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川紫色土耕地面积406.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5%,属全省农业生产的主体区域。四川紫色土普遍退化。退化分为物理性(含构造性)、化学性、营养性三类。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四川(主要为盆地丘陵区)紫色土退化的程度和状况。同时又建立了退化紫色土的分区原则,将四川紫色土退化分布区域划分为6个退化亚区,10个退化小区。  相似文献   

2.
四川紫色土旱地面积406.1万公顷,其中37%是紫色土退化严重的低产地,40%是紫色土退化较轻至中等的中产地,23%才是紫色土未退化的高产地。紫色土退化主要由于利用不当,缺乏应有的保护所造成。退化的防治措施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投入,增施有机肥,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法等。  相似文献   

3.
编后语     
本期主要刊登了山地土壤方面的研究论文,并侧重选编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以下简称山地所土壤室),近年在紫色土退化、紫色土分类研究,以及山地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文章。 四川紫色土面积911.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8.4%,不含紫色水稻土,下同)。紫色土耕地面积406.1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6.5%),其中严重退化的占37.1%,轻至  相似文献   

4.
对分布在湘浙赣滇川诸省的紫色土进行了微形态比较研究.紫色土共同的微形态特征主要是粗骨化微形态、以碎屑聚积状垒结和沙粒聚积状垒结为主体的微垒结类型等.就紫色土的系统分类的诊断特征中增加上述微形态特征和指标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判断紫色土肥力状况及其退化现象的微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紫色土的分布决定于其母质--紫色岩石的分布.紫色岩石是红层的主要部分.红层的形成有一定的水热条件限制,当今地表红层的分布状况却与当地的现实水热条件不完全相符.因此,只有从地质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待今日红层岩石的分布规律.通过讨论红层分布的历史原因,认为紫色岩石的分布是全球性的,紫色土亦然.  相似文献   

6.
紫色土以其形态上特有的紫色而区别于其他任何土壤,以2000多万公顷的面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15个省(区),以其丰富的矿质营养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紫色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这类土壤在国外任何土壤分类中都没有。 在著名土壤学家候光炯院士、张先婉和李仲明教授等老一辈土壤学家的指导下,在原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土壤研究室的组织下,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于1991年出版了第一部论述紫色土的专著——《中国紫色土(上篇)》,开始了紫色土研究的新阶段。在此基础上,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何毓蓉研究员的领导下,与有关单位团结协作,经过10年努力,出版了《中国紫色土(下篇)》,这是上篇的继续,也是上篇的发展。该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普遍出露白垩纪(K)和侏罗纪(J)的紫红色岩层,岩性以泥岩、页岩、粉砂岩、砂岩为主,有“红色盆地”之称。盆地内地貌以丘陵为主,广泛分布着由紫红色岩层风化形成的紫色土。紫色土土壤矿物质肥力较高,盆地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与非地带性紫色土的组合,使四川盆地成为我国最佳的农业组合区之一;因此,该区人口密集,农耕活跃,是全国六大商品粮基地之一。由于红色岩层岩性松软,抗风化能力弱,土壤抗蚀性差,加之人为活动强烈,以及不合理的荒地开垦,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相似文献   

8.
四川紫色土退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四川紫色土的物理性退化、构造性退化,以及营养性退化中的氮素贫化、有效磷缺乏和有机质贫化等都比较严重。这主要受母质、生态和侵蚀等因素的影响。防治紫色土退化的措施有:重建紫色土生态保护系统,改土培肥以增强土壤“体质”和实施保护性耕作等。划分出四川紫色土退化防治区,并分区提出了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省的元谋地区和四川省的内江、仁寿两种气候条件下紫色土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的分析 ,探讨热带干热河谷和亚热带润湿气候区不同气候条件对紫色土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分析试验说明 ,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紫色土微生物的数量不同 ,活性不同 ,使紫色土的生物和化学风化过程有异 ,导致不同地区紫色土的理化特性不同。润湿气候地区由于适宜的水热状况 ,紫色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多高于干热气候地区 ,而放线菌的数量则是干热气候地区高于润湿气候地区。  相似文献   

