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分析1984年11月 ̄1994年12月期间松代地区地震台阵记录到的震群,观察了地震发生与地球潮汐之间的相互关系。震群活动显示出多次地震簇发明象。我们摒弃了这些簇发地震,因为其妨碍研究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潮汐之间有无关系。我们利用了日本气象厅(后面简称“气象厅)松代地震观测台设置的伸缩仪记录的东西,南北两个分向潮汐应变资料。我们将舒斯物检验用于松代震群,对震群中的地震是随机发生的假说进行了检验,证明  相似文献   

2.
引言2006年夏天,因出席纪念松代震群40周年研讨会而来到松代。这时的松代已经不是那时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松代了,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城镇也发生了变化,此后还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在旁边通了高速公路,会场和旅馆等高大建筑物并排耸立着。当时(1975年)是发生震群10年之后,正是我们地球化学研究人员进入地震预报领域的时候。那时我们正热衷于连续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研究,同时也开始了震源活断层活动性的预测研究。在对国内各地的断层进行调查时,发现从松代地震断层释放出大量的地幔氦气,并且发现从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普通田地里喷出的气体与火山喷发时喷出的气体相同。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为松代震群发生的关键,对含有异常化学成分的地下水大量涌出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综合各种观测数据,最终解释为:震群发生的原因是由从地下深部的溶融层上升的少量岩浆引发的。当时向美国Science杂志投交了研究论文稿件。直到被采纳前还和审稿人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执,并多次给主编写信进行说明。应国外同行的要求,这篇论文还印刷了大量单行本,回想起来至今难以忘怀。在松代地震40周年研讨会上,聚集了众多的来自全国的研究人员,关于震群的原因和地下水涌出的根...  相似文献   

3.
中国注水诱发地震的又一个实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式  刘文泰 《地震》1992,(1):63-66
前言 1962—1969年美国丹佛附近军工厂深井注水、1970年日本松代的注水实验和1972年美国兰吉利油田油井注水诱发地震是广为人知的。1976年任丘油田、1985年胜利油田油井注水也诱发了地震。人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注水与地震有着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据调查,荣昌县安富镇华江机械厂周围发生的一系列小地震也与附近油井注水密切相关。现将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美《地质时代》杂志1977年12月第22卷12期登载题为《地震光》的报道,译载如下: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区域中心的德尔(John 5.Derr)认为,地震光-在某些地震时刻所观测到的发光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这些光的大部份报告来自非专业观察者,有少数科学家已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经过数年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据合众国际社华盛顿1977年7月2日电报道,多年来,人们一直报道在地震前、地震时和地震后均看见远处天空中出现地光。一位加利福尼亚家禽饲养场的农民说,在1961年发生的一次地震时他曾看到一串地光。在1977年7月2日出版的一份报告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球物理学家克尔(John S.Kerr)说,一些科学家已在调查这些现象,因为以往的一些有关地光的报告都是未经训练的观测者在地震时所看到的。  相似文献   

6.
前言应该说 ,松代震群是在“上天”的关照下发生的。当年 ,即 1 965年的 8月 ,长野县松代町气象厅地震观测所 (现在的精密地震观测室 )开始采用世界标准地震计进行观测。 3天 ,仅仅观测了 3天就开始发生地震。你说巧不巧 ,把整个震群活动自始至终逮了个正着。不过 ,这也只能说是偶然 ,太走运了。不仅如此 ,1 965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 ,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开始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另外 ,原尊礼先生荣任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也正是这一年的 4月。在这万事具备的当儿 ,松代地震“亮相”了。这些偶然并未以单纯的巧合而告终 ,对后…  相似文献   

7.
岩石摩擦可以发光。许多强烈地震都伴有发光现象。这两种光有无内在联系,近百年来已引人关注。1898年米尔尼[J.Milne]提出地震发光是岩石摩擦生热所致。1941年日本川濑次郎认为“尘土摩擦放电”造成了地震滑波时的发光现象。1985年前后,我国郑联达提出闪电式的地光,既非由于岩石摩擦生热所致,也非某种放电,而是晶体破裂  相似文献   

