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赣南三百山盆地晚侏罗世武夷群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岩石Na2O K2O含量9.84%~10.74%,K2O/Na2O值1.99~2.52,高铝(ω(Al2O3)>15%)、低钛(ω(TiO2)<0.50%)、贫铁(TFeO=3.15%~3.50%),确定三百山盆地火山岩属长英质橄榄玄粗岩系列。同时根据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铕正异常等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认为三百山盆地火山岩是挤压构造环境下,深部地幔含石榴石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甘肃省榆中县兴隆山地区的兴隆山岩群为一套浅变质火山岩与浅变质碎屑岩所组成的岩石组合,其火山岩主要出露于兴隆山岩群中岩组和上岩组。兴隆山岩群火山岩岩性主要为变质玄武岩,具有低w(K2O)、w(Na2O+K20)和w(TiO2)的特点,且w(TiO2)和w(P2O5)接近于洋中脊玄武岩的平均质量分数,为亚碱性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稀土元素总量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元素略亏损、重稀土元素平坦型,与洋中脊玄武岩的配分曲线类似,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平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兴隆山岩群的火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秦祁昆多岛洋中部略富集的E型洋中脊的海底扩张环境。  相似文献   

3.
董昕  张泽明  王金丽  赵国春  刘峰  王伟  于飞 《岩石学报》2009,25(7):1678-1694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岩群中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林芝岩群由角闪岩相的变质沉积岩和正片麻岩组成。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含石榴石白云斜长角闪片岩、含石榴石云母石英片岩、含石榴石黑云钾长片麻岩、大理岩和石英岩等,代表性矿物组合包括石榴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或石榴石+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夕线石+黑云母+白云母。花岗质片麻岩(含二云母片麻岩)的矿物组合是石英+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锆石U-Pb年代学分析表明,变质沉积岩中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成因,获得了2708~63Ma的206Pb/238U年龄范围,在~1100Ma和~550Ma出现两个年代峰值。碎屑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给出了35Ma的变质年龄。正片麻岩获得了496Ma的锆石结晶年龄和1158Ma的继承年龄。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区域对比和相邻变质岩石中获得的多期变质年龄,我们认为林芝岩群的原岩很可能形成在早古生代,其沉积物质主要来源于印度陆块,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早古生代的岩石一起同为印度大陆北缘的沉积盖层,在环冈瓦纳大陆周缘造山过程中被寒武纪花岗岩侵入。在新特提斯洋向北的俯冲过程中,林芝岩群经历了晚中生代的安第斯型造山作用,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的俯冲-碰撞过程中,林芝岩群部分地经历了新生代的变质和岩浆作用再造。本研究证明,林芝岩群并不是传统上认为的拉萨地体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其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中、新生代。  相似文献   

4.
首次在工布江达县巴母果蒙拉组中发现遗迹化石及古孢粉,将该区无化石依据的“旁多群”解体;在朗县混杂岩的灰岩块体中发现重结晶的珊瑚、腕足类残片及牙形刺;将冈底斯岩浆弧划分为南部雅鲁藏布江复式岩基带和北部冈底斯主脊复式岩基带;在米林巴嘎一带南迦巴瓦岩群中发现石榴透辉岩、含云透辉榴闪岩扁豆状残留包体;首次在念青唐古拉岩群八拉岩组中发现一套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岩系。  相似文献   

5.
1.含金建造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区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武当群、晚元古界跃岭河群及古生代地层。跃蛉河群底部的底砾岩以及与武当群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7.81~10亿年,为晋宁运动产物。郧县上津下泥盆统与中志留统竹溪群呈不整合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4~6亿年,属加里东运动。结合构造演化及地球物理资料,本区含金建造的时空分布可划分为中元古(?)造层和晚元古-早古生代构造层;三个含金建造带:银洞沟—鲍峡含银、金建造带、凉水河—高庙—白崖沟含金建造带和泉溪关垭子含金建造带。区内武当群双台组含金建造为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的绢云石英纳长片岩夹大理岩、火山岩、凝灰岩及碎屑岩。经分析,其原岩为流纹质等酸性火山岩类。化学成分:底部CaO、MgO相对较高,Na_2O>K_2O,明显富钠贫钾;中部SiO_2、Al_2O_3及Na_2O较低,顶部K_2O含量高,含金建造由钙碱性向碱性系列过渡,A·R=3.9;跃岭河群含金建造为变基性火山岩,富N_2O、低TiO_2、Al_2O_3为特征的细碧角斑岩系及粘土岩、含炭硅质岩、灰岩等。下志留统  相似文献   

