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为了探讨月亮对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6个连续的18.6年的全球M≥7.0地震,根据地震发生的时刻计算月亮赤纬角。根据全球板块分布事实,将全球地震分为13个研究区,分析月亮赤纬角与这些地震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月亮运行到其赤纬角的某一区间时,地震有集中发生在某一研究区的特点,而其它研究区就相对比较平静,从而为各研究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18.6年是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也是地球运动的主章动周期和月亮的交点运动周期,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交点潮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赣北地区2008年1月—2019年7月545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地震在九江、宜春和新余等地区分布更为集中。结合地震精定位结果,利用格点尝试法分区计算赣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九江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近南北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细化分析。宜春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应力类型为逆断型。   相似文献   

3.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赣北地区2008年1月—2019年7月545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地震在九江、宜春和新余等地区分布更为集中。结合地震精定位结果,利用格点尝试法分区计算赣北地区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结果表明,九江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近南北向,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该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细化分析。宜春及周边地区最大主应力轴为近东西向,最小主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应力类型为逆断型。  相似文献   

4.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35.6°N,81.6°E)可用以下非传统方法作预测. (1) 35度天文构造痕带.这个带的天文背景是地球自转时低纬鼓起和高纬下缩,其交界带为35度纬带.另外月亮引潮力的长期项也是35度带以南鼓起,以北下缩.  相似文献   

5.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了月球赤纬角最大和最小时地球的潮汐形变值.结果表明,当赤纬角最大时月球引潮力所引起的地球表面积和地壳容积变化量是赤纬角最小时所引起的相应变化量的2.3倍.因此,当月球赤纬角最大时地球大量放气,而月球赤纬角最小时气候干旱,中国大陆出现旱灾.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周期和地震周期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地震时间对称特征进行地震趋势判断的研究,对于地震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为验证地震时间对称性研究方法,揭示地震时间对称特征的机理,采用可公度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方法研究川滇地区M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及趋势;然后利用小波分析所提取的川滇地区MS≥5.0地震能量释放周期和日月活动周期,对川滇地区M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川滇地区MS≥7.0地震具有明显时间对称特征,2017年发震信号最强,其随机概率为65.5%。(2)川滇地区M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是地震能量释放周期更直观的表达。(3)川滇地区MS≥7.0地震时间对称特征是月球赤纬角周期和太阳黑子周期组合叠加的结果,月球赤纬角极值是强震的主要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多台和达法,利用数字地震观测记录对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特征进行研究,获得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1)在震源深度10km上下,波速比平均值存在差异,差异层位正好是江西地区上地壳和中地壳的分界层位,与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致,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震源位置附近的介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存在变异,可能与这次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2)在震源区的较小范围内,沿地震序列的北西优势走向,两侧的波速比平均值大小不同,反映出地质结构和岩石性质存在差异,其差异分界线走向与震源机制解中的一组北西向节面走向一致,推测九江—瑞昌5.7级地震可能是由一条北西向断裂活动引起的。(3)2005年12月3日ML3.9级余震前,波速比连续出现超出警戒线的高值异常,回落到平均值以下后地震发生。目前九江—瑞昌地震序列的波速比持续处于高值异常,应当警惕回落到平均值以下后发生显著有感地震。  相似文献   

8.
灾害趋势判断是提高灾害预测预报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1950年以来滇西地区和缅句Ms≥6.8级地震资料,通过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计算、蝴蝶结构图和可公度结构系分析,对该地区地震灾害的时间对称性进行了趋势判断。理论计算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2014和2016年强震信号较强,有可能发生较大震级地震。根据空间对称性和强震震中经、纬向迁移特征分析,判断出下一次地震发生地点大致在97.5°E以西,22.5°N以南地区。该研究可丰富重大灾害趋势判断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9.
孙士宏  白利平 《地震》2004,24(1):137-144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后, 川滇地区的震情引起了地震学者的普遍关注。 文中详细阐述了针对当时川滇地区的多种地震与地震前兆观测项的观测异常形成的综合预测意见及预测三要素的判定, 并探讨了8.1级地震对这一预测意见的影响及对经验性地震预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许俊奇 《华南地震》1994,14(1):33-37
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陕西地区和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强度进行了预测。得到:陕西地区1993年发生地震的最大震级为ML=3.5级;汾渭地震带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内发生5.5级以上地震.  相似文献   

