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2.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1,(16):24-25,61
一、主要背景 试题评析课是常见的复习课型之一。传统的试题评析课,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非常关注分析解题思路、剖析解题过程;学生则注重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教师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则在教师的“既定”下被“灌输”。师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思维交互,其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方面的“授”,又是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的被动的“受”。  相似文献   

3.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0,(2):22-23,54
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风头”、“猪肚”、“豹尾”之喻。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澡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风头”和“猪肚”,而对于一堂课结束前的最后几分钟,有的教师认为时间不多,不便安排,交给学生自由活动,体现学生自主性;有的教师认为剩点时间,浪费可惜,便接着讲下次课的内容;也有的教师总是滔滔不绝讲到下课铃响才急急忙忙,草草收场……。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什么?教师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获得了许多饱含深情的美好称谓:“园丁”,“春雨”,“人梯”,“灯塔”……在所有比喻中,最高层次的称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5.
今年7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位高中地理教师汇聚郑州,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聚焦课堂”的活动。在活动中,与会教师对“好课标准”进行了探讨。怎样的地理课才能称为“好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它反映了课程观、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指向和教学存为,对新课程的推进关系很大。下面摘录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7.
我们常常责怪学生在课堂上不活跃,主动性太差,不会回答问题,更不会提出问题,学习只会被动接受,学得很死,实际上根子在教师。因为我们很多教师太“权威”,太惟我独尊,因此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珏 《地理教学》2010,(7):11-13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在教师心目中早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形成了共识。而“如何用教材教”则是老师们一直努力探讨和不断实践的主题。教师的成长,是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学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研究如何“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感晤和经验积累是教师成长最宝贵的财富。然而教师的成长往往会出现一个高原期,  相似文献   

9.
李功爱 《地理教学》2011,(20):42-43,10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是我国最重要的工具书,是中小学教师“引经据典”的工具书。其中关于“科里奥利力”的释义,对地理教师、对编写中学地理教材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1.
“板图”(黑板略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简易的笔法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地理过程迅速绘制成简略的黑板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它凭借其形象、直观、地理要素突出、时问经济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热宠,是教师们的“挚友”。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板图”的使用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吗?下面,笔者就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板图”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1,(2):8-10,7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教学预设,可以使搭载“学生主体”之船,沿着“教师主导”的方向,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新时期我们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追求基于生成的预设。  相似文献   

13.
美国心理学家RBainbrdge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谅解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误法。”教学中,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即使是教师,也常会出错,一节好课不应该是“完美”的,不在于有没有错误,而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茧”中破茧化蝶,将“错误”变成一种“美丽”,在于教师能否抓住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完成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4.
所谓教学整体性互动,简单说,就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具体地说,其内涵表现为教师主导施教和学生主体认识的课堂活动过程.即“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序发展的整体性活动;就其外延来看.包括课外对课堂的延续部分(教师备课、学生课业活动等).以及课外实践活动.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坚  袁秀霞 《地理教学》2011,(21):14-16
一、设计意图 “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是整个高一地理教材的一个难点,如何将这个难点突破,教师选择了本篇的“专题9行星风系”中的“行星风系与气候”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各个知识难点分解(教师设计了5个小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赵怡 《地理教学》2010,(1):39-40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节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同课异构”是教坛新秀,是优质课评比中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曾多次参与这类活动,同时也在思考:怎样在“同课”的基础上实现“异构”,如何在“异构”的设计中打造精品?  相似文献   

17.
白玲 《地理教学》2011,(9):7-10
一、地理“活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机械照搬“活动”的多,深入理解“活动”案例功能的少尽管课程改革实施已经多年,教师们对“用教材教”也已经耳熟能详,但受惯性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常常将地理教材奉为“圣旨”,对教学内容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如何“用教科书教”还存在着某些困惑。一方面,机械照搬和使用教材中“活动”栏目所提供的案例,不考虑“活动”内容是否适用  相似文献   

18.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预设教案,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新时期的教案不同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师生共享教学的愉悦的预设,是一种内在地包含着教学生成和教学创造的预设。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改的日益深入,广大教师对课标内涵的理解及教材作用的认识日益成熟,“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行高中地理4个版本的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留下广阔的空间,使教材真正实现了“只不过为教学提供一个例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且“用活”教材,这是在地理新课程实施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翠玲 《地理教学》2011,(2):20-21,50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以下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分析地理课堂讨论活动的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