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南省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方式、类型、机制、分布及危害状况,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为规范人类活动,减少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和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以及人类活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活动的星球。地球孕育了生命,也孕育了人类。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奋斗和发展的历史。然而,人类在开发、利用、建设地球的同时,也无情地破坏、污染和摧残了她。时至今日,地球到处展示着人类伟大辉煌的业迹;同时不少地方也被人类糟踏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甚至是面貌全非,而人类自身也受到无情地惩罚,甚至生存也面临着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化方法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群滔  罗立辉 《冰川冻土》2021,43(5):1582-1593
地球系统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相比于气候变化研究相关的空间数据在数据采集、制备方法、制备速度、时空分辨率和数据质量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和范围,对于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各圈层及其变化的影响,以及促进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通过对人类活动强度空间数据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提出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化的概念,然后归纳总结六类主要的空间化方法,并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重点展示和分析四类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包括净初级生产力人类占用法、土地类型变化法、全球干扰指数法和人类足迹指数法等。最后讨论目前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3倍,60~70年代的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云  王昭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13):386-390
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是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基础,也是寻找流域生态环境退化原因的依据。针对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演化影响的特点,选择人口、耕地面积、水库总数、引水渠总长度和开采井总数等因子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人类活动强度,据此计算的上、中、下游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 1%、87%和12%,说明中游人类活动强度最大,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很弱,可以认为上游水循环的演化只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下游人类活动强度较上游大得多,说明影响下游水循环演化的因素中当地人类活动的作用不可忽视。计算的中游平原张掖地区近50年来 3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和80~90年代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别为18%、28%和54%,80~90年代人类活动强度是50年代的 3倍,60~70年代的 2倍。人类活动强度经过50年代和60~70年代 2个时段的发展和积累,到 80~90年代达到最大,因此,这时段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最大。研究方法对类似地区或相似问题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西平 《地质学报》2022,96(9):3261-3282
石头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智慧的启蒙,彩石和矿物颜料开启了人类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人类在使用矿物岩石中相继出现的武器、农耕时代、陶器、金属冶炼、人类聚落和城邦,标志着人类智慧的爆发和文明根基的建立。遍布全球的规模性采掘和矿业活动为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和经济基础,给人类认识矿物岩石和探索地球的奥秘打开了大门。东西方先哲们最早观察和思索天地万物、物质组成和变化、探索石头和金属的形成,炼丹术和炼金术、早期博物学、早期医学对金属、矿物和岩石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孕育了现代矿物学和地质学。中世纪矿业的繁荣带动了地质科学研究的复兴,矿床学和矿物学的确立、化石研究与地层层序的确立、岩石成因的水火之争、山脉成因的垂向升降和水平挤压之争导致了地质学的诞生和确立。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进化与环境演变几乎同步发生,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大体经历了萌发、原始、冲击和协调四个时期。人类起源和生存与全球环境演变密切相关,他在环境剧变中产生,在适应环境变化中成长。当他向自然环境过分索取时,就要造成环境恶化;而恶化的环境又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灾难,促使人类迁移,引起民族战争和社会动荡,摧毁人类文明。人类只有协调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无危机的时期。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新特点-多重性和全球性、相关性和渗透性、严峻性和紧迫性;指出当代人类正面临着三大危机: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类自身的危机;并认为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产生具有一定必然性,其主要根源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9.
红土地质考古带和早期人类进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慰文 《第四纪研究》2000,20(5):481-487
分布在旧大陆热带、亚热带的红土是一条巨型纬向地质体、它汇集了迄今已知年代 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人类最初扩散以及同时期全球环境变迁的信息载体。近年亚洲红土地质考古带的重大发现表明,亚洲、非洲最早出现的人类在年代上、体质特征上和文化面貌上都十分接近。这个事实将对人类演化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估计和区分二者的影响是水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两个驱动因素,分别综述了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两者综合对水文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未来的气候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阐述了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要素过去和未来影响的研究方法,并总结了方法中常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提出当前研究中存在气候和人类活动情景重复交叉、缺乏两者对水文极值事件的影响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森水 《第四纪研究》1994,14(4):330-338
今年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第四纪哺乳动物学家裴文中教授诞辰90周年。裴文中教授的研究兴趣甚广,本文仅从周口店早期工作这一侧面来探讨先生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乃至对世界史前学的贡献,以志纪念。由于先生刻苦学习,认真工作,潜心研究。求知创新,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法论上和研究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意见,为周口店地点群在史前学中的科学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成为埋藏学研究的先驱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2.
