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亮 《地下水》2011,33(3):105-106
简要分析了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概况,水文地质条件、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方案的确定、注浆钻孔布置、结构及堵水效果,重点介绍了注浆堵水工艺.  相似文献   

2.
林军  毕桂林  陈敏红  王亮 《地下水》2007,29(3):126-128
简要分析了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概括,地面钻孔注浆堵水方案的确定、钻孔布置、结构、注浆工艺,重点介绍了注浆材料选择、方式、参数选择、注浆段、串浆、压水及结束标准.  相似文献   

3.
赵书梅  贾立芹  王德强  丁昆 《探矿工程》2009,36(2):59-60,63
结合金地铁矿地面注浆堵水工程实例,从注浆方案的选取、注浆材料配比、参数的确定、注浆工艺、注浆效果等方面介绍了注浆堵水技术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靳成军 《探矿工程》2009,(Z1):425-426
介绍了利用地面预注浆的方法在第四系松散层中注浆堵水,其注浆参数如何选取,钻孔布设原则以及注浆效果,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李伟 《矿井地质》1995,(1):55-58
芦岭煤矿中央风井因生产不允许井筒内施工注浆孔,而改用实施井筒地面帷幕注浆堵水的方法,由于正确的选择注浆参数、注浆设备、注浆浆液和注浆工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张集矿立井基岩段水文地质和基岩地面预注浆的有关情况。根据井简实测资料,分析基岩裂隙的发育规律、裂隙层界面的浆波充填情况、实际浆液有效扩散半径及堵水效果。认为:立井基岩地面预注浆,不仅能成功地起到堵水的自的.从而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质量,而且还有利于井筒安全揭穿突出谋层,达到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7.
岩溶充水矿床帷幕注浆堵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三种不同岩溶特征充水矿床帷幕注浆堵水实践,提出帷幕注浆堵水的可行性研究,帷幕轮廓、结构设计、注浆材料、注浆工艺等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并对帷幕注浆堵水效果检查方法及该项技术发展前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谢桥矿东风井采用综合注浆法自地面打钻注浆堵水时,引起井下巷道发生声响、掉碴、底鼓、支架扭曲等巷道变形现象。分析认为巷道变形与注浆压力、注浆段距巷道的垂距、注浆段的岩溶裂隙发育程度、总注入量、巷道围岩的岩石力学性质、围岩松动圈大小等有关;并提出了减少巷道变形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李清来 《中国岩溶》1997,16(4):403-412
大冶红卫铜铁矿为一岩溶充水矿床,地下水丰富。为防止该矿采矿疏干导致地表大面积塌陷,甚至可能引起附近湖水倒灌矿坑,经多次技术论证后,采用了帷幕注浆堵水方案进行治理。通过近5年的采矿疏干排水,矿坑内地下水位下降124m左右,幕外观测孔水位仅下降1.4~4.4m,坑道涌水量减少65.0%。地面未发现沉降及塌陷现象,各类建(构)筑物均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该矿采用帷幕注浆堵水防治地面塌陷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0.
常德青峰煤矿地面钻孔注浆堵水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强 《探矿工程》2011,38(10):63-65
简要分析了湖南常德青峰煤矿突水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突水因素,编制了注浆堵水方案,阐述了注浆堵水过程中注浆段的划分、浆液的配置、注浆结束的标准等工艺流程及所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山东单县煤田陈蛮庄煤矿松散层厚度为527.5m,预注浆段井深为750.-758.40m,预计涌水量为26m^3/h,为有效治理工作面水害,确保井筒的安全施工和进度质量,根据基岩段围岩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10个预注浆孔,注浆段混凝土材料由C40变为C70,确定含水层预注浆的止浆垫厚度为10m,预留岩帽厚度为4.5m。在注浆时采取高压分段注浆的方法,结果使主井涌水量减少到2.4m^3/h,效果显著。通过此次注浆,总结出了"探、注、堵"等一套深立井基岩含水层综合注浆堵水施工技术,对深立井井筒工作面探水预注浆和安全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al mining is threatened by the aquifers below coal seams, and grouting is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aquifers before mining. However, water gushing-out sometimes still occurs from the grouted aquifers. In this paper, two aspects of grouting in a vertical fracture are studied by numerical methods, including the slurry diffusion dist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grouting stone body on water inflow and water pressure. First, a grouting model consisting of a fracture and a borehol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grouting processes. Two hydrodynamic models controlled by the grouting stone body are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 of the water inflow and the water pressure in the filled section of the fracture. Then,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is carried out in detail.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usion distance following the flow direction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e distance against the flow direction. The dynamic viscosity is successfully used to simulate the plugging effect of the grouting stone body. For a same fracture section, when the ratio of the maximum filled area to the fracture section area before grouting is less than 90%, the flow velocity presents an upward trend with the flow section decreasing due to the Venturi effect caused by the grouting stone. When the ratio of these two areas is more than 90%, the change of the flow velocity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equal percenta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ve. The data monitored by typical boreholes during grouting show that the water inflow and the water pressure both reduce after grouting or water inflow decrease and the water pressure keep unchanged after grouting, which is approximately in line with the fracture flow pattern controlled by the valve open degree. This study is conducive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grouting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华北型煤田浅部煤炭资源开采殆尽,深部煤炭资源受底板灰岩岩溶水害威胁严重,常规井下直孔注浆方式存在施工位置受限、钻遇含水层孔段短、注浆盲区大、目标位置不准确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基于顺层定向钻孔进行注浆改造的超前区域治理技术,系统研究了顺层近水平注浆孔浆液运移规律、底板水害超前注浆模式、注浆参数控制工艺、隐伏导水通道超前判识探查与注浆效果检验与评价等。