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岁差     
米兰柯维奇地球轨道要素包括地轴倾斜度、地球轨道偏心率和岁差。岁差即分点与近日点经度的差,夏至在近日点附近时太阳辐射季节性增强,冬至在近日点时,太阳辐射季节性减弱,岁差周期长度集中于19ka和23ka。  相似文献   

2.
9000年前古气候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会军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92,16(3):313-321
本文用大气物理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了9000年前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古气候.得出:北半球夏季由于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比现在多7%的太阳辐射使得温度升高了,尤其是高纬地区,海陆对比的加强又增强了季风,季风区域降水增加了;而冬季因为太阳辐射在北半球减少了7%,温度变低了.这些结果与现有的古气候证据相一致,并与其他模拟结果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全球季风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先前的研究总结出,全球有22个地形槽,其中只有3个行星尺度的季风槽和6个半岛尺度的季风槽。全球季风系统是由行星尺度季风槽和半岛尺度季风槽组成的。活动于热带北太平洋、热带北大西洋和热带南印度洋的赤道辐合带是太阳辐射随季节强迫下位置发生变化的行星尺度季风槽。半岛尺度季风槽起源于区域海陆地形和随季节变化的海陆热力对比和干湿(降水)转换。在北半球夏季,亚洲-西北太平洋地区受到4个半岛尺度季风槽和1个行星尺度季风槽的影响。其他2个半岛尺度的季风槽位于南非和印度尼西亚-西澳大利亚地区。  相似文献   

4.
应用1951—1986年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了冬季季风高压,并就季风高压与极地热状况的关系及其对东亚气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前期秋季北极海冰及春季(3—4月)极区上空大气温度与季风高压关系密切。季风高压强弱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具有显著影响,对苏联远东南部地区及日本等地的气温趋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半球雪盖的气候特征及与印度季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向东  蒋尚城 《气象》2001,27(12):8-12
利用卫星观测的1966年11月-2000年12月北半球雪盖资料,研究了北半球、欧亚、北美和青藏高原雪盖的气候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对雪盖与印度季风的分析,得出:(1)欧亚冬季(12月-翌年3月)雪盖面积与印度季风降水(6-9月)呈反相关,并指出印度季风降水不仅受欧亚雪盖的影响,可能与暖水年有一定的联系。(2)青藏高原10、11月雪盖面积与次年印度季风爆发及降水关系较好,并提出可能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6.
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SVD和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北半球冬季WA遥相关型与后期初夏东亚季风的联系及可能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WA型与东亚初夏季风存在密切的联系,其影响东亚初夏季风的过程可概述为:在北半球冬季,WA型强弱可引起西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由于海温具有很好的持续性,这种海温异常可一直持续到春季和初夏6月份;而春季和初夏6月份,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又反过来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引起欧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特别  相似文献   

7.
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夏季来自印度季风的水汽输送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东亚上空的水汽输送偏弱(偏强),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印度季风水汽输送偏强(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偏强),由此导致副高西侧东亚上空向北的水汽输送减弱(增强),使得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偏多)。对反映热带对流活动的外逸长波辐射(OLR)的分析表明,印度洋上空的对流加热异常不仅能够显著地影响印度季风,也可能对东亚季风产生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T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进行划分,通过对异常年850 hPa、200 hPa矢量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后发现:在西太平洋暖池夏季暖异常年,副热带夏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加强,热带西南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夏季冷异常年,热带西南季风和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了加强,副热带夏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暖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冷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9.
黄琳  陆菊中 《气象科学》1990,10(2):182-191
本文采用相关普查法,对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变化与夏季亚洲季风系统(100hPa南亚高压、500hPa西北太平洋高压和南海高压)的遥相关分布特征作了详细分析和讨论。结果指出:前期(冬、春季)SST场的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黑潮区的海温变化对夏季季风系统的影响特别明显,且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 同时,本文还分别通过北半球遥相关的水平结构,讨论了前期(冬、春季)SST影响夏季季风系统变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热带环流演变与南海季风爆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经向环流管低层的偏西风和纬向环管低层的偏南风共同组成西南风,于是5月份西南季风在南海地区首先爆发。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各经度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太阳辐射加热不均,是热带夏季风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南海季风早于印度风爆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