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全新世以来,气候和新构造运动控制了华北平原古河道的发育,而许多重要河流由于流经黄土地区,搬运和沉积了大量粒径为0.01-0.25毫米的泥沙,因而加速了河道的变迁。此外,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古河道的发育。在华北平原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古河道在空间分布、地貌形态、地层结构、颗粒特征、物质成分乃至所含化石等方面,都呈现比较明显的沉积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识别全新世以来华北平原古河道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地下埋深30~50 m以上分布着众多古河道。它是开采浅层地下淡水的源泉,"三水"调蓄转化的库容,旱、涝、碱、咸灾害综合治理的场所,农业综合开发的宝地,农田水利布设的基础,地震时沙基液化和震害的严重区。论述华北平原古河道开发利用取得的经济效益,提出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本文从九州边界的确定、九州的区域研究模式、治山和治水的辩证关系与圈层地带结构模式的朦胧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禹贡》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国土综合整治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内分分区国土整治开发,分系统国土整治开发和国土整治开发战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五服说在理论、内容、方法上,都显示了超前水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相似文献   

4.
邯郸石龙群的成因与年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从地质学的角度对河北省南部邯郸县姜窑村出土的石龙群的成因及其形成年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1条大龙和9条小龙组成的石龙群是钙质胶结的洺河古河道沙体,形成于距今4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对应于玉木早冰期华北平原第Ⅲ古河道发育期。石龙沙体上的横切V形裂口是古河道沙体在干缩过程中形成的横切裂隙,沿古河道沙体下泄的富含碳酸钙的地下水在此渗出是形成裂隙两侧脊状突起和"龙爪"的直接原因,新构造运动可能是造成紫山断块隆升并迫使洺河改道和石龙群整体向北东方向翘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版本图书馆、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联合编辑的《中国地理著作要览》一书于1990年6月由测绘出版社出版。这部专科文献目录,  相似文献   

6.
由吴郁文教授重新编著、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作为岭南文库的一部著作出版的《广东经济地理》是一部全面、客观地介绍广东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概貌 ,既很有学术价值又能很好宣传广东的优秀著作 ,读后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出版 ,对于认识广东、规划广东、建设广东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广东经济地理》之优秀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内容体系新颖。说它体系新 ,主要表现在按环境与资源、产业、城市与区域构建全书篇章框架 ;产业按现行三次产业论述 ;全书重点论述经济发展和布局 ,大大减少了重复乏味的分区描述。2、论述全面详尽。读了这部书 ,使人…  相似文献   

7.
《华北平原北部现代不同沉积相孢粉组合特征研究》简介许清海、吴忱等编著的《华北平原北部现代不同沉积相抱粉组合特征研究卜书,已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16开本,213千字,定价:10元(不含邮寄费)该书以华北平原的黄河、滦河、津伦河、白洋淀、衡水湖为代车研...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时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对应。结合华北平原与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证明,晚更新世晚期低海面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并且流进了渤、黄海陆架海区。  相似文献   

9.
黄海海埋藏古三角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凡  张秀荣 《地理学报》1998,53(3):238-244
应用高分辨地球物理测量手段在南黄海中部深水区测量,发现了大面积以前积与前人所述反射结构为特征的埋藏三角洲地层。经过岩芯沉积成份分析、有孔虫组合、^14C年龄测定,证明是晚更新世晚期海退出期的古黄河三角洲沉积,并能与相邻的地层时代和沉积环境对应。结合华北平原与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的研究证明,晚更新世晚期低海面时期已经形成了黄河,并且流进了渤、黄海陆架海区。  相似文献   

10.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13,68(11):1589-1589
陕西师范大学延军平教授等完成的《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对称性研究》著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分重大自然灾害的时空对称性:结构、机理与适应对策"(41171090)的阶段性成果,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于2013年8月出版。在灾害的综合研究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灾害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其研究的关键是准确判断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趋势,即研究未来2~20年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年份。目前灾害研究中存在着单一手段多,综合方法少;害的风险多,灾的风险少;历史评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利用综合方法对莱州湾南岸平原地面古河道做了系统研究,发现并验证地面古河道25条,按形成时代将其分为两期,其中,早一中全新世古河道6条,历史时期古河道19条,按地貌形态将其为4种类型,包括高地古河道带,条状高地古河道,槽状洼地古河道和古河槽,其中条状高地古河道为该区主要的古河道类型。  相似文献   

