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蜂窝状钢骨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轴压比对蜂窝状钢骨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进行了3根不同轴压比的蜂窝状钢骨混凝土L形柱的低周往复水平荷载试验,研究了该L形柱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延性、黏滞阻尼系数等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蜂窝状钢骨能增强钢骨与混凝土间的黏结能力,提高其协同工作与整体受力性能.蜂窝状钢骨的存在,延缓了L形柱的刚度退化,提高了延性,增强了结构的耗能能力及抗震性能.轴压比对该新型构件的破坏形态及抗震性能影响明显.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构件的破坏形态由类似于剪切破坏向轴压破坏形态转变.轴压比越大,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越大,但延性与黏滞阻尼系数越小,耗能能力越低,抗震性能越差.研究还发现,该新型构件的正、反方向承载力及延性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
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型钢混凝土L形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设计8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分两批,第一批4个试件采用"建研式"加载,另外4个采用"悬臂柱式"加载.试验中考虑截面配钢形式、荷载加载方向、轴压比和剪跨比4个参数的影响.由试验获得了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主要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了各参数对构件的破坏特点及滞回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加载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诠释.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斜压破坏、剪弯破坏和弯曲破坏,破坏形态与剪跨比有关;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极限侧移角大,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L形柱截面不对称,采用"悬臂柱式"加载时,滞回曲线不对称,而"建研式"加载时,由于受到加载装置上下端头的约束,试件的滞回曲线对称.在框架结构中型钢混凝土L形柱受到刚性楼盖的约束,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是对称的.研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FRP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果,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FRP约束混凝土构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破坏特征、荷载-位移关系、弯矩-曲率关系、耗能及延性变化规律等,最后重点探讨了FRP约束混凝土柱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刚度特性。  相似文献   

4.
王尧鸿    晁磊  杨晓明    李志强  秦颖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4):113-119
为研究橡胶集料风积沙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制作了4根相同尺寸的混凝土柱试件,其中包括普通混凝土柱、风积沙混凝土柱、橡胶集料混凝土柱和橡胶集料风积沙混凝土柱。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各试件的破坏现象、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和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在试验的基础上,根据能量耗散原理建立累积损伤评价模型,并对结构进行了累积损伤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橡胶集料的掺入能够改善混凝土柱的变形能力,但混凝土柱的承载力有所降低;30%风积沙的掺入可以改善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橡胶集料风积沙混凝土柱具有较好的滞回性能,且耗能能力和延性性能明显高于其余试件,柱的抗震性能得到提高;通过累积损伤分析表明:适量掺入橡胶集料和风积沙的可以有效减缓试件的损伤,且该累积损伤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各试件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超高层框架柱方案选型及钢管混凝土柱设计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钢管混凝土柱、尤其是圆钢管混凝土柱,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便捷的施工,近年来在我国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体现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性能.对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柱在超高层结构设计中常见的构件选型,通过对其延性和承载力等性能的综合比较,论述了圆钢管柱用于抗震区超高层结构的特点和显著优势.文章还进一步针对抗震性能、梁柱节点、混凝土浇筑、防火喷涂等钢管柱在设计及施工的典型问题,结合当前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比较.钢管柱的合理设计,须将抗震性能要求、施工质量控制、工程进度与造价等一系列因素,紧密结合工程特点,进行统筹考虑,提出了设计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带空心钢球的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以空心率和含钢率为参数,设计制作9个内置空心钢球的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和3个薄壁圆截面钢管混凝土柱,并进行拟静力试验,结合破坏形态通过延性系数和累积耗能等参数探讨了试件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钢率对内置空心钢球的薄壁圆形钢管混凝土柱极限荷载,峰前耗能的影响较大,空心率对试件延性系数,峰后耗能的影响显著;内置空心钢球的薄壁圆形钢管混凝土柱较实心薄壁圆形钢管混凝土柱极限荷载有所降低;试件水平荷载时程曲线的"V"字形波动的折线可以较直观的反映出结构损伤破坏过程,并在曲线数形与试验现象关联上和滞回曲线形成较好的一致性;可以通过优化内置空心钢球的大小和壁厚设计钢管混凝土柱,并取得与实心钢管混凝土柱同样的抗震性能,为同类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进行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50%、100%的3个再生混凝土框架柱低周反复荷载的对比试验,在相同轴压比、不同取代率的情况下,对普通混凝土与再生混凝土框架柱、再生混凝土框架柱之间不同取代率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延性性能、耗能特性等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框架柱的破坏过程相似,前者的滞回特性、延性和耗能均满足抗震要求,因此在有抗震设防要求地区的框架中采用再生混凝土是可行的,但再生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框架柱构件延性减小,耗能能力降低,不建议直接采用原有设计方法,需进行合理的构造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8.
