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据前寒武纪200多个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实例,经研究分析从中选出80多个比较主要的典型矿床,作出了“世界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分布图”(图2-1)、矿床时空分布图(图2-2)及汇总出“国外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分类与特征对比表”(表2-2),“国外前寒武纪主要铅-锌-铜多金属矿床一览表”(表2-1)。从这些实际资料中看出,元古宙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类型不同,其构造位置与构造特征有异,各自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
主要讨论了福建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出3种矿床模式:梅仙式层状铅锌(银)多金属矿床、肖坂式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和龙门场式铅锌(金银)多金属矿床。结合元素特征,论述其构造演化特征和成矿机理,提出了尤溪县沉积-改造型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
都庞岭地区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都庞岭地区花岗岩和锡多金属矿床特征,提出蚀变花岗岩型是区内主要锡多金属矿床类型,矿床共同特征是主要矿体与蚀变岩体融为一体,矿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花岗质岩浆的分异、熔离、自交代作用是该区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宝力格多金属矿床位于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查干敖包-奥尤特-朝不楞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东段.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地层,与银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出露的吉林宝力格岩株,岩性主要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其提供了成矿物质.矿区断裂构造发育,NE向张扭性和E-W向压性断裂是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大多数银多金属矿体的分布.对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银多金属矿石中的硫可能来自沉积岩与岩浆硫或地幔硫的混合、平衡作用.铅主要来源于地幔,与矿区出露的二长花岗岩具有密切联系,伴随岩浆及其热液作用的进行,不可避免地混入了部分富放射成因铅的地壳物质.综合分析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认为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矿床是与华力西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栾川福家村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探讨了矿床成因机理。研究认为,矿床成因属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高温-中低温热液型钼铜铅锌铁多金属矿床,提出了该区主要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
龚鹏  胡小梅  李娟  仇一凡 《地质通报》2013,32(10):1601-1612
区域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是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为了提高其预测结果的可信度,科学合理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是关键,也是地球化学找矿预测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过程中相似类比的“标准样本”。在中国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归纳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甲玛“三位一体”(夕卡岩型-角岩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最新资料,构建了甲玛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该模型由区域地质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地质-地球化学特征、重要控矿因素6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7.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主要钼多 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以钼成矿作用为主线,对冈底斯东段主要钼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对主要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时代进行了统计,识别出了5期钼成矿事件。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对主要斑岩—矽卡岩钼多金属矿床成矿岩浆岩基本地质特征、岩浆岩主量元素、稀土和微量元素、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对比了独立钼矿、钼(铜)矿、铜(钼)矿和钼多金属矿成矿岩体特征之间的差异。通过对南冈底斯南缘至冈底斯弧背断隆带不同钼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锆石Hf同位素、矿石硫化物Pb同位素的梳理阐明了成岩—成矿物质源区差异与矿化元素组合空间分带之间的耦合关系。基于冈底斯东段钼多金属矿床产出大地构造位置及其形成时代,文章最后对主要钼成矿事件的动力学背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铂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全球主要铂族金属矿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铂族金属矿床主要有6种类型,分别为:(1)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岩体铂族金属矿床;(2)镁铁质-超镁铁质Cu-Ni硫化物矿床伴生的铂族金属矿床;(3)Urals杂岩体型铂族金属矿床;(4)蛇绿岩型铂族金属矿床;(5)与热液相关的铂族金属矿床;(6)外生型铂族金属矿床。除第4类型外其他类型的铂族矿床都具有经济意义。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幔源岩浆性质及岩浆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大规模的幔源岩浆活动及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具有产生硫饱和的条件是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同时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能使铂族元素迁移并在特定条件下富集,对铂族金属矿床的形成有利。镁铁质-超镁铁质层状侵入体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岩浆分异作用强,并且具有能产生高R因子的环境;镁铁质-超镁铁质Cu-Ni硫化物矿床中形成铂族金属矿床的有利条件是硫化物熔体的结晶分异作用;Urals型杂岩体中,由于岩浆在早期演化过程中硫的不饱和,形成的主要铂族矿物为Pt-Fe、Pt-Ir合金,且主要与铬铁矿共生,在岩浆演化硫饱和阶段可形成富Pd的铂族矿物,且与Cu-Fe-V-Ti-P金属共生;蛇绿岩型杂岩体中,主要形成的铂族矿物为含Ir- 、Os- 、Pt- 的合金或少量硫化物矿物,且主要赋存于铬铁矿中。  相似文献   

9.