6.
选取塔里木东北部的笔架山二叠纪火山岩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论证火山岩的亲缘关系以及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关系,探讨岩浆演化过程与源区性质。笔架山一带二叠纪火山岩分布于笔架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北侧。火山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流纹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5.0±2.9)Ma,属二叠纪乌拉尔世。该火山岩多属拉斑玄武岩系列。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安山岩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都是由拉斑玄武质岩浆通过分离结晶作用演化而成,玄武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玄武岩的w(TiO2)(2.35%~3.81%)、w(TFeO)(10.59%~13.87%)、w(P2O5)(0.35%~0.50%)高,属于高钛玄武岩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Nd-Sr同位素组成具有OIB亲和性,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玄武岩的岩浆源区属尖晶石稳定域。笔架山二叠纪侵入岩和火山岩的时空关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演化程度的研究表明:二者是同源岩浆分异的产物,岩浆进入现存岩浆房后,大量的堆晶相形成了镁铁-超镁铁质侵入岩,而演化的岩浆沿岩浆房顶部或旁侧的断层带溢出而形成基性-中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是由幔源岩浆的热量引起地壳重熔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用MgO=8%标准化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表现为高Al2O3/TiO2、SiO2,低CaO/Al2O3的特征;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表现为低SiO2和低Al2O3/TiO2;高Fe8.0、Na8.0、CaO/Al2O3的特征。与区域软流圈地慢上涌和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桂东南钾玄质岩石的高Fe8.0、低Na8.0和CaO/Al2O3值有明显的差异。中国东部中一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主量元素的特征,可能反映了与桂东南钾玄质岩石不同的形成环境。而中、新生代玄武质火山岩主量元素特征上的差异反映了岩浆来源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藏北永珠席状岩墙群的发现--海底扩张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新发现的永珠席状岩墙群位于西藏北部班公错一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永珠席状岩墙群规模之大、结构之完整在国内尚属罕见。岩石由蚀变辉绿岩、辉长岩扣辉绿玢岩岩墙组成,向上与枕状玄武岩呈渐变过渡扣侵入接触关系,发育有单侧或双侧冷凝边,具高CaO、Al2O3、MgO、FeO、Fe2O3,低TiO2、P2O5的特点,为亚碱性系列岩石。微量元素主要显示MORB的特征,部分判别图显示MORB扣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过渡特征,推测可能产于弧后盆地环境。依据上覆放射虫硅质岩的时代扣枕状玄武岩、岩墙群同位素年龄,确定永珠席状岩墙群形成的时间可能为中休罗世-早白垩世。这一发现为中特提斯海时期古海底扩张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40Ar/39Ar同位素定年分析显示滇西新生代高镁富钾火山岩均形成于始新世晚期(约36 Ma),富含MgO(>9%)和K2O(3.07%~7.28%),绝大部分K2O/Na2O比值大于2,均属超钾质系列岩石.较高的Cr、Ni含量和较低的Sc(<30 μg/g)、TiO2(<1%)含量暗示了源区为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高镁富钾火山岩与区内同时代的粗面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均富集LILE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和Ti等,具有极低的Nb/La比值(0.2~0.3)、较高的87Sr/86Sr初始值(0.7056~0.7072)、负的εNd初始值(-0.97~-4.87)和相对较高的206pb/204Pb(18.556~18.695)、207pb/204Pb(15.609~15.630)比值,具有明显的岛弧型钾质火山岩的性质.高镁富钾火山岩来源于受古特提斯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尖晶石相方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岩浆,并在深部岩浆房经历了橄榄石的结晶分异和堆晶作用,而粗面岩则还在相对浅部岩浆房经历了较大程度的长石与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  相似文献   