11.
强震前的地磁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武军  余素荣  丁鉴海 《地震》2006,26(4):52-58
震前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变化, 文中利用我国50多个地磁台多年的资料, 重点研究了1997年11月8日玛尼7.5级地震和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5.7级地震。 发现玛尼地震和九江地震以及大多数中强地震前, 全国地磁台站地磁Z分量日变化幅度的极小值出现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异常特征, 即低点位移现象。 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 发震日期为异常日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 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 结果显示, 在玛尼7.5级地震和江西九江5.7级临震前, 震中周围出现区域性Z分量日变化幅度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2.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县6.3级地震后震情和灾情快速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6,20(1):18-24
2005年2月15日乌什6.3级地震发生后,根据历史地震类型、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构造的对比分析在4个小时内做出快速判定:6.3级地震较大可能为主余型地震,短期内震区有可能发生5级左右强余震,并根据历史地震震害、地震空间位置与震害关系以及地震断错主动盘与震害关系的对比分析,快速估计6.3级地震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轻。评估意见及时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作了汇报,为自治区和震区的领导和群众顺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良好作用。经过1个多月的实际检验,证明上述意见是正确的。最后对快速判定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黄土震陷灾害典型震例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1995年甘肃永登5.8级地震时造成的黄土震陷灾害形成条件、震害形态特征、黄土的基本性质及湿陷性和静、动土力学参数与震陷灾害的成因关系。并用震陷量预测计算方法和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检验了黄土震陷灾害预测的理论、方法并解释了永登5.8 级地震黄土震陷现象。  相似文献   

14.
受我国古人穴位论和经络学说的启发,我们对地震、洪水进行了遥联预测讨论.对地震来说,历史上震中迁移始发点成为以后的前兆穴位,震中迁移线为经络,据此进行遥联预测.对于洪水来说,暖湿气流和冷空气气流路径是经络,它们与地震带交会的地域为穴位,在该穴位上发生大震,则地震放气和相关构造放气可增加遥联地区的洪水程度并形成大灾.这是一种地球物理灾害链.  相似文献   

15.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2月中国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预测2008--2009年在西藏拉萨-申扎一带及附近可能发生7级地震。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东6.9级地震,粗略符合原预测。所用的预测方法是倍周期性、静中动判据和地球物理灾害链。  相似文献   

17.
在对构造运动差异较大的柯坪块体和天山中部地区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这两个不同构造单元的中强地震活动对整体新疆地震形势的影响。不同构造环境下不同构造单元地震活动差异性很大。柯坪块体内构造运动强烈,它是新疆6级地震主要活动区之一。6级地震发生后的1年内,天山地震带是中强地震的主要响应区,在时间上具有短期预测意义。位于特殊构造环境的中天山地区地震少,地震强度低。4次5级地震后的1~3年,新疆地震活动呈明显增强趋势,中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对周边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会产生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 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 表现为双震型。 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 通过分析表明: 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 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 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 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 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 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 西两个形变中心, 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 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 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 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 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 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收集九寨沟7.0级地震震后72小时内的灾情应急快报,提炼并分类出不同种类的灾情信息,并以时间为进程轴,采用多维度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信息数量、信息内容、信息描述等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梳理出不同时间节点中的灾情信息、地震应急处置工作和地震灾害现场动态变化特征,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提供参考,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proposes a sediment‐budget model to predict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debris volume stored in a debris‐flow prone watershed. The sediment‐budget is dominated by shallow landslides and debris outflow. The basin topography and the debris volume stored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debris‐flow prone watershed help evaluating its debris‐flow susceptibility. The susceptibility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Tungshih area of central western Taiwan.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bris volume in predicting debris‐flow susceptibi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of the proposed statistical discriminant model. The high prediction rate (0·874) for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justifies the capability of the proposed susceptibility models to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This model is then used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debris‐flow susceptibility index.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s of watershed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a debris‐flow group correspond well to storage of sediment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se numbers are 10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Chi‐Chi earthquake, 13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Chi‐Chi earthquake, 16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landslides induced by Typhoon Mindulle (Typhoon M), and 14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debris flows induced by Typhoon M. It indicate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7·6 Chi‐Chi earthquake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debris flow occurrence during subsequent typhoon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