通过系统研究,构建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具体包括5方面内容:提出煤矿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模式分类和选择准则,概化形成适用于我国华北型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模式;形成隐伏导水通道水平定向钻超前判识治理技术;建立超前区域治理关键注浆参数控制工艺体系;提出了注浆全过程的多指标定性、定量效果检验与评价技术。上述研究成果在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工程中成功应用,对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起到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作用,为我国华北型煤田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平顶山煤田郏县煤预查区某钻孔,在179.09~269.64m出现了18次涌水,最大涌水量为200t/h。从控量分段孔底注浆的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该方法在注浆方案的设计、注浆材料的选择、注浆量的计算、注浆压力的控制和注浆效果检验方面的实际应用。透孔检查显示,该孔的注浆堵漏止涌的成功率为100%,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许青海  白宝云  严德金  王宁 《探矿工程》2018,45(7):84-86,83
老挝甘猛省钾盐矿开采系统中风井穿过极易溶于水的光卤石及石盐岩岩层,建成后发现井壁后有溶腔现象,严重威胁风井的正常使用。为了确保井筒施工安全以及矿山生产正常进行,设计采用帷幕注浆对风井病害进行治理。采用自上而下孔口封闭式帷幕注浆工艺,边检查边注浆的施工方式,最终完成了对风井的加固和堵水工作。期间对光卤石及石盐层的胶结材料进行室内试验,确定了一种新型注浆材料——卤水+氧化镁浆液,并确立科学的注浆配合比。通过总结经验,为钾盐矿开采过程中防水、堵(治)水等工作的设计和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FLAC3D在青岛地铁渗流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福才 《岩土力学》2013,34(1):299-304
首先,基于考虑衬砌和注浆圈的解析解,利用MATLAB软件编制了计算与自动绘图程序,研究水头、隧道半径、围岩渗透特性与衬砌渗透系数和隧道涌水量、外水压力的相互关系;其次,基于FLAC3D软件平台,通过数值解与理论解的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在隧道渗流场中应用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青岛地铁典型区间隧道,分析了隧道开挖阶段以及运营期的渗流场,并研究了在不同注浆圈厚度以及注浆圈渗透系数下隧道注浆圈的涌水量和外水压力。结果表明,在隧道周围施作注浆圈的方法来减少隧道的涌水量是可行的。注浆圈厚度越大,其渗透系数越小,隧道涌水量就越小,而外水压力变化规律与涌水量恰恰相反。研究成果为地铁隧道衬砌的设计和注浆圈范围的初步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富水隧道的涌水问题是目前隧道施工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涌水量特别大、水流速度大的隧道。目前针对该问题多采用注浆加固圈的方法,以排为主,后注浆加固。这种方法对于涌水量不大、渗透率低的围岩可行,而对于水压力大、地下水丰富的隧道,其效果差、成本高。针对该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幕墙堵水技术。首先分析渗透力与浆液的黏滞系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多孔介质中注浆浆液在渗透力作用下的地下水临界流速,确定幕墙距离隧道的最佳间距为2m,并提出了24种不同尺寸的注浆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计算了24种注浆方案的堵水或限排效果。最后在所建的24个模型中得出注浆深度为30.6m,注浆长度为20m的方案为最佳堵水方案,并应用到工程中。结果显示该方案堵水效果明显,洞内积水降低80%,能保证隧道下一步施工。研究表明:通过临界流速分析方法能够经济、快速地确定堵水或限排方案,满足现场施工及注浆堵水限排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系统的超前区域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体系,分析概括我国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赋存及水文地质条件,从水害治理工程的系统性出发,围绕我国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施工条件、层位选取、钻进工艺3个主要因素,概化形成适用于我国华北型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模式。综合考虑煤层埋深、煤层底板承受水压、底板岩层结构组合等判识指标,确定了各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准则;结合钻孔布设、注浆材料2项指标,进一步划分出超前区域治理亚类模式。以淮北矿区、韩城矿区2个典型超前区域治理工程实践为例,分析了各区域治理模式的选取原则及工程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煤层底板含水层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模式选择与底板注浆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宏 《中国煤田地质》2003,15(1):39-40,50
明水注浆是在巷道已经发生涌水后进行堵水注浆的一种方法,以开滦东欢坨矿井下明水注浆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明水注浆技术及注浆工艺。大水矿井由于排水电费占生产成本的比例较大,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明水注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自卫  曹丽文  姜振泉  孙强 《岩土力学》2014,35(8):2226-2230
选取宁东地区典型的孔隙砂岩,采用不同颜色示踪的化学浆液进行4次注浆试验;揭示了浆液在孔隙中的扩散、充填规律及注浆次数与被注岩层渗透系数、孔隙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每次化学注浆浆液的充填情况有明显的差别,首次注浆浆液在整个岩样均有较均匀的充填,后续的各次注浆浆液均呈现部分区域积聚充填的现象;随着注浆次数的增加岩样的渗透系数减小,孔隙充填率增加,渗透系数、孔隙充填率与注浆次数的关系可分别采用幂函数及对数函数拟合;4次注浆后岩样的渗透系数减小了97%,说明多次注浆起到了很好的减渗效果。依据试验成果,建立数值计算模型,预测了不同注浆次数、不同开挖条件下注浆孔及井筒的涌水量,并与井筒实际涌水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数据较为吻合,说明依据试验结果建立数值模型进行涌水量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