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地质概况本文所述的锡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大兴安岭南段.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而以二迭系和侏罗系分布最广.本区以华夏系构造最发育,其次是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三者构成全区的构造格局. 区内共有中酸性岩体661个,约占总面积的17%.岩浆活动可分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旋回.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主要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构成以酸性岩浆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杂岩体;印支期岩浆活动受东西向及北东与东西向断  相似文献   

2.
南岭中生代成锡花岗岩系花岗质岩浆多期或多阶段侵位和结晶的产物。空间上往往集中成群成带分布,构成多个复式岩基,明显受华夏和扬子两大地块接合部NE向深大断裂及NW向隐伏深大断裂的控制;中生代成锡花岗岩主要侵位于燕山期,成矿作用主要有两期,一是早期矽卡岩化导致锡的初步富集,二是晚期岩浆热液叠加形成了工业锡矿床。锡成矿作用与燕山期伸展背景下的大规模花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概念由萌芽到产生大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在1922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提出了燕山运动,这是我国境内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一次最强烈的岩浆活动。3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提出了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对认识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有很大裨益。 1946年,C.C.斯米尔诺夫提出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完整概念。近年,М.И.伊齐克松将环太平洋成矿带划分为澳亚含锡体系,大铜环和大含金环等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4.
个旧老卡岩体接触-凹陷带是个旧矿集区最重要的锡铜多金属成矿构造带,带内锡铜矿体的成生与凹陷带构造密切相关,受构造、岩性和岩浆活动联合控制,凹陷带的形态、产状、规模的变化直接影响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凹陷带构造是一个有利成矿的构造部位,并配之有其他控矿因素,最终在燕山晚期含矿岩浆气液作用下形成富厚矿体.  相似文献   

5.
西华山-棕树坑地区钨矿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华山-棕树坑地区处于我国南岭钨矿成矿域中心地带.区内褶断构造强烈,岩浆活动频繁,钨、锡、稀有与稀土等成矿作用发育.通过近年来的深入研究,初步识知到:钨、锡等矿化虽然与地层、岩性有关,但主要与燕山期花岗岩在时间、空间及物质来源上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而且成矿岩体和容矿裂隙都为构造所控制,钨矿床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及构造运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广泛,产出形态多样,岩石类型复杂,集中分布于4个北北东向、北东向的侵入岩带内,划分为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3个侵入时期.每个时期岩浆的活动具有由早至晚岩浆物质成分由中基性向酸性演化的特点.岩浆侵入与其所处的独特的地质构造位置有关,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主要受东西向与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体系的制约.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旋回性与地壳活动的多期、多幕性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可划分6个峰值区段,分别对应于6个构造幕.区域裂陷与挤压作用形成了不同来源、不同成分和不同就位方式的岩浆岩,即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物质来源与区域构造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博罗县横河钠长石矿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广东省博罗县横河超大型钠长石矿床、锡铌钽矿化带和金矿化带野外勘查和室内微观分析,发现岩浆随着构造演化而分异自交代成矿的特殊新颖现象。研究表明该矿区在不同的构造旋回中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不同,持续构造压应力作用下发生不同构造序次,岩浆也随构造应力场的演化而分异。燕山构造旋回控制的早期第三阶段岩浆,结晶分异和气液分异导致强烈岩浆自交代形成超大型钠长石矿床;燕山构造旋回控制的晚期岩浆,随着构造演化产生云英岩化、石榴子石化等岩浆自交代而锡铌钽矿物结晶富集成矿;燕山构造旋回最晚期的北北西向、北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岩浆热液期的金矿化带。即本矿区经构造岩浆演化分异,发生岩浆自交代至热液蚀变演化系列成矿机理。  相似文献   

