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储层建模是油藏表征的有力工具,在油气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储层建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井间储层预测,露头类比技术能够很好地弥补地球物理及地质统计方法在建模中的空白。从露头类比的起源开始,总结露头探测技术的进展,详细归纳了露头类比方法在地质建模过程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种类露头数据的提取以及露头数据在网格设计、沉积相模型、属性模型以及裂缝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认为,露头类比已成为提高地质建模精细度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由于地质情况复杂、露头数据有限,露头类比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如露头数据的不确定性、露头的代表性、露头资料的整合与存储以及露头定量模式的缺乏。针对我国的研究现状,指出了露头类比方法在地质建模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油气田开发井间预测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对于开发地质学科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杂岩性油藏作为目前油田开发中十分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其精细描述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为了给有效开发和调整部署提供依据,系统梳理了目前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发展方向,并总结复杂岩性油藏研究进展。从国内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研究现状入手,总结了该项研究存在的6项主要问题,主要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分析难度大、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具有特殊性、裂缝表征难度很大、测井精细二次解释精度低、地质建模井间储层预测准确率低等。基于文献调研和综述,结合科研实践,认为复杂岩性油藏精细描述核心内容包括岩性岩相识别与分类、储层地质成因机制分析、储集空间识别和描述、储层物性精细测井解释和储层地质建模等5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该项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储层裂缝表征、储层综合定量评价和流体识别等。  相似文献   

3.
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质建模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反映地质认识的地质模型,并对储层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储量不确定性进行定量表征。南海P气田正处于开发的前期研究阶段,井点资料少,储层的纵横向变化快,储量不确定性强。该文以地质模型为载体,探讨了该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总结了相似气田地质储量不确定性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影响该气田地质储量的主要变量,以此为基础通过拉丁超立方概率分析法进行储量评价及地质模型的优选,最终确定构造和气水界面的变化是影响该气田储量的主要因素,P50是该气田可动用储量。该方法为前期研究阶段的储量动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识别标志及储层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蜀南地区茅口组储层,通过地质、钻井与岩心观察,地震及测井、地化指标分析等方法确定古岩溶发育状况,结合生产测试资料分析古岩溶储层在地震和测井上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溶洞型;储层地震响应总体表现为地震波的异常反射、相干剖面的不连续性及速度反演出现低速区;测井响应表现为深、浅侧向电阻率降低且出现正差异,密度减小,中子孔隙度和声波时差增大,而井径和自然伽马曲线的变化受空隙充填控制.该结果对该区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火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横向变化大、有效预测和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以松辽盆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为例,综合岩芯、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等多种资料,在火山岩体发育基本特征表征基础上,从储层精细划分、岩相分类与储层物性分析、有利开发区带预测等方面,阐述了火山岩体追踪识别在气藏有效开发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徐东地区单个火山岩体平面上面积多在20km2,平均厚度多在300m;在火山岩储层精细对比中,加入火山岩体的追踪识别可以解决精细分层界限穿越火山岩体的"穿时"矛盾;火山岩体与火山岩相关系密切;靠近火山口的构造高部位多为好储层发育和有利的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随机函数理论为基础,采用相控-多参数协同的随机建模方法,建立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三维地质模型,实现气藏精细三维表征。首先,以钻井和岩芯资料为基础构建储层构造模型;然后,以小层界面为控制条件建立储层结构模型;接着,在沉积相、地质条件的约束下,采用序贯指示模拟法来建立砂体骨架模型;随后,在砂体骨架模型内进行优势相计算,形成最终有效砂体骨架模型;最后,以有效砂体骨架模型为约束,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结果表明:将物性参数变量与微相分布结合的序贯高斯模拟法建立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分布模型,以及采用地质分析类比、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优选最佳模型是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所建地质模型精确细致地表征了塔河油气田AT1区块凝析气藏构造格架及储层、流体三维分布,反映了辫状水道复合连片,东北向展布,储层物性受相控较明显,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与常规碎屑岩储层相比,裂缝性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表征单元体尺度大,难以用等效连续模型表征,而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可以描述储层任意尺度上的非均质性.从裂缝性储层识别预测技术、建模方法、模型应用等方面对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进行分析,指出其发展趋势依赖3方面技术:(1)在储层识别和预测技术方面,需建立裂缝产状、长度、开度等属性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在明确泥质体积分数、粒度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质量主控因素基础上,结合储层—测井资料,构建储层评价因子CZ,利用常规测井曲线判别砂砾岩储层质量(储集空间、渗流能力);根据储层—测井—地震资料,在波阻抗反演基础上,利用储层评价因子CZ进行地质统计学模拟储层反演,预测百口泉组优质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结果表明,Ⅰ类储层CZ8,储层质量最优,主要分布于玛132-玛13井一线,平面上叠置连片;Ⅱ类储层8CZ5,储层质量较优,多围绕I类储层边缘展布,主要分布于玛15、玛16、玛133井一带;Ⅲ类储层5CZ2,储层质量较差,主要分布于玛154、玛17井一带.该预测结果在油田现场井位部署中应用效果良好,部署8口井,Ⅰ类、Ⅱ类储层符合率分别为82%、85%.