阿尔泰多金属矿带是世界上著名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该带向东延伸至中国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金、铜、多金属矿分布广泛.铜、多金属矿床产出受矿源层约束,海底火山喷流-沉积是最基本的成矿作用;金矿主要为火山热液型和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类型.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着手,分析它们的控矿条件和成矿历史的演化,探讨了金属矿床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0.
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钦-杭成矿带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Cu-Pb-Zn-Au、W-Sn-Bi-Mo和Fe-Mn-S多金属成矿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矿床的成因组合、形成构造环境及其随地质历史演化的特点,将钦-杭成矿带主要金属矿床归纳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铜多金属矿床、新元古代海相沉积-变质型铁锰矿床、古生代海相沉积-叠生改造型铜铅锌铁锰矿床、加里东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印支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燕山期与花岗岩类有关的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等7个矿床成矿系列。进而讨论了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矿床类型、矿床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初步认为,中新元古代海底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床与大陆边缘岛弧火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东南缘和华夏陆块西北缘古岛弧褶皱区;新元古代受变质铁锰矿床与大陆裂谷火山作用有关,并经受了后期区域变质、热变质作用的改造,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古生代层控型铜铅锌铁锰矿床与海底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有关,且不同程度地受到后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叠加改造,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坳陷区与隆起区的过渡部位;加里东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钼金银多金属矿床与奥陶纪末—志留纪陆内造山作用有关,主要分布于加里东期隆起区;印支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钨锡铌钽铀多金属矿床与印支板块向华南板块的俯冲碰撞有关,成矿作用发生在后碰撞伸展阶段,主要分布于海西—印支期隆起区边缘;燕山期斑岩-夕卡岩-热液脉型铜铅锌金钨锡多金属矿床与岩石圈伸展引起的玄武岩底侵作用有关,广泛分布于海西—印支期拗陷区或中生代盆地边缘;与区域动力变质热液作用有关的金银矿床成矿系列,与印支—燕山期大规模的逆冲推覆作用有关,主要发育于钦-杭结合带两侧古陆边缘。  相似文献   

11.
潮滩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潮滩重金属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潮滩重金属来源的定量分析尚很不完整;沉积物的物质组成、粒径、水动力作用、潮滩生物、河流输入量、人类活动等都对重金属在潮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垂岸方向,重金属从高潮滩到低潮滩含量逐渐降低,反应了水动力以及粒径对潮滩重金属的分布的控制;沿岸方向,淤涨岸段,重金属含量低,排污口严重影响着重金属的沿程分布,重金属含量随离排污口的距离增大而呈指数减少;垂向方向,在许多地方重金属分布与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状况相吻合。生物活动使潮滩重金属的累计特征变得复杂,改变了潮滩局部的微环境。与国内外河口重金属研究相比,潮滩重金属的研究远远不足。沉积物中重金属常用研究方法,如Tes sier地球化学相连续提取法、Meso cosm模型,以及数值和现场模拟的方法的应用,对潮滩重金属的研究将有很大帮助。在潮滩重金属的污染评价中,生物标准较其它标准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选择海南岛占地面积广、发育典型的砖红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砖红壤发育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纵向变化规律,厘定不同剖面不同层位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规律及其成因,并阐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效应及其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历史文化层中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文章对南京市城区不同地点出现的多个文化层中土壤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比南京市非城市土壤和背景平均值有增高的趋势,局部地段有巨量增高。从剖面纵向上看(时间上),这种增高现象主要发生在近现代、明清和六朝3个历史时期,这与历史上这些时期南京相对发达有关;而从横向地域上看(空间上),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明显可以分成两组,两个组分别代表了地域上的不同,如明故宫-大行宫-中山东路一带历史上许多时期是皇城区,而内秦淮河流域一带则可能是古代的手工业和制造业区、商贸区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区,这种明显的差别揭示出南京在各历史时期上的城市功能区是各不相同的。