8.
虽然自古以来就知道地震光,但直到60年代,才拍摄下第一张地震光照片。在2007年在秘鲁发生地震期间,录下了第一部地震光录像。同样,在2016年瓜多尔地震和2017年墨西哥地震期间,记录了两部地震光电影。这些电影记录,无论是客观还是信息内容,都有助于研究地震光。已经提出了几种解释地震光的因果机制:压电性、氡放射、流体扩散、摩擦汽化、正极洞穴和偶极电流等等。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地震光和地震地面加速度之间的时间差相关性,并使用地震数据和地震光的胶片记录来解释其起源。在讨论部分,建议岩石破裂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通过感应产生静电的地震光。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感应模型,可以用于解释EQL的形成,即使地壳具有大电阻率层。该模型还解释了地震光的形成,而不需要地球表面或大气中的特殊条件。更好地理解地震光的生成过程可以提高我们对地震活动的理解,并有助于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9.
张北6.2级地震前怀来地震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前,怀来地震台SQ-70光记录倾斜仪出现了错位掉格现象,震后恢复。在分析倾斜资料信度的基础上对异常特征进一步探讨,倾斜异常特征主要是光记录曲线错位,错位频次与方向和孕震断层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对张北地震前怀来地震台倾斜异常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地震台站利用异常资料预报地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以固体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之间,实现地震预报实用化这一问题,至今都是困难的,这已逐渐成为共识。但其中唯独“电磁现象”的研究者们却豪情满怀。本书作者早川正已先生是科学技术厅地震前沿研究的学者之一,主要指导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的“地球遥感技术项目”的研究。也许有人不可思议,地震电磁现象怎么和遥感扯到一块儿了?答案很简单,最近有报告说,从人造卫星观测到被认为是与地震有关的电磁现象。1997年3月早川先生主持召开了“地震电磁现象国际研讨会”,本书就是从那次会议上发表的文章中汇编了与地面观测、大气以及电离层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地震也不例外.如果说地震的发生是它灭亡的标志,那么搞清它产生的时机及其特征,将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根据震源物理的研究,一个大地震要经历很长的应变积累过程.倘若追寻历史,在地震方面运用最早的近代测量技术,恐伯数水准测量了.如海域的水准测量成果是1937年得到的,邢台是1920年,河间1919年、日本新潟1898年就有水准测量了.这些成果表明,到当地发震为止,震中附近存在一长趋势垂直地壳形变.但最初测量成果并不处于拐点,即形成时期可能还要早,可惜再早没有资料,而只有历史地震了.我国地震记载已有四千五百年的历史.分析历史地震无非是运用地震能量(烈度、应变大同小异)和频度,但测定历史地震能量精度较差,提取地区信息量也不如频度.那么,地震频度和地壳应力变化是什么关系呢?美国兰吉利油田、落基山军工厂、日本松代几口油井压力、出油量与小震频度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北京西郊有  相似文献   

12.
正动态触发是一种由远震振动所引起敏感地区区域地震活动性增强的震间相互作用现象。Hill等(1993)在1992年Landers地震的远震波形记录中首次观测到动态触发现象,目前此现象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大量的观测记录所证实。关于动态触发的研究不仅可以增强对地震发生和震间相互作用的内在物理机制的理解,还有助于对断层的危险性进行一定的评估。广泛应用的动  相似文献   

13.
龙陵地震地光的特点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龙陵地震前后出现的地光现象进行了形态分类,指出震前以片状地光为主。并按地光出现的时间,将其分成前兆地光和震时地光。龙陵地震的地光绝大部分属于前兆地光,它们主要出现在震中地区,它可以作为地震临震预报的一种手段。最后讨论了龙陵地震地光的可能成因。一种是地气地光,即地光与地气直接有关;另一种可能是与石英的压电效应引起的大气静电场的强化有关的地光。  相似文献   

14.
于建军  罗兰格 《中国地震》2000,16(3):223-232
在对地震异常光信息量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描述各种地震异常前光信息量的普适性综合数学表达式,从大量震例资料入手,再次研究了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问题,进而建立了地震异常持续有效的有效时间与有延续有效时间的数学关系式。收储整理了1980~1997年华北地区水化、形主为、地磁、应力、水位、地电等371个观测项目、上百万个前兆观测数据,对每一项观测项目逐一计算了它们的地震异常前光信息量,研究了华北地区近20年的地震异常前光信息场的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建立了华北地区Ms≥地震的中短期综合预报指标体系,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该地震综合预报指标体系在中短期地震预测中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白区现象,日益引起国内外地震工作者的重视。1976年唐山7.8级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如何?有没有地震活动空白区?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 魏光兴等同志研究了唐山大震前90年M≥4(3/4)级地震后认为,唐山大震前地震活动没有空白区特征。邱群同志则认为,1973年12月后,唐山东南面有一个以2—4级地震围成的空区,这个空区分布在渤海里,与唐山大震的极震区和余震区并不重合,同时还可以找到若干类似的空区。  相似文献   

16.
1990年是联合国规定的“国际减灾十年”的第一年。在洪水、火山喷发等灾害研究中,地震的观测、预报也是日本的研究课题之一。地震中有一种是因其它板块向某一板块下俯冲而造成的。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正在进行这种板块构造理论和地震预报的研究,这里是地震研究的主战场。茨城县筑波市的该中心第二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冈田义光,从总结地震预报研究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所长高桥博)为推动关东、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研究,于1984年3月建成了关东、东海地区地壳活动观测网,并已开始发挥其威力。由于有了这一观测网,已能立体地掌握地震巢的情况,从而以高的精度确定地震震源,并使人们清楚地了解到触发地震的基础——板块的动态。今后,该中心还将利用这一观测网,建立地震前兆现象的分析系统,并进行试验性的地震预报。关东、东海地区是菲律宾海、太平洋和亚  相似文献   

18.
地震前和地震时的电磁辐射和发光现象,已被多次震例所证实,这些地震资料的分析与岩石样品的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对解释地震发生的过程会有积极意义。本文介绍的岩石破裂过程中的宏观发光现象对研究震前地光和电磁辐射的成因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强烈地震发生之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现象是否与地震相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题目。根据雅安市2008~2013年收集到的宏观现象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雅安市的宏观现象出现后在一定范围发生M≥4级以上地震的对应比率仅占3%,这说明宏观现象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系和收集宏观现象的方式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温观测,特别是80 cm以下浅层和深井地温观测已基本上摆脱了外界等自然因素的干扰,是获取地热信息的一种比较直观、简便的度量.临震前出现的地温突升现象被认为是探测地震活动的有效手段,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中对地震前浅层地温突升变化特征、浅层地温突升一些观测事实研究、深井地温突升的一些观测事实的研究以及地温突升现象的成因,分别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