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中地区四明山穹窿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中大面积出露的上古生界盖层中,醒目地屹立着一个又一个加里东基底穹窿构造.它们构成湘中地区区域构造特征而与邻区有很大区别,并且在后期的构造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为此,我们选择其中的四明山穹窿进行“解剖”,以了解它们的特征、在盖层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四明山穹窿位于邵阳、零陵、东安、祁东、祁阳五县交界地区,地理坐标北纬26°44’—26°56’,东经111°29’—111°37’.构造部位在祁阳山字型构造弧顶内侧.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利用ERST—1.2,百万分之一的卫星象片资料对松辽平原区域构造进行解释时,发现在北纬43°—47°间,东经118°—127°范围内,有一弧型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影象。这种构造影象特征与已知地面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初步认为它是中生代以来的山字型构造型式,并暂定命为长岭山字型。为了使有关方面人员共同研究,现将初步认识扼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白垩纪—始新世早期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万天丰  朱鸿 《地质学报》1989,63(1):14-25
本文根据369个大中型纵弯褶皱与157个节理观测点的资料,对中国白垩纪—早始新世的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发现中国东部最大主压应力轴的产状为NE32°—SW212°,近于水平;而在西部,则为NE15°—SW195°,也近于水平。另外根据褶皱翼角与古构造应力值的估算表明,该时期的构造作用由中国的西南部向东北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在2—3km深处,其西藏的差应力达183MPa;而在华北、华东为100MPa左右。笔者认为白垩纪—始新世早期的构造应力是与该时期的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朝北北东方向运移和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河北蓟县迁西间山字型构造的商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地理位置本文叙述的构造型式所占据的地位,在河北省东部东至迁西以东,西到蓟县以西,南至玉田县,北达兴隆、遵化两县交界地区三十二盘山一带。其地理位置约居东经117°20′—118°25′,北纬39°50′—40°20′。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噶尔东部地质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这篇报告只限于笔者早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段地质工作,叙述沿奇台县子午线由天山到北塔山的地质与地貌,涉及的范围是东经89°—91°北纬43°21′—45°20′,南北长约为320公里的地带。笔者除了沿着一条路线穿行以外,为了多了解一些地质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地震构造、水系格局以及震源机制、原地应力测量、三角网测量,跨断层位移测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以金沙江—红河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区,新生代始新世晚期—中新世之间,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碰撞后主压应力方向由NE60°转为SE100°,大约向右旋转约40°。上新世—第四纪本区经历了四次重要的地质事件,新构造应力场曾发生几次变化。大理冰后期维西事件使本区新构造应力场发生变化。全新世以来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在东区主压应力方向向右偏转约10°,西区向左旋转约10°。因而,全新世—现代构造应力场在西区显示了反扭的特点,而东区仍继承了新构造应力场总体向右旋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新疆早古生代超基性岩集中分布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东起科克沙依河东岸,西至汤格巴斯道西河岸.东西长65公里,宽8—18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2°45′—83°38′,北纬45°04′—45°19′(图1).从构造方面来看,该时代超基性岩集中分布于达尔布特大断裂(北东向)及布尔克斯台大断裂的南侧.岩体一般受该大断裂的次级构造控制,往往在断裂交会处形成较大的岩体,如唐巴勒超基性岩体.受北西向布尔克斯台大断裂控制的超基性岩体呈北西向分布;受北东向达尔布特大断裂控制的岩体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展布.  相似文献   

8.
新疆北部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玛纳斯—乌鲁木齐地区泥盆纪到白垩纪古地磁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首次建立了准噶尔西北缘及南缘石炭纪—白垩纪古地磁极移曲线,由石炭纪到二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在同一区间,说明该时期这些地区为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而其古地磁极明显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地块存在着差异。(2)该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古地磁结果与塔里木地块结果一致,侏罗纪乌鲁木齐与和布克赛尔磁偏角相差30°左右,说明和布克赛尔地区相对乌鲁木齐地区逆时针旋转了30°左右,晚古生代以后曾发生过南向移动,而侏罗、白垩纪以来均向北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北向运动,并发生了相对旋转,目前东、西准噶尔的构造格局可能就是由于局部相对旋转造成的。(3)中国大陆在早二叠世还不是一个联合的整体,而是以相互分离的独立块体分布于45°N—15°S的古特提斯洋中。(4)该地区二叠纪的磁偏角为165°—168°,而塔里木为218°,哈萨克斯坦为229°,说明存在35°—55°的逆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可能是由于西部推覆构造造成的。如果将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顺时针旋转35°—55°后,东准噶尔超基性岩带、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和斋桑泊—鲁布佐夫斯克超基性岩带应在同一构造带上。(5)该地区晚古生代古纬度变化不明显,位于30°—45  相似文献   

9.
可可乃克地区位于新疆天山山脉的中段、吐鲁番盆地之西南缘,托克逊县之西南约60公里处.地理座标为东经87°55′—88°10′,北纬42°33′—42°40′(图1). 本区属于中天山构造带.沿该构造线走向(近东西向)广泛出露着一套浅变质的火山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碳酸盐岩岩系,厚度近6000米.地层总的为南倾.这套地层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阿哈布拉克群,长期以来一直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甘孜构造带是我国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构造结合带,这里以往地质研究程度较差,有关地质矿产问题急待进一步研究。1965~1970年青海地质局区调队在进行1:100万区调工作过程中曾发现:“三岔河、觉悟寺等地二叠纪地层中有三叠纪化石混生。”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注意,笔者根据近两年在该区从事1:20万区调时,所搜集的部分资料执成此文,不当之处望指正。本文地理界标在东经98°~99°30′,北纬32°~32°40′之间,行政属四川省德格、石渠  相似文献   

