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中子星的吸积流动,其中磁轴与自转轴重合.吸积盘内缘区域的波阻将使盘内的角速度偏离开普勒速度而减小,引力势能使流体加热和加速.吸积盘中有两类流动.完全亚声速流动的引力势能主要使吸积流加热.另一种流动有跨声速过渡和激波.这两种流动都表明,吸积盘的高温区域都位于过渡区中,而外部区域中气体温度不高.还计算了中子星磁层中的吸积流动.在极区距几个中子星半径处,气体被急剧加热,产生X射线辐射,形成热斑.这些结果与中子星吸积流动的主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138个盘星系(94个S0星系,44个S和Ir星系)的自转轴方向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是非均匀的.相对于假设的均匀分布,有较多的S0星系的自转轴平行于团平面,并且S0星系的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倾向于沿着偏离团中心方向约45°的方向;对于S和Irr星系,自转轴倾向于平行或垂直于团平面,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则倾向于平行团中心方向.本文证实了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其与星系形态类型的相关,而且可能与星系光度也有关.样本越深,自转轴指向的分布似乎越不均匀.本文结果说明后发团存在一个优势平面(可能的团平面),在各种星系团及星系形成理论中,有支持“薄饼”(pancake)模型的迹象.  相似文献   

3.
本对后发团中心2.63°×2.63°范围内138个盘星系的自转轴方向的分布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轴方向的分布是非均匀的,相对于假设的均匀分布,有较多的S0星系的自转轴平行于团平面,并且S0星系的自转轴在团平面上的投影倾向于沿着偏离团中心方向约45°的方向;对于S和Irr星纱,自转轴倾向于闰行或垂直于团平面,自转轴在轩秤面上的投影则倾向于平行团中心方向,本证实了后发团中盘星系自转  相似文献   

4.
年轻脉冲星PSR J0614+2229是少数模式变换时发生相位偏移的脉冲星之一。利用帕克斯(Parkes)射电天文台的10 cm,20 cm和50 cm 3个波段的偏振观测数据,对每个波段爆发模式和正常模式的线偏振位置角用旋转矢量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其最大斜率点的相位差。进而利用广泛使用的确定辐射高度的相对论性方法,首次得到了模式变换时辐射高度的变化,发现正常模式的辐射位置高于爆发模式,高度差随着频率增加而扩大。根据两个模式累积脉冲窗口中心的相位差,可以推断两个模式的辐射区并不都关于磁轴-自转轴所在子午面对称。  相似文献   

5.
脉冲星具有极强的磁场,由于其磁轴与自转轴并不完全重合,这使脉冲星存在电磁辐射.脉冲星靠消耗自转能来弥补辐射出去的能量,从而导致自旋速度的逐渐放慢.根据理论推导,对蟹状星云脉冲星(Crab)的初始周期进行预测,并推导出在未来任意时刻,在电磁辐射的影响下,其脉冲星自旋周期的演化规律.由于脉冲星的质量分布可能存在四极矩,引力波辐射也会使得脉冲星的旋转速度减小,因此进一步分析Crab脉冲星在引力波影响下自旋周期的变化.最后将两种辐射机制模型结合,对脉冲星在两种辐射机制共同作用下自旋周期的演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三、脉冲星磁场的估计物理上有一个磁通量定理。磁场强度是由通过单位面积的磁通量或通过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数目来表示的。磁力线密集的地方磁场强度就大 ,磁力线稀疏的地方磁场就弱。一般都认为 ,恒星坍缩时 ,磁通量守恒 ,磁力线的数目保持不变。由于恒星的表面积因坍缩而迅速减小 ,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数目急剧增加 ,表面磁场也就随之大大增强。假定恒星在坍缩之前 ,具有2 0~ 2 0 0 0高斯的磁场以及与太阳一样的体积。当它坍缩成半径只有 1 0公里的中子星后 ,表面积要减少约 50万亿倍。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数目相应增加这么多倍。因此磁场就变为…  相似文献   

