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对IRAS暗源表中4个选区内的IRAS星系的两点角相关函数,关联分维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所有选区内的星系呈现小角尺度上的成团。在较大角尺度上,分布可以用多级分形很好地表示。在更大角尺度上,用非归一星系对计数可以探测到密度分布中可能存在的典型尺度。当取4个选区的平均值作为IRAS星系在宇宙中分布情况的代表时,所得结果与用全天IRAS点源表和其他巡天资料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两点相关函数,关联分维及IRAS星系大尺度分布的典型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对两点相关函数及关联分维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以IRAS星系红移天样本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上,IRAS星系的分布既不能用简单幂律形式的两点关函数,也不能用简单分形来描写,它可以用多级分形来更好地描写,多级分形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典型尺度,即相邻分形间的转变尺度,用非归一计数方法可以有效耐 准确地确定这些典型尺度。存在典型尺度对目前已有的结构形成模型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两点相关函数及关联分维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以IRAS星系红移巡天样本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15─20hMpc)上,IRAS星系的分布既不能用简单幂律形式的两点相关函数,也不能用简单分形来描写。它可以用多级分形来更好地描写。多级分形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存在典型尺度,即相邻分形级间的转变尺度,用非归一计数方法可以有效而准确地确定这些典型尺度,存在典型尺度对目前已有的结构形成模型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4.
使用澳大利亚致密阵(ATCA)在1.4GHz上观测一个极 度的IRAS星系样本。在这个样本所包括的37个IRAS星系中,探测到19个源的射 电发射 ,获得了它们的射电参数,如峰值位置,射电流量等。该样本的射电功率范围在22.9〈logP1.4G(W/Hz)〈23.8,本文给出了观测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5.
李永生  苏步美 《天文学报》1999,40(2):206-212
使用澳大利亚AT对6个近距中等红外光度的IRAS星系在双频上同时进行了观测.其中IRAS20272-4738、IRAS23156-4238探测到射电发射.获得了它们的射电流量、峰值位置、源的大小、频谱指数等射电参数,用红外、射电、光学资料对射电源进行了证认.并结合以前的观测资料讨论了这类星系射电发射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vanderVeen(1988)划分的IRASPSC的IRAS双色图区域选择了一批富氧AGB星的样本,对其银河系分布进行的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盘星系,主要分布在旋臂上,将其旋臂结构与已知的HII区的旋臂结构进行拟合,得到这批富氧AGB星的平均光度为8300L⊙(Ro=8.0kpc),  相似文献   

7.
根据van der Veen(1988)划分的IRAS PSC的IRAS双色图区域选择了一批富氧AGB星的样本,对其银河系分布进行的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盘星系,主要分布在旋臂上,将其旋臂结构与已知的HII区的旋臂结构进行拟合,得到这批富氧AGB星的平均光度为8300L⊙(R。=8.0kpc),  相似文献   

8.
星系的红移巡天是观测宇宙学中最基本的工作,有关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例如宇宙中最大结构的尺度,宇宙中大尺度结构的拓扑特征,以及有关宇宙物质分布的密度场和速度场的许多基本性质的研究,都依赖于覆盖面积足够大、极限星等足够暗的完备的星系红移大样本。通过对巡天的覆盖天区、巡天深度、选择方法、巡产率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了最近已完成的一些红移巡天(IRAS、CfA、SSRS、ORS和LCRS等)并  相似文献   