10.
以2004~2006年间野外采样数据,采用土壤类型法对川中丘陵区(内江、资阳和遂宁三市)紫色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估算,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差异。据统计研究区紫色土面积为9070.19km^2,研究结果: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3.32kgC/m^2~1.71kgC/m^2间,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84Tg。并对影响紫色土有机碳分布的母质、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不同成土母质上发育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有差异,但均与母岩及其风化物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土属从丘顶到丘脚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逐渐增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不同,但基本遵循疏林地〉荒草地〉坡耕地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地理研究》1984,3(4):39-47
本文根据采自全国各地的236个土壤剖面表层样品的硒测定数据,讨论了我国土壤表层总硒的统计分布和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畜硒反应病的关系。从土壤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以棕褐土系列为中轴的低硒生态地理环境是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动物白肌病的共同致病环境,而低硒土壤则是这一生态地理环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华南与中南半岛三角洲发育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江、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三角洲同处东亚季风热带。河流丰水少沙,径流强劲, 洪枯流量比值大,洪泛平原和湿地发育,有珊瑚礁和红树林堆积,平原推进速率较大,出海口门多,这些都是热带三角洲的特色。各三角洲的构造基础都是断陷盆地,由于断陷的幅度和时代不相同,故而第四系的厚度和年龄差异很大。受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末次冰期以来,各三角洲经历了相似的沉积过程,发育3期三角洲。所处位置(湾内或湾外)、滨外陆架坡度、海洋动力等条件,使各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地面高程、平原推进速率、水下三角洲、水动力类型等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灰岩出露面积不广,但具多种成因的喀斯特形态。现代山区的石峰等是由寒冻风化和冰川作用所形成,属冰缘冰川喀斯特;高原内部的许多洞穴及其堆积物,以及东南部的丘陵洼地等由溶蚀侵蚀作用所形成,属古喀斯特;高原内部和边缘地区,在钙华或河成钙华形成中,生物残体仅起凝结核作用,喀斯特泉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起决定作用。因此青藏高原兼有在现代气候条件下和古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喀斯特。  相似文献   

14.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根据岩溶风化壳的发育条件及研究覆盖型岩溶特征,提出岩溶(双层)夷平面概念,认为研究区覆盖型岩溶是一个统一的岩溶(双层)夷平面的组成部分。其现阶段的存在形式如石林、岩墙等为后期不同程序风化-刻蚀作用的结果;其地貌形态多为土下成因,并随剥蚀程度、裸露时间环境的差异而叠加各种后期气下改造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极地研究》1992,3(2):8-27
The chief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of the weathering crust in Great Wall Station region of China (in Fildes Peninsula), Antarctica by the method of sedimentology. CW,SW,GW,TW,WE weathering crusts developed on volcanic clastic rock, gray aptitic basalt with tuff or basaltic bedrock. On change of minerals, geochemical behaviors of elements,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regularities of elements, Correlation between element geochemical behaviors, change of weathering potential of rock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process are studied by us. We can see that the sequence fo weathering strengths of the abovementioned sections, from high to low, should reflected in TW, GW, CWand SWF and basical correspond with that calculated from the enrich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indexes.  相似文献   

16.
雅鲁藏布江河谷黄土的沉积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在野外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河谷地区黄土的形成时代、物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该黄土是近源黄土,形成时代与青藏高原东缘武都黄土相近。黄土的重矿物组成明显受到雅鲁藏布江河谷第四纪碎屑物质的影响,其地球化学元素构成与黄土高原北部榆林剖面相近,粒度组成以100~50μm和50~10μm的颗粒为主,为沙黄土。该黄土是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丰富碎屑物质、宽谷与峡谷相间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受冬季或寒冷时期西风急流和河谷与山地间热力差异产生的谷风搬运堆积,并在温暖时期经历生物、化学、粘化作用等过程共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亚热带峨眉山、天目山和凤阳山的列样品研究表明,高、低海拔土壤在矿质风化与淋溶、氧化铁富集与转化、粘粒矿物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均酷为相似,而这些地球化学特性在相同温差水平带的土壤上却有明显区别,由此推算的新构造运动强度与前人研究结构基本一致。这对阐明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及拓宽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等有一定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天山南麓台兰河口丘状堆积物成因及时代的新见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台兰河口的丘状堆积体属古泥石流成因,物质组成显示泥石流形成于中低山带的峡谷段,泥石流可能由谷坡堆积物(主要为钙质胶结的冰碛)滑塌阻塞河床发展而成。其形成时代晚于末次冰期,应在全新世中期或更晚一些。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第四纪风成红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黄土同为反映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基于洞庭湖周边地区10 处剖面122 个红土样品的粒度分析,对该区红土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①样品均以粉砂(4~63 μm)为优势粒级,其次为粘粒(<4 μm),砂含量很少,并富集“风尘基本粒级”(10~50 μm),含量达33.23%~42.23%,粒度特征与典型的黄土、下蜀黄土、加积型红土样品相似,显著不同于湘潭洪冲积红土,也区别于本区砂岩风化壳红土,表明洞庭湖西、南、东缘丘陵岗地存在风成堆积成因的中亚热带风成加积型红土。② 黄棕色土、网纹黄棕色土、均质红土、网纹红土等4 类样品的粘粒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是网纹红土 >均质红土 >网纹黄棕色土>黄棕色土;粉砂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正好相反。结合粒度参数推测,黄棕色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增强,粒度变粗,分选性较好;网纹红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细颗粒含量增多,分选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反映了洞庭湖地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冬季风加强,风化减弱的气候变化过程。③ 沿冬季风主导风向(偏北风),洞庭湖周边地区红土的MφMd值(φ值)自北向南增大(变细),风成组分(10~63 μm)百分含量随之减少,<2 μm组分百分含量自北向南略有增加。这种趋势提供了组成该地区加积型红土的粉尘由偏北向南传输的风成证据和母质风化程度向南增强的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太行山南段沟谷杂木林的群落学特征及起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雁 《地理科学》1995,15(2):188-1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