12.
大学时代 ,任美锷、杨怀仁老师教我们地貌学 ,学习了台维斯、彭克等大师的地貌学理论 ,核心就是夷平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原理。大学毕业后 ,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吴忱同志一起 ,师从罗来兴先生。我们共同在川西滇北地区作野外考察 ,对区域地貌中的夷平面涉猎较多。去年 ,一直在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的吴忱同志 ,送我一本他毕生研究的力著———《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一书。喜读之下 ,学到了不少东西。现略作汇总评述。1 惊喜与感慨读了吴忱研究员等人的专著《华北山地地形面地文期与地貌发育史》一书 ,惊喜之…  相似文献   

13.
河北平原的地面古河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河道是河流变迁后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河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滦河等河流洪积、冲积形成,因而古河道密集分布。研究古河道,不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来中国古河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我国在嫩江大安古河道、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河道、长江南京以下段古河道及古深槽、海底古河道等区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深化了理论认识,拓展了应用领域。这些新成果与新认识进一步表明,中国各外流大河均有末次盛冰期埋藏古河道,该期古河流深切于末次冰期间冰阶的陆地及浅海大陆架,形成切割谷和谷底部的深槽,谷内堆积了末次盛冰期和早全新世的河流相滞留物质和粗颗粒物质,上部被中全新世海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细粒物质覆盖,构成了埋深约20~50 m的浅埋古河道带。古河道中蕴藏着比较丰富的地下淡水,是洪冲积平原及浅海陆架地区的重要水源。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游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过程响应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周期特点,结合华北平原古河道,古三角洲的演化过程,应用泥沙输移的过程响应,分析了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下游古河道,三角洲演化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之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基本上遵循自在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强裂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湿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初期是古道形成期,强烈侵蚀期发生在干冷向温湿气候转化的过渡期,在强裂侵蚀的期是古河道形成期,强烈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黄河下游河游泳以改道,三角洲横向扩展发生在强烈侵蚀的衰退期,人类历史时期,土壤侵蚀的外营力迭加了人为作用,破坏了地质历史时期的规律性,土壤侵蚀强度越来越强,基本上按照旱涝变化频率而演化,干冷期降雨不均匀系数增加,土训侵蚀加重,径流量较少,河床以淤积为主,是古河道形成期,正常年黄河泥少输移比接近于一,是三角洲进积期,温湿期降雨量增加,径流量加大,下游河流改道,三角洲横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述河流形成了古河道。但古河道的发育期不是河流的发育期。这是因为河流主要是一种水流,而古河道是一个砂体。因此,河流的活跃期才是古河道的发育期。  相似文献   

17.
刘沛林 《地理学报》2011,66(12):1584
2010年12月下旬,我在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期间,在该校的学术成果展台上,无意中看到了著名学者薛凤旋教授的新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2月),经打听,得知薛教授于2007年底从香港大学卸任后,受聘于香港浸会大学,创立了该校当代中国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于是,我便慕名前往该所拜访了薛凤旋教授。当我说明来意并提出想先睹为快他的新著后,薛教授大方地向我赠送了他的大著《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我在回湖南的列车上,迫不及待地拜读了该书的大部分内容,我读过多本关于中国城市史或中国城市发展史的著作,但我觉得不同于以往看到的主题相近的其它任何著作,该书主要是通过研究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脉络来揭示中国文明的演变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地理研究》1992,11(4):124-124
《地理研究》编辑委员会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92年7月28日在北京举行。《地理研究》主编黄秉维主持了会议,地理研究所所长郑度、副所长郭来喜报告了第三届编委会组成情况,并希望全所同志和编委成员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办好《地理研究》,为我所科研工作及我国地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地质学家丁文江撰写《奉新宋长庚先生传》,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给予科学评价以来,近年宋应星的《论气》、《谈天》、《野议》等著作又相继问世,有关研究宋著的文章和著作如雨后春笋。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宋应星科学贡献的评介,偏重于生产科技记载,在学术上限于哲学、物理、化学、天文诸领域。笔者近来因编写江西省科技志的需要,细读宋应星几部著作,始察宋应星的地学成就在其著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我国以至世界地理学史上都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佘之祥 《地理学报》2013,68(12):1724-1724
《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是一部走在新农村建设研究前沿、富于实践和创新的著作。该书内容丰富,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显示作者及他的团队具有认真钻研、勇于开拓精神。从书的内容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对国情及农村现实问题做了充分的论述。认定中国农村既充满新的发展机遇与前景,又面临各种巨大社会风险与挑战:一是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说明目前中国处于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城乡格局剧烈变动、社会利益分配显著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挑战的矛盾凸显时期;二是指出长期存在的城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