10.
三叠纪以来,西秦岭地区构造-岩浆活动极为强烈,中酸性侵入岩呈北西向弧状分布,前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对出露较少的火山岩鲜有研究。本次工作选取青海省同仁县麦秀和甘肃省夏河县甘加、德乌鲁3个地区的安山岩,从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学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安山岩均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钾火山岩的特征。其中,麦秀安山岩中既有高镁安山岩,也有镁安山岩,而甘加与德乌鲁安山岩属于镁安山岩,为洋壳俯冲作用形成的两种典型火山岩类型。西秦岭地区安山岩形成时间东早西晚,由西向东安山岩基性程度降低,K_2O、Na_2O、∑REE等含量增高,MF、FL、DI、La/Sm等值变大,SI、Mg~#等值降低,并且呈明显的线性特征,构成同仁—合作镁安山岩(镁闪长岩)岩浆弧组合,和北部隆务峡蛇绿岩带一起,组成岩性分布极性,从而判断出西秦岭西北部在三叠纪存在隆务峡蛇绿岩代表的洋壳板块向南俯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里  吴耀 《岩石学报》2012,28(5):1674-1688
本文对拉萨地体东南部林芝地区分布的变质岩进行了岩相学和锆石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林芝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主要由片麻岩和片岩组成,它们经历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岩中的锆石多由继承的碎屑岩浆核和新生的变质边组成。继承锆石核给出了新太古代至晚古生代的年龄范围,其主要年龄峰值在~1560Ma、~1190Ma、~620Ma和~340Ma,而锆石变质边给出了53Ma和27Ma的变质年龄。这一结果表明,林芝杂岩中的变质沉积岩很可能形成在古生代,其物质源区具有Grenville和Pan-Africa期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记录。这一研究和已有的成果进一步证明,拉萨地体起源于Gondwana大陆北缘,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俯冲过程中,拉萨地体作为俯冲带的上盘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改造。本研究为拉萨地体起源与多期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天水地区的早古生代李子园群为一套中浅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沉积岩系主要由变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火山岩系主要由变玄武岩、变玄武安山岩和变安山岩组成,包括岛弧型火山岩和玻安岩。岛弧型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48.79%~54.64%之间,TiO2含量较低(0.29%~0.88%);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呈LREE略富集型,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Cs、Sr、Th、U,相对亏损Rb、K和高场强元素(HFSE)Nb、P、Sm、Ti和Y,具Nb负异常,类似于低钾岛弧拉斑玄武岩和钙碱性玄武岩特征。玻安岩具有中等的SiO2含量(53.59%~59.28%),低的TiO2含量(0.24%~0.48%);相对中等的MgO含量(4.90%~4.96%)、较低的CaO/Al2O3比值(0.39~0.54)和较高的Mg#值(0.54~0.58)、Al2O3/TiO2比值(33.88~64.29);同时具有较低的Ti/Zr比值(15~83)、V/Zr比值(2.18~8.35)和较高的Zr/Y比值(3.82~12.0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特别是Rb、Ba、Th,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P、Ti、Y、Yb,显示为亏损MREE的U型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岛弧型火山岩和玻安岩的存在表明,李子园群及其中的中基性火山岩系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岛弧或弧前环境。  相似文献   

13.
雅鲁藏布组——一个特殊的岩石地层单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定宇 《地层学杂志》1992,16(4):277-281
<正> 国际地层划分分会(ISSC)在71期会讯的附录(关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体地层分类的建议)中指出,像“混杂岩”、“蛇绿岩”、“糜棱岩”这类术语,可帮助用于火成岩体和变质岩体的命名,特别是当其含义在使用时定义明确的情况下尤为实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蛇绿岩发育完全和层序连续,以往的蛇绿岩研究工作仅限于岩石学和构造学内容,本文拟就地层学角度加以剖析。 新建的岩石地层单位雅鲁藏布组的含义指:异合于日喀则橄榄岩(“地幔橄榄岩”)之  相似文献   

14.
拉萨地体东南缘始新世早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彦蒿  张泽明  董昕 《岩石学报》2013,29(6):1962-1976
本文对位于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缘林芝杂岩中的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所研究的样品包括正片麻岩和副片麻岩,它们经历了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正片麻岩的原岩具有钙碱性岛弧岩浆岩的特征.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副片麻岩中的碎屑锆石核部为岩浆成因,它们给出的206Pb/238U年龄范围为3012~ 522Ma,其锆石的增生边给出了~51Ma的变质年龄.在正片麻岩中,黑云母片麻岩给出了~67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 55 Ma的变质年龄;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给出了~58Ma的原岩结晶年龄和~54Ma的变质年龄.因此,所研究的林芝杂岩并不能代表拉萨地体中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而是古生代的沉积岩和晚白垩纪至早新生代的岩浆岩在始新世早期变质而成.这一时期,表壳岩和侵入岩一起经历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很可能跟新特提斯洋俯冲导致的地壳增生、加厚有关.  相似文献   

