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大气颗粒物中含碳组分的分析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国内对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大气颗粒物中含碳物质组分的多种分析技术进行了评述,介绍了国内外发展现状,阐述了当今主要分析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气臭氧探测技术的进展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全面地评述了我国大气臭氧探测技术的进展现状,重点综述了近地面和对流层自由大气中臭氧浓度的化学发光、紫外吸收以及激光等探测技术,臭氧总量探测,臭氧探空仪,用于平流层、中层大气臭氧研究的球载臭氧分析仪,激光、微波等技术,指出80年代是我国臭氧探测技术走向全面发展的时期,建立我国大气臭氧的立体观测技术系统是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是热带大气活动的强信号。对MJO动力机制的探讨,经历了由考虑完全的大气内部过程(波动-CISK理论),到考虑海洋影响的大气过程(WISHE理论),到最新的考虑大气-海洋耦合作用(WCMC模式)的逐步发展、完善的阶段。现阶段大气模式能够模拟MJO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存在许多缺陷。在大气模式中引入上层海洋的反馈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模拟MJO的时空结构。MJO的强度变化、季节特征、传播速度等的精确描述只能借助于海气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CERN的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大气降水是水循环的输入项,也是指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稳定同位素18O、D和放射性同位素T作为水分子的组成要素,是描述水循环演化历史信息的理想天然示踪剂.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将有助于明确全球及各局地水循环机制及大气环流模式.首先回顾与评述了全球大气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与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基础,建立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观测网络(CHNIP),并对该网络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初步成果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评述了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研究的现状和当前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就近年来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这一大气边界层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由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发展以及目前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归纳,并对未来非均匀边界层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方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坚 《陕西地质》2005,23(2):76-83
以西安市为例测定了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铅(Pb)、镉(Cd)、铜(Cu)、铁(Fe)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铁浓度明显要高于其它三种金属元素,而且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重金属浓度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区。其主要原因是西安市还是一个典型的燃煤城市,煤中矿物质燃烧释放出来的含有金属气体影响到了西安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出了西安市大气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结合实际初步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污染来源和发展趋势,为以后西安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另外,西安市作为大城市,汽车消费的普及,交通量的增大是城市铅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污染源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的研究进展和面临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回顾了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总结了该领域国际上目前所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提出国内外在未来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研究方面可能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还对未来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同时也指出了大气边界层物理学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应该注意的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发展与模式比较计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不断完善、国际大型外场观测试验的成功实施以及高性能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为气候模式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近20年来气候模式的复杂程度和模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目前已成为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形成及变异、气候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球变化等的有力工具。对气候模式(包括大气环流模式、陆面过程模式、海洋环流模式以及区域气候模式)的主要发展进行综合评述,并简要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模式比较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9.
蒋虎  黄珹 《地球科学进展》2001,16(3):394-398
CHAMP计划是由德国的波茨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GFZ)提出 ,而且 ,目前已经付诸实施的科学计划之一。其目的在于通过获取大量近地观测资料来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 ,同时开展地球电磁场及地球大气重要参数的确定等研究。详细而全面地介绍该计划的科学目标 ,并评述了它将在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地球电场模型、地球磁场模型和监测地球大气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利用大气环流模型(GCM)对影响气侯变化的因素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在试验中以参数化方法考虑陆面水文过程,另一个是利用概念的或随机的水文棋型对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将引起的区域水文情势变化进行数值模拟。本文着重评述了七十年代末以来欧美等国水文气侯工作者对后一个问题所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十个方面问题。并介绍了关于我国开展气侯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沿海海—气界面的化学物质交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高原 Duce  RA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6):553-563
沿海海-气界面化学物质的交换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气沉降过程是化学物质进入沿海区域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质平衡估算的结果指出,在某些沿海区域,经由大气输入的若干痕量物质的总量几乎相当于河流的输入量,有的甚至更多。大气沉降作用是一些沿海区域氮化物的重要来源,并与富营养化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气辐射传输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辐射传输学是研究辐射能在地球大气中的传输和转换过程的学科,是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中一个较为古老近年来又获得新的发展的分支。大气辐射传输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分子光谱学和电磁波传播理论之上,其近代应用则主要是大气遥感和气候研究。 从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起,大气辐射及其传输的研究就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辐射过程是影响气候和大气环流的一个基本因子。本世纪20年代就曾有人简单计算过地气系  相似文献   

13.
大气科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回顾了20世纪大气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就20世纪这100年中大气探测技术、大气环流与大尺度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和大气环流数值试验、大气物理、中小尺度气象学、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中层大气、气候系统动力学、气候预测和全球变化等方面所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就作了系统的回顾;并对21世纪初大气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气和海洋的研究虽然也注意到它们彼此存在相互作用,可是基本上是针对各自的问题独立进行的。大多数气象学家只强调海洋对大气的热力效应,很少去注意大气的动力过程对海洋的作用。同样,海洋学家也偏重于考虑气象条件对海洋的影响,忽视了海洋对大气的作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卫星等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气和海洋这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人们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绕地球的大气和海洋这两种介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观念对它们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另外,早在50年  相似文献   

15.
概论N2O大气浓度演变及其大气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2O在对流层中是长寿命的痕量温室气体,在平流层,它是破坏O3层主要痕量气体之一-NO的生成源。本文主要综述了N2O的大气浓度演变,大气寿命,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大气化学等,着重探讨了可能存在的N2O大气生成和消耗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大气氡测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地壳中放射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大气中氡的来源,并着重讨论了测量大气氡浓度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放射性环境的评价及防止,避免氡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低纬大气热源与环流变异规律的研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黄士松教授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批准号:49135120)的资助下,开展了低纬大气环流变化的物理过程、低纬热源和热汇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低纬环流关系、中国低纬环流区海气耦合模式的研制和试验等三...  相似文献   

18.
贵阳城,郊近地面大气颗粒物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广深  洪业汤 《矿物学报》1996,16(4):353-357
以五级撞击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采集贵阳市城,郊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了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全硫同位纱组成,初步查明了贵阳市城,郊大气颗粒物全硫同位素组成在时空和粒径上的变化趋势;(1)大气颗粒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随粒径变小而减小;(2)城区样品各级颗粒物的δ^34S值有低于郊区的趋势。大气颗粒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是追踪酸雨的物质来源,评估甲硫,二甲硫等反温空气体的排放总量等工作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东亚夏季风每年给中国东部地区带来充沛的降水,是中国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常常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的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性在极端暴雨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支夏季风气流的水汽输送带可称为东亚季风水汽输送带,与国际上近期提出的"大气河"概念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是东亚夏季风最具地区性的特征,也是东亚地区夏季大暴雨和洪涝的制造者。本文根据近百年来的资料,综合评述了东亚夏季风水汽输送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以海河、黄河、淮河与长江近百年最强的5次持续大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了季风水汽输送带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气候变暖可以通过4个方面影响全球水循环,包括气候变暖后大气可容纳更多的水汽、大气环流发生变化、辐射强迫改变以及气溶胶影响的区域性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季风水汽输送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昌明  孙睿 《水科学进展》1999,10(3):251-259
针对中国水循环与土壤-植物-大气水分能量传输生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水循环研究的需求与水量转化重要机制,包括模式与子系统耦合的界面。评述了水、热平衡研究若干工作,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遥感信息的应用以及系统耦合的尺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