite separates and the whole-rock ages are identical to those of muscovite and K-feldspar in the ore zone, respectively. These time relations, as well as field occurrence, indicate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pegmatite deposits at the Umanotani-Shiroyama mine is closely related in space and time to a series of granitic magmatism of ilmenite-series nature. Using closure temperatures of the K-Ar system for biotite and K-feldspar (microcline), cooling rate of the pegmatite deposits is estimated to be about 82C/m.y. at the beginning, but slowed down to about 15C/m.y. in the later period.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矽卡岩矿床找矿取得了很大的新进展: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十余个大中型矽卡岩铜、金多金属矿床;在青海西部祁漫塔格成矿带发现和探明了不少铁多金属矽卡岩矿床;在东部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型隐伏的矽卡岩矿床,如河北白涧铁矿床、江西朱溪钨多金属矿床、湖南锡田锡钨矿床、福建上房钨矿床等。在新疆西天山发现和探明了一批大(中)型与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铁矿床。另外,在新疆发现白干湖、沙沟等大型钨矿床,在甘肃也发现和探明了大型钨矿床。学者们对上述矿床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中国主要矽卡岩矿床最新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矽卡岩矿床的生成时代从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都有,但最重要的成岩成矿期是中生代的燕山期。在空间分布上,赵一鸣等(1990)曾划分出14个重要的矽卡岩成矿带,通过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西藏、新疆和青海等省(区)找矿工作的重大进展,又新增4个矽卡岩成矿带,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青海祁漫塔格成矿带和新疆西天山成矿带。  相似文献   

14.
Determination of paleolatitudes of ore deposits,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thospheric plate motions and the absolute ages of deposits, provides a basis for a new kind of space-tim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ontrol of ore deposition. Such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wo ore deposits of different ages, each occurring at a different latitude along a north-south trend within a mineral belt,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same transversal fracture zone in the substratum underlying the lithospheric plate if rotation of the plate took place in the time-spa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ore deposits (Fig. 3). This mechanism controlling ore deposition has been elucidated using a model which assumes horizontal movement of lithospheric plates on a mobile layer that originated within solid basement that is penetrated by a system of fracture zones. The distribution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of the Andes mineral belt is used to study this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全球铁矿床主要成因类型特征与重要分布区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全球铁矿石第一消费大国,每年进口铁矿石量已超过9亿t,进口量超过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60%,对全球铁矿主要类型特征及重要分布区带总结和潜力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全球铁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将全球铁矿床分为BIF相关型、沉积型、火山成因型、岩浆型、接触交代-热液型(矽卡岩型)5种成因类型,重点总结分析了BIF相关型和火山成因型铁矿地质特征、成因和找矿标志等。根据铁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层序、含矿建造特征及矿床类型、成矿时代等综合因素,在全球主要大地构造单元中共圈出33个铁矿分布区,47个铁矿重要分布区带,并对各重要分布区带的资源潜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界牌W-Cu矿床产于苗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东北部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是苗儿山-越城岭复式岩体矿集区最大的矽卡岩型W-Cu矿床。矿区出露的主要岩体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后期浅色花岗岩体,矿区外围则大面积出露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矿化产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矽卡岩,及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灰岩捕虏体矽卡岩化带中。黑云母花岗岩发育花岗岩型钨矿床成矿早期常见的钠长石化、云英岩化及从岩体至外接触带蚀变矿物组合显示形成温度逐渐降低。这些现象表明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矿床具有紧密成因联系。本文获得矿区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浅色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422±11 Ma,428±7 Ma,410±7 Ma,表明界牌W-矿床及区内主要岩体均形成于加里东期。本文的同位素年龄及前人报道的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和华南加里东期与花岗岩有关矿床同位素年龄表明苗儿山-越城岭矿集区W-Mo-Cu矿床成矿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和印支期,U矿成矿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华南在加里东期发生了分布广泛、成矿元素组合多样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事件,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今后应加强华南加里东期矿床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7.
超大型稀有稀土矿床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有稀土超大型矿床的储量为大型矿床储量的5倍以上(REE、Be)或10倍以上(Li、Cs、Nb、Ta、Zr)。这类矿床大多与碱性岩类岩石有关,主要分布在地台区,成岩成矿时代以前寒武纪为主,其次为中生代。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性,矿化往往发生在更为还原条件下。超大型富矿与深部成矿源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某些特大型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悌平 《地球学报》1997,18(4):373-381
超大型矿床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特殊的产出地质环境与条件历来受到重视。为了查明这些矿床的形成年代,弄清成矿物质来源,了解成矿环境与条件,前人对这些矿床从同位素角度已做了许多研究。近年来,我们对国内若干特大型矿床的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补充研究。本文结合前人的资料,对这些矿床的同位素研究成果作一概括性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内蒙古大兴安岭中北段地质构造演化、成矿特征、中俄蒙邻近地区矿产分布和近年来的地质和找矿工作进展,划分了地质构造单元和成矿区带,总结了该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和成矿时代分布规律,提出了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本文将大兴安岭中北段可以划分为额尔古纳地块、鄂伦春晚华力西褶皱带和东乌旗早华力西褶皱带三个Ⅲ级构造单元,细分为满洲里-新右旗中生代火山-深成岩隆起区等14个Ⅳ级构造单元。工作区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热液型,其次为海相沉积型、岩浆熔离型、砂矿型和云英岩型,其中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床是主要矿床类型,热液型矿床可以细分为6个子类型。矿床的分布总体上具有北东呈带、北西向成行特点,根据矿床的分布和区域构造特征可以分为德尔布干和东乌旗-兴安两个北东向Ⅲ级成矿带,13个Ⅳ级成矿区。从成矿时代上看,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早古生代至晚中生代的很长时间,而已晚中生代为主。但不同类型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布有很大差异。单一的斑岩型铜(钼金)矿从早古生代延续至燕山期,而其他类型矿床均形成于燕山期。提示在大兴安岭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对于矽卡岩型和热液型矿床主要集中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区,而斑岩型矿床找矿则应同时注意古生代和中生代等构造岩浆活动区。  相似文献   

20.
661铀矿床矿石U-Pb等时线年龄及其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661铀矿床位于赣杭构造火山岩铀成矿带东段大洲铀矿田内,矿体赋存于磨石山群九里坪组流纹岩之中,矿床定位于岩石圈伸展断陷盆地附近,明显受断裂带的控制.利用矿石U-Pb等时线法确定了该矿床两个矿体的成矿时代,分别为(107.0±2.3)Ma和(110.0±3.5)Ma.这些年龄值与断陷红盆底部发育的玄武岩的成岩年龄一致,也与东南沿海地区明显存在的110 Ma基性脉岩拉张活动的时间一致,表明岩石圈伸展与铀成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为岩石圈伸展期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提供了年代学证据.岩石圈伸展控制着富CO2热液形成的时间,因而也大致控制了铀成矿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