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四纪科学与旧石器考古学关系非常密切。在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的很多遗迹都出现在黄土分布区。中国旧石器考古的开始阶段,黄土研究与旧石器考古研究联系紧密,共同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黄土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怎样将已有的黄土研究成果为旧石器考古所用?文章通过对河南织机洞和内蒙古大窑两个旧石器考古地点的案例分析,讨论怎样利用黄土研究的最新成果确定旧石器考古遗址地层层位及年代问题;建议旧石器考古学家应该密切关注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并提倡旧石器考古与地学学科更高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高星 《第四纪研究》2003,23(4):379-384
德日进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与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水洞沟和萨拉乌苏遗址,参与了关于中国史前考古的第一本专著<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写作.他作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顾问参与和指导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对确认北京猿人石器的人工属性和用火遗迹起过重要的作用,与裴文中一道对周口店的石器工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基础,并与杨钟健等一起建立了周口店遗址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框架.他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第一代学人裴文中和贾兰坡有过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进而对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质与考古     
秦颍  冯敏 《安徽地质》2001,11(1):74-77
考古学的发展与地学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作用,交叉渗透即产生了新的边缘学科—一地质考古学或考古地质学。我国现代考古学是由一代地质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奠基的。本文探讨了地质考古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考古工作各阶段中地学工作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遥感考古在安徽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希成 《安徽地质》2001,11(4):292-296
为了查清寿春古城以及皖南土墩墓和台形遗址的范围和分布规律,1987年和1996年分另4对这两个地区进行了遥感考古,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并发现了皖南西周时期古城址,获得多项重要成果,展示出遥感考古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实践,无论是对局部小区域还是对大范围的遥感考古,都取得一定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合安徽特点的遥感考古工作方法,为在安徽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系统地开展遥感考古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安志敏 《第四纪研究》1994,14(4):323-329
裴文中教授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发现了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确认石器及用火遗迹在这个遗址的存在;他还对非人工的“假石器”和“假骨器”,对中国旧石器文北的分期、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考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古人类学的发源地 ,在很长的时期内一直是我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科研基地。该遗址丰富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都是宝贵的科学资源 ,而过去对这些材料整理与研究的局限性为未来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和产生新的成果预留了空间。遗址区仍然埋藏着丰厚的科学资源 ,新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势必在探索东亚地区古人类体质与行为特点、演化过程以及生存环境背景的重建诸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of natural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Palaeolithic sites, in a ferricrete landscape, in the Kortallayar basin, Tamil Nadu, South India. The principal points discussed here include the Quaternary geomorphology and Palaeolithic archaeology of the region and the methodology used for the study of site taphonomy. As a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Palaeolithic sites wer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types based on their sedimentary context, artefac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and degree of integrity. This work is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establishing a methodology for the study of Palaeolithic sites in ferricrete landscapes in India.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may be relevant to understanding the study of formation processes at sites in similar contexts elsewhere in the Subcontinen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9.
欧亚大陆的黄土带与旧石器早期人类活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欧洲和亚洲黄土分布资料进行了整理,结合欧亚的旧石器考古资料,发现在旧石器早期,欧亚大陆的考古遗址主要分布在黄土带上,这反映了在旧石器早期,东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能存在着一条"黄土之路"。这条"黄土之路"东至中国华北,在天山、阿尔泰山地区分为两条线,在高加索地区汇合,通过欧洲,一直向西至法国和不列颠群岛。通过对欧洲、中亚和东亚黄土旧石器遗址剖面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冰期还是间冰期,在黄土分布区,有的地方一直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比如欧洲和东亚,周围的自然环境能使人类生存和生活;而有的地方只有在间冰期才适合人类生活,比如中亚。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证明。在S5(MIS 13~15)阶段,无论在欧洲还是亚洲,考古遗址发现的几率都比较大,这也许说明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更为活跃。而且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古土壤带上,相似的自然环境也许存在着更多的交流。这需要进一步对旧石器文化特征上进行比较方能得出更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环境考古学是一门介于考古学与第四纪环境学(或古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出现于20世纪之初,经过近1个世纪的摸索和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日趋成熟。中国环境考古学出现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以人类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以聚落和遗址古环境分析为主要手段,以探讨古代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环境背景为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它已经逐渐得到了中国考古学家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人类起源、MIS3阶段旧石器晚期文化革命、旧—新石器文化过渡以及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