该方法为无核磁共振等特殊测井地区的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分类评价及预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带流三段储层特征与有利储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岩(壁)心、测井解释、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资料,研究涠西南凹陷斜阳斜坡带流三段储层特征、物性影响因素及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流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次为铸模孔,物性为特低孔低渗、低孔低渗及低孔中渗特征,非均质性强。强压实作用、局部强钙质胶结作用和高泥质杂基体积分数是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粗粒级、强溶蚀作用及早期烃类充注是深层"甜点"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储层粒度粗、厚度大且处于弱压实区的B-X1、B-X2、B-X3、B-X4和A区,以及周缘早期烃类充注区发育有利储层。该结果为斜阳斜坡带流三段整体评价与目标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储层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储层作出符合地质实际的分类与评价。储层分类评价的结果可以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因此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入手,结合自身的科研实践,介绍了地质经验法、权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分形几何法、变差函数法、聚类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各种测井方法和地震方法等11种储层评价研究的方法及其优缺点。研究认为资料的选择、评价参数的选择和评价结果的合理性验证是储层评价研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储层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滑坡是水库库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开展水库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利用WebofScience(WoS)数据库和VOSviewer文献计量工具对1999-2018年已发表的969篇以水库滑坡为主题的相关论文进行研究趋势分析.文献计量分析表明三峡库区滑坡稳定性和变形研究是未来水库滑坡成因机制研究主要趋势.从库水对滑坡的宏观力学作用方式、库水作用下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机理和库水对岩土体劣化作用过程等方面,对国内外水库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进展进行了综述.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出水库滑坡在精细化地质建模、岩土体多场耦合特征参数获取和岸坡长期演化评价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基于上述问题,提出水库滑坡成因机制研究应以多场信息监测为重要手段,立足多学科交叉,采用大数据融合与挖掘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解决水库滑坡长期演化趋势难题.考虑水库滑坡所处地质环境的复杂性,建议未来应在水库滑坡立体精细地质建模、多场关联监测、地质结构多场多尺度演变过程、基于监测数据大数据分析的滑坡预警阈值确定和原位试验综合平台构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处理中,对地形图及地质图中各个要素的编绘,往往要根据表达主体,合理地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避让、突出主体、协调表达地质成果的效果。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工作体会,简要地介绍地形各要素、地质各要素,地形与地质要素之间关系处理及图形编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处理中,对地形图及地质图中各个要素的编绘,往往要根据表达主体,合理地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达到合理避让、突出主体、协调表达地质成果的效果。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工作体会,简要地介绍地形各要素、地质各要素,地形与地质要素之间关系处理及图形编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国内外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对近十年来国外相关方向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机器学习方法已经成为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并主要在如下3个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①提取和挖掘复杂数据中隐藏的难以识别的矿化信息;②致矿异常信息关联与转换;③多源地学数据的致矿异常信息融合、预测和发现矿床。对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与支持向量机等主要机器学习算法与模型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述,并探讨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样本选择、错分代价、不确定性评价以及模型性能评价等主要问题及目前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出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界面是地层中两种或多种介质间的接触面, 以及对三相介质迁移、物态变化和岩土体稳定性起控制作用的转换面, 它们受自然营力和工程活动的共同作用, 在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中具有控制性作用。如何准确获取界面的多场演化信息, 厘清界面的灾变动力学机制和相互作用, 是工程地质防灾减灾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在回顾工程地质界面研究领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梳理和归纳了工程地质界面的基本概念、分类体系和主要特征, 并以长江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为例, 结合本团队的研究工作对界面多元表征与演化机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上述综述表明, 工程地质界面是诱发地质灾害的关键带, 可分为物质界面、状态界面和运动界面3类。通过引入光纤传感等尖端感测技术, 初步实现了工程地质界面多元信息的智能表征。在对库岸滑坡长期原位监测的基础上, 系统总结了滑坡灾变的演化机理和界面控制模式。根据新时代学科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 今后应进一步关注如何结合工程地质界面的特征, 研发并构建空-天-地-内立体化监测网络, 实现关键界面热-水-力多场耦合信息的实时获取和表征, 并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相应的预警预报系统, 以提升对各类重大地质灾害的防范水平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地下古溶洞及其内部充填结构一直以来是地质建模的难点。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提出了溶洞复合体、单一溶洞及溶洞内部充填结构3个层次逐级约束建模的思路,探索了基于多点地质统计学的溶洞内部充填结构建模方法。其中溶洞复合体属于较大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基本可识别,井震联合反演约束下采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溶洞复合体模型;单一溶洞是溶洞复合体的重要组成单元,属于中等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难以直接识别,基于大量露头实测数据,在溶洞复合体约束下采用基于目标的方法建立单一溶洞分布模型;溶洞内部充填结构属于小尺度地质体单元,地震分辨率很难识别,在单一溶洞约束下,尝试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溶洞内部充填结构模型。以上层级约束建模思路有助于提升地下古溶洞及其内部储集体地质建模的准确度,在塔河油田某缝洞单元测试中取得了初步效果,同时讨论了存在问题及攻关方向。该研究对于精细表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