7.
土星的季节     
地球的自转轴与其绕日轨道面垂直方向的偏离,即黄赤交角(以下称“倾角”)为23°.5。地球白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虽然土星的赤道面与其绕日轨道面的交角与地球的相近,为26°.7,但各个季节的天数要比地球上相应的季节长得多,这是因为土星的公转周期为地球的29.5倍。  相似文献   

8.
现在,一般认为太空中的黑洞可分为三类:(1)按照宇宙创生热大爆炸学说,宇宙开始膨胀时大爆炸异乎寻常的力量可将一定数量的物质挤压得极度致密,从而形成了"原初黑洞"。这种黑洞只有质子或中子那么大,但质量却与小行星相仿(参见本刊1996年第3期文章:原初黑洞简介);(2)恒星在其晚年,内部核燃料耗尽,核反应停止,星体在其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坍缩,若坍缩物质的质量大于太阳质量的3倍,则坍缩的最终产物便是恒星级黑洞。目前,最可信的此类黑洞候选者中,质量最大的约为太阳的15倍(参见本刊1998年第4期文章:恒星级黑洞);(3…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奥泊策项对测定纬度变化和极移以及对绝对测定赤纬的影响,并建议以消除日月极移影响的地球自转轴与天球的交点作为天极的定义。近似地,可以认为天极是自转轴的周日平均方向与天球的交点。  相似文献   

10.
本利用李立新和刘辽导出的黑洞视界附近的辐射态方程,计算了约束在一个球形盒子中的自引力辐射体系的熵(不含中心黑洞和含有中心黑洞两种情况)。与Sorkin等人的计算比较,本的结果不会出现发散困难,而且体系的总熵(包括中心黑洞的熵)的上限正好等于坍缩后形成的同质量的黑洞熵。作认为,自引力辐射体系坍缩的合理模式是先形成中心黑洞,然后中心黑洞逐渐长大直至整个体系全部坍缩为黑洞。在坍缩过程中,任一中间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表面边界位置对太阳ρ模绝热本征振荡频率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v4000μHz的中低阶p模,表面边界置于温度极小点所引起的本征振荡频率的计算误差随着v和l的增大,表面边界点位置对太阳理论振荡频率的影响增大,色球结构对太阳p模振荡频率的影响已变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动力演化的研究现状。我们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并从分析的角度研究了GJ 876和HD 82 943。通过分析不同的共面和非共面构型 ,我们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都和2 :1共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这两个系统内存在近星点共振—对应了两个行星的近星点经度之差在1 80 0或者 0 0附近秤动。这两种机制对维持行星系统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近年来我们在近地小行星轨道演化研究所获得的一些基本结果,即合理的力学模型和相应的有效算法,并以实际预报算例与有关权威性的结果作了比较,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确实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4.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Haverö is presen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the other five ureilites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适应星际探测的需求,本文建立了在新的精度要求下土星卫星运动对应的力学模型,具体讨论了土卫八的运动,并针对主要摄动源土卫六的引力作用,建立了轨道变化的分析解,以此表明建立了土卫运动理论该采取的途径和精密定轨宜采用以轨道根数作为状态量的数值定轨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埃尔塔宁小行星是一颗215 万年前在南太平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它也是目前唯一的深海区与地球碰撞的小行星。根据埃尔塔宁号和Polarstern 号海洋调查船在陨击海区勘查的小行星残骸分布密度,我们估计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为2 .3 ×1013g ,对应于它的直径为0 .23 公里。这比Kyte 等人(1988) 估计的质量小了10 倍,然而它更接近埃尔塔宁小行星撞击事件的实际情况,可以作为埃尔塔宁小行星质量下限和半径下限更合理的估计值。  相似文献   

18.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依赖于古代天象记录.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着重介绍作者由中国古代公元十世纪以前732个月掩犯记录得到的最新结果,并与其他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综合分析,中国月掩犯记录填补了公元三至八世纪的资料缺环,并证实了公元五世纪前后地球自转非潮项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新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