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5,(6):33-34
群众经验“春风唤秋雨”、“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反映了天气演变存在着180天、150天的韵律关系,采用这种韵律关系,关键在于确定冷空气活动过程的预报指标。群众看天经验有很多是以风报雨,我们受到启发,采用了一月中最多风向作为预报因子,点绘最多风向曲线图,配合高空风时间剖面图、地面要素时间剖面图,构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1977,(1):12-13
通过学习我省梅县等站的经验,我站对7—9月“分型点聚”天气预报进行了试验。我们认为气象要素演变综合分析图(以下简称“剖面图”)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它只能揭示地面要素的演变而反映不出高空要素的变化,同时受地形、季节、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因此,以往单纯从图形、曲线特征着眼来建立预报工具,忽略了天气系统对天  相似文献   

3.
李天雄  叶榕生  陈伯林 《气象》1979,5(8):15-16
龙海县气象站利用时间剖面图与大型环流结合预报台风,效果较好,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其预报方法介绍如下: 一、分型 用该站每天8次观测的气压时间剖面图分型,截取台风进入起报区(15—28°N,113—130°E)的当天和前4天(共5天)的气压剖面图型。将历史上所有进入起报区的台风个例都截取出来进行分型。按历史上出现的图象特征,共分为五型:横贯型、低压型、纵贯型、台风型和混合型(见图1)。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低压型制作降水过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低压型制作降水过程预报张玲(栾川县气象局·471500)“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看天象,报天气”的一种经验总结,反映了冷空气活动的150天韵律关系。我局经过长期预报实践验证发现,单站气象要素时间剖面图上的双低压...  相似文献   

5.
范东光 《气象》1978,4(5):10-12
在《“9.5”剖面图简介》一文(见本刊1977年第11期)中,我们曾经指出,“9.5”剖面图在县站预报中的第三个作用是:“对江淮流域梅雨天气过程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梅雨强度,其事先所反映出的特征都是相当明显的”。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气象台等分析1966—1975年7、8月北京全市性大暴雨后发现,暴雨前12—36小时,在纬向铅直剖面图上湿静力温度(Tσ)分布的共同特征是:上、下各为一高能区,东、西各为一低能区,低能中心在600毫巴附近,类似于气压形势图上鞍形场。为了用于预报,我们对一些资料分析后指出,时间剖面图上增能时段正常倾斜的纵贯等能线,可近似替代空间剖面图上“鞍形”分布。对于同一条等能线,当上层出现时间不早于下层时,称正常倾斜纵贯等能线,简称纵贯线。本文准备讨论;什么数值纵贯线有利于产生非局地暴雨?原因何在?有什么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出于单站预报的需要,对剖面图进行一些分析,发现有些规律可循,这里试用烟台70—80年剖面图对6—9月的降水天气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吴天棋 《气象》1980,6(3):10-10
本文首先对典型的暖春年和冷春年500mb平均环流形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最大差异出现在乌拉尔山附近和30°N以南的副热带地区。据此,又分析了1961—1979年2月20日—4月10日,50—125°E范围内25°N和50°N上500mb高度时-空剖面图。并根据剖面图上形势演变特征,建立了莆田地区春播期低温阴雨过程的中期预报模式。 一、暖春年和冷春年的对比分析 我们把自3月上旬起,日平均气温稳定>12℃,直到4月上旬,虽有寒流影响,但无连续3天以上全区性低温阴雨天气(本区半数以上县站日平均气温<12℃)的1964、1966、1973年称为暖春年;而把春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天气预报中韵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不同的作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弄清楚什么是韵律,以及在预报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韵律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天气韵律,环流韵律与气候韵律。我国广大台站的预报员经常应用150天,180天韵律来做预报。这些韵律关系往往通过一些谚语的形式来表达,如“不得春风,难得秋雨”,“雪水120天回头”,“初雷120天”等等。这一类我们可称之为天气韵律。预报员利用三线图上气压和温度的峰值与谷值,或剖面图上的一定模式,查看若干天后是否经常有一次天气过程(一般指一次降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南丹县气象站,在学习武呜站综合要素时间剖面图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团参数”时间剖面图,自七四年使用以来获得较好的效果。一、思路。根据暴雨前常有一个增温、增湿的阶段,联系到产生降水主要决定于抬升运动和足够的水汽这两个条件,提出了“气团参数”的概念,其表达式为:  相似文献   

