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北京天文台85cm望远镜的光电视向速度仪,其主要特点为:1.包括两个通道,可准同时测量恒星视向速度和光度.2.采用光导纤维将卡焦的星光引导到分光仪上.3.采用阶梯光栅作为分光仪色散元件.该仪器已投入试观测,文中给出了10颗视向速度标准星的测量结果和几颗星的极小值曲线.  相似文献   

2.
简要叙述了视向速度的测量及视向速度仅(RVSM)发展的历史。 叙述了它的原理以及RVSM所用关键部件如模板、可摆动平行平板、光电倍增管以及控制系统。 RVSM和其它的测量视向速度的仪器相比有三个主要优点,高精度、高速度以及高灵敏度。另一方面,现在使用的RVSM也存在一些缺点。第一,它不能在同一时间、对同一颗星用不同的谱线得到不同的视向速度,因而对于有强湍流的星是不适用的。第二,对于具有强发射线和早于A型的星也是不适用的,如星系。第三,对视向速度绝对值高于100kms~(-1)的星会产生失配。本文提出了解决失配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球状星团M3的绝对自行测定及其空间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振宇  王家骥 《天文学报》2000,41(2):163-171
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40厘米折射望远镜拍摄的两期共14张球状星团M3底片的PDS扫描结果,以ACT星表中的24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为参考架,用中心重叠法进行天体测量归算,得到了这个星团中心附近1°5.5x1°.5天区内534颗恒星的位置和绝对自行,并利用这些自行对成员概率进行估算,得到这个星团的赤经方向绝对自行为-0.3±0.3mas/yr,赤纬方向绝对自行为-3.1±0.3mas/yr.使用该自行值,结合已知的M3的距离和视向速度,计算了其在给定的银河系引力势中的运动轨道.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1997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文台用2.16 m望远镜卡焦光谱仪观测获得的6颗激变变星 (AB Boo, UX UMa, T CrB, AH Her, Z Cam 和 V426 Oph) 及3颗相关天体(UMa3, EG UMa 和 Leo3)的CCD光谱, 并同时拍摄了5颗晚型星(3 Dra, Vir, Leo, 34 Boo 和36Com) 的CCD 光谱, 作为晚型星参考谱. 测量了观测样本星的和近红外Ca II的三重线(8498, 8542和 8662)的等值宽度(EW),谱线半极大全宽(FWHM)和视向速度(Vr), 并分析了这些星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5.
CS30301–015和HE1045+0226是两颗C元素和s-过程元素均超丰的贫金属(CEMP-s)星.视向速度观测发现这两颗星可能为单星.采用叠加与分解的方法探究这两颗星化学元素的天体物理来源能够为更好地理解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提供线索.计算结果表明:这两颗星的轻元素和Fe族元素主要产生于大质量星的primary过程.对于CS 30301–015,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自AGB (Asymptotic Giant Branch)星中的主要s-过程. Pb的显著超丰主要归因于主要s-过程的贡献(约占Pb观测丰度的99.8%).需要更多的视向速度观测来确定这两颗星的轨道特征.对于HE 1045+0226, 56Z (质子数)62的重中子俘获元素主要来源于主要s-过程; Eu主要来源于主要r-过程.而轻中子俘获元素Y和Zr主要来自快速自转大质量星的primary弱s-过程,这一核合成过程对HE 1045+0226的Y和Zr丰度的贡献分别约为69.8%和67.6%.这从观测的角度证明弱s-过程能够在贫金属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6.
1982年至1984年,我们用北台施米特卡焦摄谱仪,对EW Lac星进行了光谱观测。我们发现其巴尔末气壳吸收线,在短时间内,由单一吸收核心变为双重吸收核心,后又变为单一的吸收核心。 我们测量了巴尔末气壳吸收线的视向速度,未发现明显的巴尔末渐进,而双重吸收核心的视向速度,特别是其中V成分的视向速度随时间有显著变化。 我们认为,此星气壳吸收线的变化,可能是反映了气壳层的物质抛射过程。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1997年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文台用2.16m望远镜卡焦光谱仪观测获得的6颗激变变星(ABBoo;UXUMa,TCrBAHHer,ZCam和V426Oph)及3颗相关天体(UMa3,EGUMa和Leo3)的CCD光谱,并同时拍摄了5颗晚型星(3Dra,Vir,Leo,34Boo和36Corn)的CCD光谱,作为晚型星参考谱.测量了观测样本星的Hα和近红外CaII的三重线(8498,8542和8662)的等值宽度(EW),谱线半极大全宽(FWHM)和现向速度(Vr),并分析了这些星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尽管对太阳系外行星探测的手段层出不穷,视向速度测量依然是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卓有成效的方法。随着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幅度提高视向速度测量精度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了提高天文光谱仪的稳定性,人们采用真空或恒温、恒压的仪器工作环境来确保视向速度的测量精度;同时,激光频率梳技术的出现又为天体视向速度测量系统提供了一个高精度的光谱定标源。将激光频率梳技术应用于天体视向速度测量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1977年我们继续对Sco-Oph区进行联合照相观测.使用北京天文台施密特镜和紫金山天文台及北京天文台的双筒拆光镜。经过闪视和测量,共发现两颗新耀星和15颗新变星。结果见表1.给出每颗星的辨认图和大部份星的光变曲线,周期和类型。  相似文献   