15.
琼中麻粒岩的成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琼中麻粒岩可以分为"高Ti"麻粒岩(TiO2含量大于1.0%)和"低Ti"麻粒岩(TiO2含量低于1.0%)两种化学类型."高Ti"麻粒岩以稀土总量高,轻稀土高度富集,轻、重稀土强烈分馏为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单斜型,与本区变基性火山岩的稀土分布特征相似;低"Ti"麻粒岩以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分馏强烈,但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为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重稀土平坦的左高右低型,与许多浅成基性岩的稀土分布特征相似;认为琼中麻粒岩形成于晋宁期的可能性最大.两类麻粒岩的识别,有利于深化对琼中杂岩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is dominated by middle- to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Nyingchi Complex), which are intruded by felsic melts. U-Pb zircon dating and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se metamorphic and magmatic rocks provide important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Lhasa terrane during convergent process between Indian and Asian continents. U-Pb zircon data for an orthogneiss intruding the Nyingchi Complex yield a protolith magma crystallization age of 83.4 ± 1.2 Ma, with metamorphic ages of 65-46 Ma. This orthogneiss is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εHf (t) values of + 8.3 and young Hf model ages of ~ 0.6 Ga, indicating a derivation primarily from a depleted-mantle or juvenile crustal source. Zircons from a quartz diorite yield a magma crystallization age of 63.1 ± 0.6 Ma, with εHf (t) values of − 8.2 to − 2.7, suggesting that this magma was sourc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older crustal materials. Zircon cores from a foliated biotite granite show ages ranging from 347 to 2690 Ma, with age peaks at 347-403 Ma, 461-648 Ma and 1013-1183 Ma; their zircon εHf (t) values range from − 30.6 to + 6.9. Both the U-Pb ages and Hf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zircon cor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Nyingchi Complex paragneiss, implying that the granite was derived from anatexis of the Nyingchi Complex metasediments. The zircon rims from the granite indicate crustal anatexis at 64.4 ± 0.7 Ma and subsequent metamorphism at 55.1 ± 1.3 and 41.4 ± 2.3 Ma.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te Cretaceous magmatism in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resulted from Neo-Tethys oceanic slab subduction and we infer that Paleocene crustal anatexis and metamorphism were related to the thermal perturbation caused by rollback of the northward subducted Neo-Tethyan oceanic slab.  相似文献   

17.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蛇绿混杂岩带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主要有南迦巴瓦群(Pt1nj)、大拐弯群(Mz)和冈底斯群(Pt1gd)三个岩石地层单元。其中大拐弯群主检分布在楔入体的东缘,主要由变玄武岩/辉绿岩、辉石岩、镁质橄榄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岩石类型和化学成分特征经绿岩套类似。但其岩石化学性质与典型的大洋中脊蛇绿岩判差别较大,形成环境为具有陆壳性质的中等-慢速扩张的小型洋盆,属陆间海/弧后盆地。自45Ma以来,该地区经历了强烈的  相似文献   

18.
东昆仑巴颜喀拉浊积盆地二叠纪火山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昆仑巴颜喀拉浊积盆地内沿扎拉依-哥琼尼洼断裂带及约古宗列断裂带的断夹块内出露有一套二叠纪马尔争组火山岩, 火山岩呈构造岩片形式产出, 扎拉依-哥琼尼洼断裂带火山岩岩石组合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 少量玄武岩具枕状构造, 岩石SiO2含量均匀, TiO2的含量较高, ALK的含量较低, 为拉斑系列的玄武岩, 玄武岩稀土总量较高, 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 与洋岛型火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相一致, 火山岩大离子亲石元素较富集, 高场强元素及重稀土元素较平坦,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及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较富集的洋岛环境, 少数为洋中脊的构造环境.约古宗列断裂带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 岩石SiO2含量较高, TiO2含量较低, 均 < 1%, 为钙碱性系列火山岩, 玄武安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与扎拉依-哥琼尼洼断裂带一致, 而英安岩的轻稀土富集程度高, 与岛弧高钾安山岩的稀土配分曲线相吻合, 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根据扎拉依-哥琼尼洼断裂带两侧火山岩成分的差异以及断裂带两侧巴颜喀拉群碎屑物成分的差异, 可以把巴颜喀拉山三叠纪浊积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亚带和南亚带.   相似文献   

19.
陆陆碰撞过程是板块构造缺失的链条。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造就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的主体。然而,人们对印度板块在大陆碰撞过程中的行为尚不了解。如大陆碰撞及其碰撞后的大陆俯冲是如何进行的、印度板块是俯冲在青藏高原之下还是回转至板块上部(喜马拉雅造山带内)以及两者比例如何,这些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印度板块低角度沿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MHT)俯冲在低喜马拉雅和高喜马拉雅之下已经被反射地震图像很好地揭示。然而,关于MHT如何向北延伸,前人的研究仅获得了分辨率较低的接收函数图像。因而,MHT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印度板块的俯冲行为仍是一个谜。喜马拉雅造山楔增生机制,也就是印度地壳前缘的变形机制,反映出物质被临界锥形逆冲断层作用转移到板块上部,或是以韧性管道流的样式向南溢出。在本次研究中,我们给出在喜马拉雅造山带西部地区横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沿东经81.5°展布的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揭示了地壳尺度结构构造。剖面显示,MHT以大约20°的倾斜角度延伸至大约60 km深度,接近埋深为70~75 km的Moho面。越过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运移到北面的印度地壳厚度已经不足15 km。深地震反射剖面还显示中地壳逆冲构造反射发育。我们认为,伴随着印度板块俯冲,地壳尺度的多重构造叠置作用使物质自MHT下部的板块向其上部板块转移,这一过程使印度地壳厚度减薄了,同时加厚了喜马拉雅地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