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马岩  陈利顶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6):998-1003
采用机制法对作物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逐级订正,对海伦地区的主要粮食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并选取产量衰减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增产潜力三个指标评价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光合生产潜力为16801.4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12483.9kg/hm2,气候生产潜力为9799.1kg/hm2,农业自然生产潜力为8248.4 kg/hm2。如果以光温生产潜力作为目标产量,海伦地区尚有74.01%的上升潜力,且玉米的资源增产潜力高于大豆。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生产潜力实现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中温度对产量的限制作用最大,其次是水分和土壤。在此基础上结合实地考查,对当地的粮食生产资源进行了系统分析,寻找影响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国际土地开垦和改良研究所的Wageningen方法计算坝上草场的光温生产潜力,并根据实际水、土、肥等条件订正为草场土地生产力。分析有关限制因素及其改善的可能性,探讨提高其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戴尔阜  王昊  吴绍洪  靳京 《地理研究》2007,26(3):461-469
将作物生产潜力模型(PS123模型)与常规方法相结合,对1999~2001年海伦市玉米、大豆、小麦作物生产潜力进行计算;选取产量损失量、资源满足率和资源组合利用率,定量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寻找影响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限制性因子及其定量制约程度。结果显示,自然资源中温度对于产量的限制最大,其次为水分和土壤,如果把光温生产潜力作为目标产量,玉米、大豆、小麦的光温生产潜力分别为11998、7068、8813 kg/hm2,资源利用率分别为51.0%、29.0%、20.2%,海伦市粮食生产仍有较大潜力。在特定自然资源状况下,海伦市的社会经济状况是限制潜力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提高该市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拉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拉萨市农业生产的气候与土地资源条件,通过对农作物光合,光温与气候生活潜力估算公式的分析,提出了农作物生活潜力的估算公式,计算了拉萨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并以此提出了本区今后发挥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GIS支持下的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文鹏  陈逢珍 《福建地理》2000,15(1):30-33,36
本文在前人类关于农业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漳州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基于GIS的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研究方法,运用光、温、水生产潜力计算模型,计算了漳州市各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并与现实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该市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优势区,据此提出了发挥裟气候生产潜力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海霞  封志明 《地理研究》2007,26(5):1013-1020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库车、沙雅、新和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均气温数据,揭示了气候变暖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近50a来气温均呈变暖趋势,春季气温升高1.75℃,夏季气温升高1.65℃,秋季气温升高2.05℃;棉花生长旺期5-9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升高2.55℃,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3℃;≥10℃积温升高361.1℃。②由于春季增温加快,秋季降温减缓,棉花播种期提早8 d,停止生长期推迟6 d,全生育期延长14 d;由于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和≥10℃积温升高,使棉花生长发育期热量得到较大补偿,不良的灾害性气候条件降到最低,光合作用增强,光温资源匹配更加协调,使有效增加棉花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棉花单产,近50a来研究区的棉花光温生产潜力提高18.65%,实际产量提高437.38%。③研究区棉花平均光温生产潜力4238 kg/hm2,是平均实际产量的2.45倍。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改善、棉花高产优质品种的广泛应用、先进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棉花光温生产潜力能够实现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暖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库车、沙雅、新和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均气温数据,揭示了气候变暖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近50a来气温均呈变暖趋势,春季气温升高1.75℃,夏季气温升高1.65℃,秋季气温升高2.05℃;棉花生长旺期5-9月的平均最低气温升高2.55℃,平均最高气温升高0.3℃;≥10℃积温升高361.1℃。②由于春季增温加快,秋季降温减缓,棉花播种期提早8 d,停止生长期推迟6 d,全生育期延长14 d;由于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和≥10℃积温升高,使棉花生长发育期热量得到较大补偿,不良的灾害性气候条件降到最低,光合作用增强,光温资源匹配更加协调,使有效增加棉花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棉花单产,近50a来研究区的棉花光温生产潜力提高18.65%,实际产量提高437.38%。③研究区棉花平均光温生产潜力4238 kg/hm2,是平均实际产量的2.45倍。随着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改善、棉花高产优质品种的广泛应用、先进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棉花光温生产潜力能够实现的程度会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奈曼旗水稻生产潜力与增产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沙地水稻栽培试验资料,计算了科尔沁沙地奈曼旗的水稻光温生产潜力。沙地水稻的现实生产力与最大光能利用率为4%时的光温生产潜力较接近,进而分析了沙地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沙地水稻增产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耕地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喀斯特地区土地贫瘠,土地有效利用面积比例小,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小,环境容量低,生态环境脆弱。