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沙海域夏季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郝丽清 《广西气象》2005,26(1):31-32
对西沙永兴岛站的逐日定时地面测风资料的分析得出,西沙海域南分量风的准双周期振荡是由于热带气旋和季风低压槽两类天气系统的活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沙地区季风季节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尚森  梁建茵 《大气科学》1998,22(5):771-778
利用位于南海中北部的西沙观测站1959~1988年30年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1980~1988年9年探空资料,分析了西沙地区季风季节变化气候特征。3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平均结果表明,西沙地区5月中旬西南(或南)风建立,对流突然加强,云量陡增,6月上旬降水量剧增。利用本文定义的季风指数,可以将西沙夏季风季节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东南夏季风阶段(4月初至5月初)、西南夏季风阶段(5月中至9月初)和夏季风结束阶段(9月中至10月初)。这种阶段的划分不但与广东省汛期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且与南海大气环流的季节演变也有很好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西沙群岛基本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沙处于南海西部,了解它的天气气候特征,无论对于海岛及其邻近海域的科学考察和资源开发,还是对于南海季风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30年(1959~1988年)降水,地面气温、地面风资料,统计分析它们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1气温的统计特征1.1气温的年际变化西沙的30年年平均气温是25.56℃。根据西沙各年年平均气温的30年演变图(图略),结合距平果加方法[1]分析,30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1959~1978年)为偏冷阶段,期中1971年最冷,只有25.82℃;后10年(1979~1988年)为偏暖期,其中1983和1987年最暖,达27.…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南西沙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工程的需要,在分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国标和行标规范要求,确定了西沙雷达塔楼内外防雷措施,重点介绍了西沙雷达塔楼内外部防雷工程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5.
NCEP和ECMWF资料表征南海夏季风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比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二者用低层风场表征南海夏季风上的差异.结果表明,NCEP得到的南海夏季风指数有明显的减小趋势,而ECMWF则没有;二者在年际尺度上都能较好地表征南海夏季风强度,而年代际尺度上有明显的位相差.与西沙站的探空资料比较结果表明,NCEP在经向风上更接近观测资料,而经向风的趋势变化正是西沙站西南风减小趋势的主要贡献项;ECMWF资料在年代际尺度变化上更接近观测资料.与1998年南海夏季风试验SCSMEX的再分析资料比较显示,NCEP资料在空间上与SCSMEX资料更相似.  相似文献   

6.
任崇 《广东气象》2017,(1):11-13
采用西沙海区永兴岛气象观测站(59981)1958—2015年的气温资料,对近58年来西沙海区的气温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西沙海区气温按年代呈阶梯式显著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02℃/年,升温幅度夜间大于白天;四季中冬季升温幅度最大,秋季升温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4—2017年华南沿海及南海的浮标站、海岛站、石油平台站、沿海自动站等277个自动站风场数据,与ASCAT反演风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观测风速小于5 m/s(大于15 m/s)时,ASCAT反演风速的平均绝对误差在3 m/s左右(存在2级左右的高(低)估);当风速介于5~10 m/s时,平均绝对误差在2 m/s左右(多数ASCAT有1~2级的高估);介于10~15 m/s时,ASCAT反演结果相对最好,风速、风向准确率能够达到60%以上。ASCAT对风速的反演结果受陆地影响较大,与观测风速的相关系数从高到低可分为三类:(1)浮标、平台站;(2)西沙、南沙自动站;(3)广东沿海自动站及海岛站、海南海岛站。ASCAT反演风场在风向的应用较风速更优,其中,东北风样本数最多,其次分别为西南风、东南风和西北风。浮标站、平台站、西沙自动站的风向反演质量相对较好;所有测站风向偏差主要由5 m/s以下的弱风贡献。单站多年月平均风速变化显示,ASCAT反演风速相对测站主要为正偏差,且秋冬季比春夏季偏差更大,这可能与大气稳定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南海海洋站观测海气热通量的时间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西沙和南沙海气热通量时间演变特征,用海洋站观测资料计算了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及海面热收支年循环。结果表明:季风爆发前,西沙海气界面热量交换较弱,水汽通量较小,以海洋获得热量为主;季风爆发后,海气界面热量交换接近平衡。南沙全年主要是海洋对大气加热。南沙和西沙海面吸收短波辐射年周期特征明显,极大值出现在冬半年。西沙海面潜热通量存在半年周期特征,极大值也是出现在冬半年。结论:冬半年海面热通量变化对翌年的季风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西沙海洋(环境监测)站的海面温度(SST)历史资料、1900—2016年Had ISST数据集中西沙海域1°×1°网格SST和其他气温历史资料,比较该海域不同气候基准期SST的差值,采用回归分析方法估算近100年、近56年SST的变化速率,探讨该海域SST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结果表明:1)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沙海域海洋站的SST基准值比Had ISST 1°×1°网格SST高0.13~0.19℃;2)1961—2016年西沙海域SST、南海区SST、华南沿岸SST与广东省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在0.016~0.017℃/年之间;3)近100年西沙海域SST上升率为0.011℃/年,略高于同时期全球气候变暖速率(0.009℃/年)。  相似文献   

10.
西沙海区是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频繁的海区之一,全年除2月份外,各月均有热带气旋影响。由于西沙海区是南海的主要交通枢纽,了解西沙海区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及做好该海区的热带气旋预报,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国防意义。本文在统计分析1949~1995年西沙海区热带气旋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天气预报的多层递阶方法卜」的基本思路——将天气系统看成是随机动态的时变系统,把对天气系统的状态预报分成两步。首先对系统的时变参数进行预报,然后再对系统的状态进行预报。为了改进目前多层递阶方法中大多采用仅有预报因子的线性单输出系统模型存…  相似文献   