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层中土壤的磁化率在各历史时期分布是不同的,磁化率的高峰时期有近现代、清朝和明朝时期;频率磁化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性矿物主要是外源输入造成的。与此同时磁化率高峰时期基本上与重金属元素增高地段是一致的,这进一步印证了文化层中重金属元素增高主要是由于外源污染物质的输入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按侵位顺序可划分为岩浆熔离型、深熔贯入型和热液叠加型成矿作用,其中后二者与贵金属的富集及成矿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热液作用.贵金属Au、Ag、Pt、Pd主要在热液成矿流体分异形成的高铜块状矿体中富集;含矿岩浆在岩浆房中深熔的时间与各成因类型矿体侵位是反序的;Cu、Ni及贵金属矿是经深源熔离和脉动式多次成矿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云南耿马孟定盆地高砷水成因及其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定盆地出现水砷异常由三类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汇水区砷背景高,有色金属采选冶过程排放含砷重金属导致砷二次污染,盆地地球化学环境利于砷积累。形成环境具一定的代表性,区别于我国已发生的饮水型盆地砷病病区。  相似文献   

16.
林德松 《矿产与地质》1997,11(3):152-157
根据世界一些主要国家的稀有稀土资源政策以及稀有金属主要矿种(锂、铍、铌、钽、锆、稀土)的资源现状,指出世界稀有金属资源充足,可以保证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需求。从总的看,世界稀有金属需求殷切,其产量和需求量呈逐年稳步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我国是稀有稀土金属资源储量丰富的国家,但部分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并不理想,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稀有金属消耗量大增,每年都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稀有金属精矿,因此加强稀有金属找矿,提高矿山采矿水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抗剪强度试验、风化耐久性强度试验、耐崩解试验、点荷载试验,对受重金属污染的泥岩、页岩、砂岩的力学强度变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3种岩石抗压强度与重金属含量的关系曲线,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岩石抗压强度与重金属质量比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性、含水量、试验条件等相同的条件下, 3种重金属污染岩石的力学强度都随着重金属污染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重金属污染的泥岩、砂岩和页岩的单轴抗压强度与重金属质量比关系分别呈幂函数(泥岩、砂岩)、对数函数(页岩)关系,关系分化度为较显著-显著负相关。根据Weibull分布定律与对流-扩散特性建立了重金属污染物侵入与延伸性能方程,并对泥岩试验结果进行了计算,绘制了侵入性能、延伸性能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 4种金属元素在泥岩中平均侵入性能与延伸性能的大小顺序为Cd2+ Pb2+ Cu2+ Zn2+,且元素活性越大,侵入能力与延伸能力越强,侵入性能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减小,延伸性能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武汉主要湖泊重金属污染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主要类型湖泊环境的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地球化学调查。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环境体系各要素(水体、底泥、生物)间的地球化学行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水体、底泥中的分布特点,指出重金属污染元素在湖泊底泥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相和有机相形式存在。水生植物藕带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富集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地球化学基线是区分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重要参数.在采集和测试自贡市龙潭镇内168个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了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As、Cd、Cr、Pb、Hg、Cu、Ni、Zn的地球化学基线.在此基础上,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方法评价了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区内各重金属元素基线值为As(3.86 μg/g)、Cd(0.183μg/g)、Cr(66.41 μg/g)、Pb(28.19 μg/g)、Hg(0.037 μg/g)、Cu( 23.1 μg/g)、Ni(24.5 μg/g)、Zn(62μg/g);研究区内Cd和Hg的污染较突出,各重金属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排序为:Cd>H g>Zn>Cu>As>Cr>Ni>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