8.
研究区位于秦岭EW向复杂构造带与新华夏系太行隆起的复合部位,褶皱、断裂发育,地层倒转。分布地层为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岩浆活动以燕山期酸性岩浆侵入为主。着重论述Mo在不同地质体中的富集规律及Mo与共生元素的关系、形成过程和异常形态。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
滇东南锡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世瑜 《地质科学》1990,(2):137-148
滇东南锡矿带是燕山构造-岩浆旋回为主体形成的构造-岩浆-锡矿带。通过滇东南锡矿带矿床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揭示了锡矿分布模式。结合锡矿床产出地质环境、矿物共生组合、矿床特征、锡的赋存状态及其他有关资料,拟建了以花岗岩作用为成矿根本因素的“岩、位、带、层”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朱大岗  吴淦国 《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本文将燕山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划分为4个阶段,8个期次;并对火成岩的基本类型,产状,分布和岩石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分别阐述了火岩岩和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论述了构造运动导致的岩浆活动与陆内造山作用过程,笔者着重指出,多期次岩浆活动是造山运动的直接产物,火成岩系列与岩石化学特征指示的构造环境表明,燕山地区在中生代为一陆内造山带,其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是反转构造发育。  相似文献   

11.
云南锡矿床展布于较稳定构造单元间的相对活动地带,续承性活动断裂伴有酸性岩浆侵入的构造-岩浆带是锡矿展布的主要空间。云南锡矿床主要的构造-岩浆成矿期有晋宁—澂江期(663—829Ma)、燕山期(65—169Ma),次为海西—印支期和喜山期;产于昆阳群(元古代)、崇山群(以及澜沧群、西盟群)、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中。依据控矿构造-岩浆带及锡矿集中分布区,可划分为四个锡矿带,即滇东南锡矿带(有个旧、老君山成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大陆锡矿主要分布在南岭地幔台坪隆起区和东部地幔陡坡带内.这两个地域是富锡的深部构造地球化学区带,也是找锡矿的最有利地带.中国东部锡矿的形成,主要与地球深部过程地台活化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个旧-大厂地区地质构造演化及锡多金属成矿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个旧-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不是简单的燕山晚期地台环境的“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矿区地处三大板块的交接部位附近的个旧-大厂锡矿,前泥盆纪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及锡多金属成矿作用强烈,泥盆纪-三叠纪裂谷作用和锡多金属成矿特点突出。泥盆纪受北西向同沉积断裂控制,在南丹-河池一带裂谷作用明显,发生了海底喷流成矿,加上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改造,形成了大厂锡矿。三叠纪受北东向个旧-兴义-晴隆同沉积断裂控制,在个旧、兴义一带发生的裂谷作用,伴随基性火山成矿、喷流热水沉积成矿和燕山晚期花岗岩改造(叠加)成矿,从而形成了个旧锡矿。  相似文献   