文章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和气候土地潜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建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对贵州清镇喀斯特溶原坝地生态重建示范区土地人口承载力的耕地承载力部分进行了估算研究。研究表明,仅从耕地人口承载力来看,该区目前尚有潜力可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农业气候资源区域化问题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农业气候资源研究中,站点数据的区域化问题是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及其相邻省区的112个站点1970~2001年31年的月平均温度和降水数据以及计算得到的月平均太阳辐射和潜在蒸散量为数据源,对甘肃省气候资源进行了区域化。对每种气象要素都采用了两种空间插值方法,并对插值结果运用了绝对验证和相对验证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温度残差的平均绝对误差(MAE)是Spline< IDW, 其值分别为:0.744℃和0.754℃,平均相对误差(RME)分别为:9.56%和9.66%。降水的平均绝对误差是Kriging温度>潜在蒸散量>降水,但都达到了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对农用地分等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但全省粮食产量区域差异比较明显,豫东平原、豫北山前平原、南阳盆地为主要产粮区,而西部山区粮食生产力低下。农用地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粮食产量的高低,而作物的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力影响着农用地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作物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纬度地带渐变规律,现实生产力则是在土地的自然属性融入社会经济因素而导致的土地投入和利用上的差异。文章以小麦为例,主要从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2个方面阐述了造成小麦产量区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了它们对农用地分等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调查与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1∶5万土壤类型图图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根据农户现有的投入水平,采用“调查法”模拟分析农业土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并与统计资料和“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现实投入水平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单产略高于冬小麦单产,对冬小麦的投入从整体上来看相当于中等投入,但又存在着区域差异。对夏玉米的投入具有南北向的差异,由南到北投入水平逐渐降低。鲁西北地区土地现实生产力以宁津县最高,庆云县最低,与“机制法”模型模拟结果比较,各县市之间土地生产潜力差距较大。由此可以说明,各县市土壤质量本身对土地年生产力的大小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证明“调查法”能充分反映土壤在土地综合性质中的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91年和2000年黄淮海平原气象台站的历史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气温、降水的变化趋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地带(AEZ)模型估算黄淮海平原各农业生态区的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气温、降水与耕地生产潜力的关系,评价气候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黄淮海平原耕地生产潜力与降水量、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对各农业生态区的回归分析表明,如果气温或降水量提高10%,耕地生产潜力将分别提高3.2%与0.3%。该研究对制订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耕地与提高耕地生产潜力方面的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安西县为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在西北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具有直接制约作用。本文以安西县为例,对疏勒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土地变化驱动力以及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自然因素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为因素对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更为显著。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有直接关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增加有间接促进作用。耕地面积减少则主要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土地荒漠化有关。在林地变化中,自然条件限制着该县森林发展,人为因素对林地变化的驱动作用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面积减少主要是人为超载过牧和破坏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根据数据分析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导致当地土地荒漠化的最大驱动力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引起该区荒漠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超载过牧,其次是人口压力和农业开垦,区域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驱动作用要小于人为因素的驱动作用。分析指出,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人为力量将成为优化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提出了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水资源供需平衡因子、农业生产用水因子;2006-2015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甘南等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大,白银等地区居中,张掖等地区较小,兰州等地区最小,这主要是受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生产用水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及人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土地产能的城郊农用地健康评价体系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分析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香河县、大厂县接壤区农用地分等成果及其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郊农用地健康评价等别与产能PI1、农产品质量PI2、土壤质量PI3、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PI4、投入产出状况PI55类指标体系和内梅罗(N L Nemerou)指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产能高、健康状态良好,但区域地表水水质差以及污水灌溉会使区域农用地面临一定的健康风险,提出保障城郊农用地健康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