钢管高强混凝土叠合柱抗震性能与受力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四个钢管高强混凝土又叠合柱与一个普通高强混凝土柱在周期往复荷载作用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方钢管混凝土柱的延性系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空钢管中填充混凝土可以避免或延缓钢管早地发生局部屈曲,可以有效地提高构件的延性,从而增强构件的抗震性能,本文研究钢管混凝土桩的延性性能,本文首先提出方钢管混凝土柱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在大规模参数分析结构的基础上,考察了轴压比,长细比,含钢率,钢材屈服极限和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参数对延性系数的影响规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有关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改善混凝土核心简的抗震性能,本文提出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进行了2个1/6缩尺的核心筒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1个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毛组合核心筒,1个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2个核心简的承载力、延性、刚度及其衰减、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给出了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的承载力计算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内藏钢桁架组合核心筒与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边框组合核心筒相比,其抗震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杂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采用基于有限单元柔度法纤维模型梁柱单元,对忽略剪切和扭转影响的钢筋混凝土L形柱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载路径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承载力、延性、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钢筋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评定方法应作适当调整,以考虑加载路径对评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14根型钢高强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的主要破坏形态,并探讨了剪跨比、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对型钢高强混凝土柱滞回曲线、耗能能力以及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具有抵御二次地震作用的能力,其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柱。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以受弯为主的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主要损伤状态的侧向变形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损伤状态包括屈服、混凝土保护层压碎、剥落、纵向受力钢筋屈曲、极限状态五个状态。首先建立了各损伤状态下柱截面受压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接着,利用对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建立的钢筋混凝土柱的试验数据库的统计分析,采用平截面假定和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理论推出了混凝土保护层压碎时压区边缘混凝土的应变大小,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纵筋屈曲和进入极限状态时核心区混凝土边缘的压应变大小,进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柱对应于各损伤状态的变形计算方法。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变形计算值与PEER提供的试验数据在统计意义上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可为钢筋混凝土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性能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Constructing concrete jackets is a common technique when strengthening reinforced concrete (RC) columns, particularly in seismic regions.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concerning the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specimen, particularly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concrete. In this paper, monotonic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es are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behavior of strengthened columns under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Through investigating two independent serie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monotonic FE analysis with appropriate assumptions can simulate both monotonic and cyclic loading conditions to a reasonable degree of accurac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is found that a simul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concrete is vital and cannot be ignored by simply considering a perfect bond at the interface. In the case of strengthened RC 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 strength degradation at the interface has to be included and can be effectively modeled by reducing the coefficients of friction and adhesion by using a proposed formula. Finally, the effect of jacket concrete shrinkage is simulated that leads to a reduced maximum load and stiffness of strengthened columns.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钢管高强混凝土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钢管高强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的试验,得到了不同轴压比情况下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讨论了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压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钢管高强混凝土柱具有很高的承载力及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短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4个剪跨比为1.75的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抗震性能对比试验,模型按1/2缩尺。模型1为普通混凝土短柱,模型2为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均为50%的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3为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短柱,模型4为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均为100%且带交叉钢筋的再生混凝土短柱。分析了各模型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滞回特性、位移延性、耗能能力、破坏形态。研究表明: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其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明显减小,试件初始刚度、承载力、耗能能力明显下降;加设交叉钢筋的试件抗震性能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柱可以在轴压比较小的结构中应用。提出了基于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的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连排钢管混凝土柱带钢板耗能键组合剪力墙,它由钢管混凝土连排柱、柱间钢板耗能键、钢板耗能键外包混凝土条带三种单元组合而成。进行了4个不同设计参数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分析了各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及其退化过程、滞回特性、延性和破坏特征,探讨了分灾耗能机制。研究表明:连排钢管混凝土柱带钢板耗能键组合剪力墙,承载力较大,后期刚度较稳定;混凝土条带在开裂与闭合过程中消耗地震能量,钢板耗能键通过弯剪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钢管与混凝土条带共同工作协同耗能,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机制;这种新型组合剪力墙具有较强综合抗震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框架结构延性设计为目的采用桁架+拱模型研究了框架柱塑性铰区域抗剪受力机理,分析了,位移延性系数、加载循环次数等因素对框架柱构件塑性铰区域剪切受力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混凝土框架柱塑性铰区域剪切承载力抗震延性设计实用公式,可有效实现结构的延性破坏机制。主要为配合GBJ10-89的修订,该成果已被《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3)吸收。  相似文献   

19.
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结构的地震破坏可看作是超过屈服后的非弹性阶段的低周疲劳问题,而单根柱的破坏分析是整个框架失效分析的基础,本文通过八根1/2比例的钢筋混凝土柱在不同位移幅值下的等幅低周疲劳试验和六根非对称位移循环下低疫疲劳试验,探讨了在不同位移幅值下降筋混凝土柱累积损伤的发展规划以及低周疲劳寿命的表达式,给出了低周疲劳寿命不同位移水平下正负位移幅值比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希望以此为基础,建立更为合理的结构抗震破坏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