11.
南海西南季风异常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直接影响广东省前、后汛期重要天气的异常,因此深入探索南海西南季风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广东省各种重大天气异常的关系十分必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探讨和分析了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强弱与广东省前、后汛期降水量趋势,初、终台的早晚及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个数等重要天气的关系.指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的年份,前汛期雨量以正常偏少为主、后汛期雨量以偏多为主、登陆广东热带气旋偏多;南海西南季风偏强的年份,后汛期雨量以偏多为主,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以正常偏多为主.还分析了4~6月、7~9月以及前冬(12~2月)的海温场、500 hPa高度场与西南季风建立早晚、强弱的关系,初步探索了西南季风建立的早晚、强弱与广东省汛期重要天气气候异常的关系的一些机理,其结果可供短期气候业务预测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activity of South China Sea southwest monsoon (SCSSM) has direct impacts on the anomalies of important weather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raining seasons. So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oroughly the activity pattern of SCSS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important weather anomalies in the province.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composit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statistics are use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nset date and intensity of SCSSM and the important weather, such as precipitation trends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annually first and second raining seasons, the timing of the annually first and last typhoon and the number of typhoons land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is less than normal during the first raining season, but more than normal during the second one and there are more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s of early SCSSM onset. The rainfall is more than normal during the second raining season and there are more 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years of strong SCSS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ST of April - June, July - September and previous winter (December - February) and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and the onset date and intensity of SCSSM is analyzed. Some mechanisms between the onset dates and intensity of SCSSM and the important weather anomal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preliminarily explored.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short-term climate forecast.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and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data, the backgrou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ay of Bengal monsoon (BOBM)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monsoon (SCSM) in 2010 are studied. The impacts of the BOBM onset on the SCSM onse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onsoons are also analyzed. The two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BOBM onset obviously occurs earlier than the SCSM onset in 2010, which is a typical onset process of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BOBM’s onset, northward jump, and eastward expansion,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and southwest winds occurred over the SCS, which resulted in the onset of the SCSM. (2)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trong convection, heavy rainfall, and vertical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is obtained during the monsoon onsets over the BOB and SCS, an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uth Asian Hig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4.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总被引:72,自引:5,他引:67  
利用中国194站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NCEP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梁建茵  吴尚森 《大气科学》2002,26(6):829-844
利用1950~1999年NCEP全球格点日平均资料,在总结南海西南季风爆发前后850 hPa大气环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确定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日期的大气环流方法.在与1980~1991年其他多种指标确定的爆发日期比较后,作者认为该大气环流方法所确定的爆发日期基本合理,并给出了1950~1999年各年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日期.通过合成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前期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分布是影响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晚的重要因素.菲律宾以东洋面海温偏高,赤道太平洋中部偏东地区海温偏低,可以使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减弱、高层中东太平洋洋中槽加深,印度洋热带地区偏西风偏强,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地区Walker环流偏强,为热带对流在孟加拉湾-南海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孟加拉湾南部偏西气流的作用下,南海地区对流活动较为容易发展起来,低层较弱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容易较早地撤出南海上空,使得南海西南季风较早爆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一个能反映梅雨现象的东亚夏季风指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分析了东亚中纬度地区气候特点的特殊性,并针对此特性定义了一个衡量夏季风强度的指数.对其他东亚季风指数也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针对1998年梅雨个例进行了讨论.这个新的东亚季风指数基本上满足了由Lau等提出的最佳季风指数的原则.该指数的特点为:(1)可以反映逐年季风活动的南北分布;(2)可以较好地描述梅雨现象,尤其对中国江淮梅雨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季风指数偏强时,梅雨量大,反之亦然;(3)它与东亚地区大范围的环流变化密切相关,当副高西伸,高纬度地区有阻高(或强脊)活动时属高季风指数,反之为低指数;(4)它也与前期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根据1800-1989年(110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新加坡地区月平均和年平均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存在准2-6年和18年的周期振荡;亚洲季风以及ENSO对新加坡降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新加坡年雨量的谷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而峰值在东北季风期。在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负距平;而在反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18.
2003年秋季华北地区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对2003年10月10~12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场罕见大范围暴雨、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分析发现,生成于孟加拉湾的季风云团及其向东北方向扩展的西南季风云系与高空急流云系的结合为区域性大暴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及中、低空系统的上下叠加为大暴雨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动力场;多支低空急流的形成为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9.
l.Intr0ductionTheonset0ftheSouthChinaSea(SCS)monsoonisasignofthecomingoftheAsianmonsoon.Inaverage,theonsetoftheSCSmonsoonisinthemiddleofMay,butitsstrengthandtheonsetdatediffergreatlyfromoneyeartoanother.TheanomaliesoftheSCSmon-soonhighlydePendonnotonIytheprecipitationinSCS,butalsotheanomaliesofthecircu-lationintheworld.WhyisthemonsoononsetearliestinSCS?Whatisthemechanismoftheonsetanditsvariation?Thisisascientificproblemthatisinterestedinbymeteorologistsbothathomeandabroad.TaoandChen…  相似文献   

20.
利用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对南海强夏季风年和弱夏季风年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夏季风爆发前的1月份或是夏季风盛行的7月份,强弱夏季风年的平均经圈环流和平均纬圈环流都有明显差异。在强夏季风年,1月份的哈特莱环流、7月份的瓦克环流和季风经圈环流都比弱夏季风年同期的明显。强夏季风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弱夏季风年明显偏弱。利用OLR资料分析强夏季风年(1981年)和弱夏季风年(1983)4~9月份赤道东印度洋和南海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发现在南海强夏季风年,季节内振荡的次数偏少而强度偏强,在弱夏季风年,季节内振荡的次数偏多而强度偏弱。相比之下,在南海强夏季风年,赤道东印度洋的季节内振荡比南海的更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