10.
用美国麦克唐纳2.7米望远镜折轴分光仪的Reticon对H_α附近光谱区进行连续18次(3月9日)和6次(3月10日)观测,用计算机绘图和处理,得到了金属线的视向速度,H_α线的轮廓、视向速度、等值宽度的短时标变化.各金属线的视向速度变化很快,但每条线又有不同的变化基点,可以说是“半规则变化”.H_α在紫端有强的发射线,其对应视向速度为-60km/s左右;靠吸收线中心的两侧,各有一条较弱的发射线,对应的视向速度分别为 12km/s和 57km/s,其吸收线中心对应的视向速度为 20km/s左右;H_α的视向速度变化较小.H_α的轮廓变化主要是在两个较强发射的紫翼.对这些结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飞马座51b──太阳系以外的一颗行星十多年来,国际天文界有几个小组,一直用探索分光双星的技术,测量一些恒星的视向速度,以冀从中推断是否存在有大质量行星。例如,若视太阳与质量为其千分之一的木星为双星系统,两者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运行,木星的轨道速度为每秒1...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上海天台和Bonn大学天台的照相底片资料及大视场CCD观测数据,测定了球状星团M10(NGC6254)天台中532颗恒星相对于依巴谷参考系和ACT星表的绝地自行,相对于Hipparcos参考星和ACT参考星分别得到的测定结果符合得很好,根据自行测定结果进行了星团成员判定,有两颗星族II父变星被证实为星团的成员,根据星团的绝对自行,结合其距离与视向速度观测结果,得了了M10的空间运动轨道。  相似文献   

13.
利用疏散星团NGC 188所在天区的1046颗恒星样本的高精度3维(3D)运动学数据(自行和视向速度)测试了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聚类算法的成员判定效果.为了避免自行和视向速度的单位不一致带来的影响,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将3个分量的数据统一标准化至[0,1]区间.利用第k个最近邻点距离方法分析了1046颗恒星样本在标准化无量纲3D速度空间的分布特征,再根据第k个最近邻点距离随k值的变化趋势确定了DBSCAN聚类算法的输入参数(Eps,MinPts),最后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分离出497颗3D运动学成员星.分析结果表明得到的3D运动学成员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4.
在御夫ε由全食到第四次接触前,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7米和2.1米望远镜折轴分光仪的Reticon,对Hα进行了四段时间八夜共56次观测,得到了Hα的轮廓、等值宽度、视向速度的变化。在食甚前105天(1983年3月9—10日),在吸收线蓝侧有强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为1800m,中心附近有两个小的发射,吸收中心的视向速度高于轨道速度。在食甚后约两个月(1983年8月30—31日),吸收线等值宽度增至3620m,两侧没有发射,而呈明显的宽达每侧7左右的线翼,中心结构复杂(有三个发射),视向速度低于轨道速度约30kms~(-1)。刚第三次接触时(1984年1月16日),红端出现强的发射,吸收中心继续紫移,但没有小的发射,吸收线的等值宽度猛减到1440m。第三至第四接触中间(1984年3月16—19日),红端强发射反而减弱,吸收中心向红端恢复,其等值宽度仍在减少,蓝端呈弱的发射。 比较本文的观测与Wright等人在1955—1957年食期间的Hα观测,可以肯定Hα的轮廓变化总体来说是可以重复的,说明这一变化是主、次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认为,主星FI_(ap)外有一个半径大约450R_⊙的盘(或环),以V sin i=70kms~(-1)旋转,它是Hα发射的主要源,“次星”中心是一颗高速(V sin i≥70kms~(-1))旋转的B型星,外围被半透明的大气所包围,并用这一模型对Hα的变化做了定性  相似文献   

15.
准确的成员判定是星团蓝离散星研究的首要问题。本利用星团的测光、自行和视向速度等数据及观测资料,对10个较年老的疏散星团进行了蓝离散星的证认和成员确定工作,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纯的星团蓝离散星样本。  相似文献   

16.
依巴谷星表给出了223颗经典造父变星的天体测量和光度观测资料。根据近年来的光谱和光度观测成果,从不同渠道收集了有关视向速度和光度等资料。基于Feast和Catchpole建立的PL关系,给出造父变星的距离估计。  相似文献   

17.
视宁度参数r0是现代天文选址中需要测量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差分像视宁度监测仪(Differential Image Motion Monitor,DIMM)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测量视宁度参数r0的天文仪器。详细介绍了可进行长期视宁度监测的DIMM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讨论了目标星指向、自动导星、自动测量和数据保存等部分。长期视宁度监测DIMM系统的部署,有助于分析已选站址或候选站址的本征视宁度,评价一个站址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球状星团是银河系中最年老的天体之一,是储存着银河系早期演化珍贵信息的“化石”.球状星团的天体测量,主要包括球状星因天区内恒星相对自行的测定,并由这些相对自行数据采用适当方法定出星团的绝对自行,或者直接测定绝对自行.利用这些自行数据,或者进一步与测光和视向速度数据结合,可以开展与球状星团的距离、运动、动力学状况、质量、年龄、演化等等以及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等有关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在本文中对本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球状星团相对自行测定和成员概率估计、内部运动检测、绝对自行测定和空间运动研究这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谭徽松等人提出的一种自转测量方法改进成完全数字化。即把自转标准星序列存入计算机内,对每个被测星,通过调整四个参量:强度标度K,自转速度Vsini,临边昏暗系数ε,沿波长方向的平移量S,得到被测星的自转速度。和原来方法比较,其主要优点是:(1)节省计算机、绘图仪的时间和人力;(2)对测量值和误差估计减少人差;(3)同时可测得视向速度,有可能得到临边昏暗系数和元素丰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用CCD测量河外星系与定标星之间相对位置的方法。由于CCD测量的每次露光时间短,可以采用连续重迭露光测量的方法,扩大可观测的天区,克服CCD测量视场太小的缺点;再利用它因视场小,象场误差可以忽略,能采用四常数模型的特点,使得在整个重迭露光测量的范围内,只要两颗定标星就能测定出河外星系的相对位置。文中推导了用两颗定标星测定河外星系相对位置的公式,并给出了各底片常数测定误差的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