11.
应香港天文台的热情邀请,2009年3月14~20日丁一汇院士一行3人赴香港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术交流活动。香港天文台同国家气候中心有着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丁一汇院士曾多次赴港讲学。“九五”期间,香港天文台作为国家科技攀登项目“南海季风试验”的重要合作单位之一,为项目成功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长江三角洲地区低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九五”重大基金研究项目,由周秀骥院士主持。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13.
粱成礼 《气象》1978,4(12):18-18
近年来,在综合时间剖面图的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各种要索(变量、距平)以及各种组合要素的剖面图。它们都在使用中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是可喜的。气团参数时间剖面图和气压发展量时间剖面图是其中的两种。对于这两种剖面图,在仿制和分析运用中,我有一些肤浅的看法。鉴于引用某种形式剖面图工作量都很大,因此,这里将本人看法提出,供大家在引用该两种剖面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纬度地区天气过程的发生与发展,西风带环流特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我台综合使用了500mb 等压面上逐候地转风剖面图等四种不同的图表,建立起夏半年(4~9月)10天以内的中期天气过程预报工具,实际使用效果较好。一、工具的建立夏半年中期天气过程预报工具,是由(1)500mb 等压面上逐候地转风剖面图;(2)  相似文献   

15.
“五大系统工程”是我省“九五”气象事业建设的五项重点工程,是“九五”计划的补充和完善。从1996年7月省局党组提出“通过实施‘五大系统工程’全面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到这次将五大工程发展计划文本提交全省气象工作会议审议,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约一年半的  相似文献   

16.
《气象》1985,11(3):44-44
日本气象厅现在每天发布2—3次降水概率预报,效果较好,受到用户的欢迎。今后的发展动向是: 1.增加预报发布次数:现在降水概率预报每天发布2—3次,计划今后每6小时发布一次。 2.增加预报时段:现在降水概率预报仅预报当天9—15时、15—21时及第二天9—21时的降水概率。拟再增加其他时段的概率预报。 3.增加不同类型降水概率的预报:现在的降水概率是指6小时或12小时时段内1毫米以上降水的概率。但是,很多用户需要10毫米、20毫米以上等不同降水等级的概率。现行的降水概率是“地点概率”,但像大雨这类现象,“地点概率”难以应用,不如使用“地区概率”更合适。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气象局、辽宁省气象局关于气象事业“九五”计划建议和安排意见,在认真总结“八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九五”期间大连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 1 事业发展目标 大连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外贸港口和经济中心城市。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八五”初期提出了  相似文献   

18.
省局召开 科技人员座谈会 1996年2月8日上午,湖北省气象局机关大楼3号会议室,灯火辉煌,局党组副书记陈汉民副局长,党组成员朱正义副局长、沈继武副局长,同局机关、直属单位高级专家、年轻科技骨干代表共计30人欢聚一堂,共贺新春佳节,为实现“九五”总目标献计献策。 陈副局长代表省局党组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代表们向广大的科技人员表示节日的问候!对他们在“八五”期间做出了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陈局长说,要实现“九五”总目标,人才是关键,高新技术的竞争,  相似文献   

19.
《气象科技》1974,(7):50-53
一、思路在毛主席关于“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教导的启发下,分析了台风影响前在单站要素变化上的反映区别于一般天气系统的特殊反映即“台风讯号”。这种“讯号”表现为台风影响前3—6天温度、气压同是正距平3天以上或湿度“低于”温度,前者称之为“PT 讯号”,后者称之为“低 e 讯号”。但是,这两种“讯号”仍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为了过滤空报并大致区分台风影响程度,我们根据群众经验对讯号点前10天的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计算,分析相关因子,建立了多因子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梅雨结束时期沿东经140度上风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隆勳 《气象学报》1957,28(4):294-302
根据1950—1956年6—8月日本馆野站上空200毫巴的每天测风材料,定出在东亚梅雨结束期的风向、风速转变的奇异性.我们发现馆野上空西风急流的消失和东风的出现,是东亚梅雨结束和盛夏开始时期的一个良好的标记.另外,又作了1954—1956年东经140度各年6—7月每5天平均东西风风速剖面图.我们发现在东亚梅雨结束时期,日本上空的高空西风北撤,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显著北伸,并且西南太平洋上的颱风便一个接一个侵入东海黄海.这种特徵各年都是相似的,因此可能有一定的预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