14.
王宏 《地质与勘探》2013,49(1):89-98
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及部分项目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腾冲-毛淡棉构造带的成矿地质背景、构造岩浆演化和主要钨锡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构造岩浆演化与钨锡成矿系统的形成关系和花岗岩成矿作用.选取构造岩浆带内来利山和赫敏之两个典型岩浆热液型锡钨矿床,进行矿床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成岩时代及构造背景的对比研究发现,腾冲-毛淡棉构造岩浆岩带可能具有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演化系统,为一个燕山-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岩浆-成矿带.这一认识对于指导该地区锡钨矿成矿预测和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南锡田锡钨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锡田矿床内发育近SN向花岗岩穹窿伸展构造、NE向复式褶皱和NE或NEE向走滑伸展构造系统。穹窿构造主要由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和古生代地层及不连续的环形滑脱断层组成,控制燕山期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矽卡岩型矿体的分布;复式褶皱为古生代地层组成的NE向复式向斜,在矿区中部被锡田复式花岗岩体切割。严塘复式向斜与小田复式向斜中的背斜核部,尤其断层叠加的部位常控制一些构造破碎带型钨锡富矿体的分布。NE向或NEE向走滑伸展构造系统包括NE向右行(伸展)走滑断层、NE向或近EW向右行次级的走滑伸展断层、近SN向左行走滑断层和NW向伸展断层,控制了锡田矿区内的不同方向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和云英岩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的分布。花岗岩锆石U-Pb、白云母40Ar-39Ar和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表明锡田地区燕山期构造活动、岩浆作用与成矿响应时间非常接近,介于150~160Ma。岩体与地层(灰岩)接触带、岩体中的NEE向断裂带以及被NE向断裂叠加的背斜轴部是重要的成矿区域,可作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作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师生三年来地质填图的初步总结。文中提出纬向构造体系的存在,以褶皱为主,其形成时代为早燕山期。并认为新华夏系是在经向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造了纬向构造,以压性、压扭性的断裂为主。形成于晚燕山期。东西向褶皱和北东向及南北向断裂相互构成斜方格子状构造骨架。 这一构造型式控制了岩浆活动和矿液活动,其中南北向张断裂是岩浆上升的通道。岩浆上升过程中常向两侧流动,形成岩盖。岩盖顶部的“上窿区”形成矽卡岩型铁矿;张性断裂中岩墙两侧形成热液型铁矿;早奥陶世于小井、燕瓦山一带曾有火山喷发活动,伴有磁铁矿化,后又被岩浆侵入所破坏。 笔者认为,在本区有三种成因类型的铁矿,对不同地质位置上,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应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伴随着构造运动,岩浆和矿化活动以晚期和东部为最强。认为东部几个纵向控矿带上,特别是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带相接的位置上,是最有远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17.
在华南大陆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及年代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了大量该区的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从成矿系列的划分、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构造环境及动力学机制与成矿、矿产分布规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几年来该区在早燕山时期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研究的相关进展。发现在宏观区域上华南与中生代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被划分为了新的五个成矿系列,而江西北武夷地区属第五系列,为武夷―云开成矿带中在印支-燕山期与混合花岗岩、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系列;随着测年技术及方法的提升,成矿岩浆岩时代的厘定也更加精准;早燕山期的主要矿化类型为岩浆热液型和斑岩型两种,其成矿物质可能起源于同一源区,并受到了构造环境边界及多期次动力学活动的制约;矿产分布规律已越发明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燕山早期和晚期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分布进行简要总结,提出一些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拟开展的研究将重点关注古/新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转换及其相互作用对东南沿海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9.
华南早中生代大地构造过程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地区早中生代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构造动力体制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个时期大地构造过程及其发生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一直是地学界争议的焦点同题之一.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华南早中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岩浆活动序列,区分了印支构造事件和早燕山构造事件及其产生的地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印支构造事件发生于中、晚三叠世(245~225 Ma),构造运动产生的变形形迹主要表现为近东西向褶皱和冲断-推覆构造以及NE-NNE向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其动力与华南-华北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和华南地块南缘古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作用有关.这次挤压构造事件导致华南东部加里东褶皱基底强烈复活,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沿十万大山-云开大山-武夷山构造带和雪峰山地区分布.早侏罗世早期(205~190 Ma)在华南存在一个岩浆活动沉寂期,早侏罗世晚期(190~180 Ma)沿南岭构造带发育具有伸展特征的A型花岗岩和双峰式火山岩.起始于中侏罗世晚期(~170 Ma)的早燕山构造事件,在华南形成了宽1300 km、NE-NNE向褶皱逆冲构造系统,地壳增厚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导致了软弱的华夏加里东褶皱基底的再次强烈复活,诱发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弧相继出现.这期构造事件记录了东部大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过程,并主导了华南晚中生代一系列陆内构造和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20.
根据福建主要金矿床类型特征,分析了地层、岩浆岩、构造等地质条件与金矿的成矿关系。研究表明福建金矿床主要受构造及岩浆活动控制,构造控制了矿带的分布及矿体的空间定位,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是成矿的重要条件,燕山期为主要的成矿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