9.
陈培生 《天文学报》1995,36(4):394-399
本文利用红外天文卫星点源表及哈勃望远镜导星星表对1990年新发表的75个S星进行了IRAS红外源及GSC光学对应体的证认,给出41个S星有IRAS对应体,12个S星有GSC光学对应体。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了用几种达到不同极限星等的星系表确定宇宙分形结构上限截止尺度的公式.利用Zwicky星系表、Shane-Wirtanen星系表和Jagellonian天区的星系表的数据,可以估计这一截止尺度R_c至少为60—70Mpc,且R_c随着自相似分布所占比例f的减小而增大,或可大到约270Mpc的尺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IRAS巡天数据的最新版本IRAS巡天图(ISSA─coadded),经过进一步处理,得到了S142复合体红外发射的强度、温度及尘埃的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分子云复合体的红外发射(在30角分的尺度范围内)总光度1.1×104L⊙,红外连续发射在12μm和100μm有着较大的延伸,热而小的尘埃微粒的平均色温是170K,冷而大的尘埃平均色温为29K,尘埃粒子密度随着对于最大值位置的偏移而迅速下降,HⅡ区内尘埃是严重衰减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用上海天文台的25米天线和12.2GHz的接收系统,对银道面附近的一个HII区复合体G18.2—0.3进行了射电连续谱观测.采用沿源运动轨迹,对观测曲线进行多子源模型拟合的方法,将该复合体中的6个子源从延展的HII区辐射中分离了出来,并导出了每个子源在12.2GHz频率上的流量和角大小.结合外台站在2695MHz,4750MHz和10.55GHz上的流量还得到了这些子源的辐射频谱.分析表明它们具有热辐射性质.对具有射电复合线(H76α)资料和角尺度的4个子源导出了它们的电子密度在(1—3)×102cm-3间.此外通过对G18.2—0.3复合体子源IRAS资料的分析和模型拟合还得到了每个子源周围冷尘埃的等效黑体温度.其中4个子源并具有IRAS-LRS资料.分析它们得到了与该HII区成协尘埃的性质.根据5个子源的IRAS流量、频带以及色改正因子又求出了这些子源在1—500μm间的总红外光度在2×104—105L间.它表明与G18.2—0.3中各子源成协的新形成星是一些大质量的OB型星,它们在同一个延展HII区中如此密集证明了大质量星“致密—堆积”形成模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宇宙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宇宙在大尺度上均匀各向同性.为了验证星系分布在大尺度上的均匀性,分别计算观测样本和观测空间几何体的分形维数,得到SDSS-DR4中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观测空间几何体的分形维数用随机样本来确定.样本中的星系红移z的范围为0.01-0.26.当尺度持续增加至几十个Mpc时,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一致地趋向于3.所有的样本均显示了明显的转变尺度,当尺度大于此转变尺度时,星系分布的分形维数D<,G>~3,星系的分布转变为均匀分布.结果支持了宇宙学的基本原理关于宇宙大尺度均匀的假设.样本的转变尺度随着样本的光度增强而变大,说明小尺度上星系的分布不是简单的分形分布,而是多维分形分布.高光度星系的转变尺度非常大,直到100h-1Mpc左右才变得均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138个盘星系(94个S0星系,44个S和Ir星系)的自转轴方向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是非均匀的.相对于假设的均匀分布,有较多的S0星系的自转轴平行于团平面,并且S0星系的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倾向于沿着偏离团中心方向约45°的方向;对于S和Irr星系,自转轴倾向于平行或垂直于团平面,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则倾向于平行团中心方向.本文证实了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其与星系形态类型的相关,而且可能与星系光度也有关.样本越深,自转轴指向的分布似乎越不均匀.本文结果说明后发团存在一个优势平面(可能的团平面),在各种星系团及星系形成理论中,有支持“薄饼”(pancake)模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15.
本利用Edinburgh/Durham南天星系表的资料,以及UKST巡天第349号天区R片星像的COSMOS机扫描参数,对4个星系团内不同颜色成员星系的分布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团的内区,蓝星系在成员星系总数中所占的比例fb小于团的外围部分;在场区中,fb之值大于团区的相应值。末简单讨论了fb的某些特征的可能含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Edinburgh/Durham南天星系表的资料,以及UKST巡天第349号天区R片星像的COSMOS机扫描参数,对4个星系团内不同颜色成员星系的分布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团的内区,蓝星系在成员星系总数中所占的比例f_b小于团的外围部分;在场区中,f_b之值大于团区的相应值。文末简单讨论了f_b的某些特征的可能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在1993年3月28日之前发现的899颗超新星(SNe)的样本。其中277颗SNe被用来研究超新星在其母星系中的径向分布。我们研究了四个星系样本中超新星在产生单个超新星(称为一般超新星)的星系及在产生多个超新星(称为多重超新星)的星系中的径向分布。这四个星系样本为:总旋涡星系样本,Sb ̄Sbc星系样本,Sc星系样本,Sc ̄Sd星系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多重超新星比一般超新星在其母星系中具  相似文献   

18.
新发现的4个X选类星体和2个赛弗特星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7-1998年期间,使用2.16m望远镜对ROSAT X射线源进行光学证认,证认出4个ROSAT 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类星体,2个ROSAT X射线源是新发现的赛弗特星系。  相似文献   

19.
对发表在A&ApSupplement Series上365个旋涡星系的一些参数(如表示旋臂缠卷松紧程度的参数Λ、切向角u、盘的扁度H/D25以及厚度等)随Hubble序列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首次得到这些参量的平均值;并且从统计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到Hubble对旋涡星系的分类只是一种定性的、只有统计意义上的分类;另外,从我们的统计结果看,密度波理论的色散关系对大多数旋涡星系是成立的,即大多数旋涡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不同光度星系大尺度分布进行空间两点相关函数分析的基础上,仍以CfA红移巡天资料为样本,对不同光度星系分布进行了交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度星系间的交叉相关函数仍可近似地以幂函数表示,说明不同光度星系在空间是一起成团的。但在较小尺度上((?)4—6Mpc),光度较高的星系间相关更强,而在更大一些尺度上光度较高的星系间相关减弱更快,甚至变得比与光度较低星系间的相关更弱。结合前面对自相关函数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统计上看来,星系分布形成群和团。群或团中亮的星系形成更致密的分布而较暗的星系则在这些群和团中分布较弥散。此结果表明星系光度和其环境(密度)有关,从而从观测上为Biased星系形成理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