11.
推覆构造的研究,目前逐渐为地质工作者所重视.笔者通过一九八七年在北天山西段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确定新疆霍城县境内马依坎巴斯他乌—肯达克波斯一带,在沿290°方向长约20余公里、宽5—8公里范围内,有一系列小规模的推覆构造(图1).推覆构造的发现,在北天山西部地区尚属首次.本文就其特征作一概略介绍.  相似文献   

12.
陡倾斜地层的定向钻孔施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开平鲁各庄煤田,地层构造倾斜陡立,倾角达70°—80°.曾施工过斜孔和直孔,地质成果差,且不能控制煤层的相应空间.后来我队又接受了对该区进行精查勘探的任务.总结以往施工经验,我队研究试验了定向钻孔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迄今为止,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缘,夹持于扬子、华北、塔里木和羌塘—昌都地块之间呈倒三角形构造区块的巴颜喀拉褶皱带尚未有构造古地磁研究成果报导。为配合该区油气勘查与油气资源评价,并对构造区块定位提供定量数据,开展了松潘—阿坝地块的古地磁研究。采样区集中在西秦岭构造区南亚带(摩天岭和若尔盖)、中亚带(洮河)和巴颜喀拉构造区的马尔康复向斜带(巴颜喀拉褶皱区)4个微地块。采样地层单元主要为三叠系。共采集57个采点,376块岩心标本。通过对岩石样品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获得洮河、巴颜喀拉、摩天岭和若尔盖(后两者夹于前两者之间)4个微地块古地磁极极点位置:经度为191.4°E~202.9°E,纬度为49.5°N~58.5°N。洮河和巴颜喀拉两微地块在晚三叠世的古纬度同为26.2°N,表明晚三叠世这4个被断裂相隔的微地块已构成一个统一的较大的地块。洮河和巴颜喀拉地块在三叠纪时的古纬度变化分别从早三叠世的13.4°N和11.3°N向北移动到晚三叠世的26.2°N,同时在北向移动过程中从早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分别发生了约40°和16°的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相似文献   

15.
鄯善油田裂缝特征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节理裂缝的观测,钻井岩心裂缝的古地磁定向与倾角测井裂缝解释,分析了鄯善油田构造应力场,得出鄯善油田储层构造裂缝发育方位主要为N30°-40°E,N30°-50°W,为一对NE、NW向共轭断裂.高角度缝和垂直缝为主.鄯善构造带是近南北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为近SN向的主压应力模式,形成油田内一系列近SN向正断层,以及测量的NE、NW向共轭断裂.鄯善油田储层断裂是侏罗纪末期燕山期构造运动形成的.通过倾角测井椭圆井径曲线分析等方法判别的鄯善油田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约140°.人工压裂的裂缝方位理论上当为140°,它与320°方位的构造缝如果匹配,可能对压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对沁水盆地北端发育的中生代褶皱、断层和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近SN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研究区内的褶皱、断裂、节理以及水系的发育特征均表明:本区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经历过一期近SN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61°~174°,倾角在10°以内,这期挤压作用可能是对印支期构造活动的响应;此外,在距今165±5 Ma至136 Ma期间,本区可能还经历过一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52°,倾角1°。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德勒诺尔铁矿区发育的节理为研究对象,在约20km2的研究区内布置了93个观测点,在野外共观测三百余组节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节理进行分期配套,确定区内主要发育3组高倾角平面X剪节理,通过节理之间相互错断、限制关系对节理期次进行配套分析,并对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共轭剪节理进行了研究,利用吴氏网绘制各观察点的主应力图解,获得各点应力轴(σ123)的产状。研究得出本区第1次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181°∠8°,中间应力轴(σ2)为141°∠81°,最小主应力轴(σ3)为89°∠5°,可能是区内的主体构造格架的动力来源,在区内形成了近EW向的复式背斜及叠瓦状逆冲断裂。第2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E—SW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250°∠12°,中间应力轴(σ2)为56°∠78°,最小主应力轴(σ3)为143°∠11°,为区内形成NW—NW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第3期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W—SSE向,最大主压应力轴(σ1)的优选产状为344°∠3°,中间应力轴(σ2)为79°∠80°,最小主应力轴(σ3)为252°∠13°,可能为区内NW、NE向展布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来源。研究总结了区内不同期次构造应力场的特征,并对动力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冀东太古代条带状铁建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东经117°20'~119°40',北纬39°27'~40°40')近万平方公里内的变质岩系中广泛分布有条带状铁建造(简称BIF),其中多有形成巨大铁矿床者,是我国重要铁矿基地之一。一、地质背景冀东太古代地块由两个具不同演化历史的构造区组成:高级区即迁安—马兰峪隆起(I区)和低级区,青龙—滦县坳陷(Ⅱ区),两区之间以断裂为界。两个构造区内又分为若干亚区(图1)。  相似文献   

19.
西起内蒙古百灵庙,东经温都尔庙到镶黄旗、东苏旗一带(北纬42°~43°范围内)。是习称的地台一地槽分界带或过渡带,赋存有铁、铜、金、铬、钨、锡和稀土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新的矿种和矿点又不断被发现。矿化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古生代早中期这一带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一、古板块会聚带构造模式概述我们的工作区主要集中于东经112°~114°,北纬42°~43°之间(图1)。这一带的古洋壳残片的构造和消减杂岩系列可证实古板块会聚带的存在。笔者在另文里叙述了该带的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保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本文利用中、小型构造的解析成果重建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其中,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最大主压力轴的产状分别为179°~359°∠2°~3°,130°~310°∠2°~4°,30°~210°∠1°~2°。这一成果为解释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