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q发电机电流的UT变异性及其地面磁场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不同经度的7对中低纬台站水平磁场分量H,求得1965年随世界时(UT)变化的Sq指数(一种描述Sq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强度的地磁指数).结果表明,Sq发电机电流不仅有显著的逐日变化,而且有很大的UT变化.UT变化主要表现在电流总强度的强弱和电流涡焦点纬度移动两方面,这意味着决定发电机过程的太阳潮汐风场和电离层电导率随UT而变.用求得的Sq指数重新构造出的Sq变化与观测值符合得较好,它不仅显示出Sq幅度逐日变化的特点,而且还能复现出Sq形态的某些逐日变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Hibberd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分离变化磁场几种主要成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地给出每天Sq型变化、Dst变化和其他不规则变化。用东亚地磁台链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低纬度电离层Sq型电流体系的空间结构相当稳定,即使在磁暴期间,该电流体系的结构也无十分明显的变化;磁扰期间复杂的地磁变化主要来自磁层环电流、场向电流和高纬度电离层电流:Sq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幅度上,这反映了电离层发电机电流体系具有较稳定的空间结构和逐日变化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和S_q指数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研究了S_q逐日变化的形态学特征,用理论模型计算了磁层环电流、部分环电流、场向电流、磁尾电流、Chapman-Ferraro电流的地磁效应.在消除了这些磁层电流体系的影响之后,得到了电离层潮汐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磁场S_q变化.对1973年的资料研究表明,S_q发电机电流的逐日变化主要表现在强度上,即使在磁扰期间,也可以分离出形态稳定的S_q变化.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磁指数——S_q指数,用来描述S_q发电机电流强度的逐日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低纬度区变化地磁场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自然正交分量法(MNOC)分析了我国部分地磁台的变化磁场资料,得到了组成中低纬度地区变化磁场的几种主要成分,它们是电离层风发电机电流产生的Sq变化,磁扰电流产生的SD变化,与UT有关的DUT变化.这些成分的相对大小随季节而变,场的变幅有特定的纬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行星际磁场B2分量变化时内磁层和中低纬度电离层的响应.指出B2变化引起的磁层大尺度对流电场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透入内磁层,并沿磁力线映射到中低纬度电离层,在那里产生电场和电流体系,从而使Sq电流体系发生畸变,并在地面磁场中反映出来.数值计算表明,当△B2<0时,Sq电流体系的焦点向东和向高纬移动,地面磁场会观测到数伽马的变化.这就为中低纬地磁观测诊断磁层和太阳风状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此外,本文还用上述物理过程解释了赤道地区一些高空物理现象,如B2倒转时电离层漂移速度的变化,赤道磁场异常以及赤道q型偶现E层的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pDst,Ap等指数给出了S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构表明:(1)在不同的Kp指数段Sq焦点有不同的规律性,当Kp<4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高纬方向移动;当Kp在4和6之间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低纬方向  相似文献   

7.
地磁场Sq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和国际地球物理合作年(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和中国台站的同期地磁记录,对地磁场太阳日变化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适用于瞬时全球磁场的球谐分析法与适用于平均场的双调和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分析S磁场的新方案,得到了(θ,T,t)坐标系中组成S场的三个部分,即仅随地方时LT变化的部分SLT,仅随世界时UT变化的部分SUT以及既随LT变化又随UT变化的部分SLUT.从全球来看,在IGY/IGC期间,这三部分的强度之比分别为:X分量1.0:0.2:0.3,y分量1.0:0.1:0.6,Z分量1.0:0.4:1.0.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虽然表现了同一物理过程,但它们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决定因素是地磁轴对地理轴的倾斜,地磁场的非偶极子成分(即区域性异常)和地球内部电性的横向不均匀性(包括海陆分布、地壳上地幔电导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内磁层电流体系的地磁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Ⅱ区场向电流及其伴随的部分环电流和电离层电流组成的内磁层三维电流体系(PRFI电流系)的磁场效应进行了数值计算.这一三维电流体系在中低纬度地面产生的磁场呈现出特殊的纬度分布:X分量几乎不随纬度变化,Y分量随纬度增高近似呈线性变化.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对称环电流的磁场分布特征(X∝ cosφ,φ是纬度,Y=0),也不同于DP2、Sq、L等电流体系的磁场分布特征.利用这一特征我们可以从地磁台子午链观测到的磁场扰动中分离出PRFI电流系的贡献.用1989年3月磁暴的实例检验了上述模型,观测结果与理论结果符合得很好.分析结果还表明,最大的Dst指数并不一定对应着最强的对称环电流.  相似文献   

9.
根据北京十三陵地磁台2001年全年的地磁分钟值,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分析了Sq的逐日变化特性.结果表明,Sq的逐日变化与其日变幅度有相同的量级.由于逐日变化后得到的K指数与常规K指数相比,相差1的情况达到25.4%,相差2的情况达到1.6%,最大相差可以达到3.所以,在量算地磁活动指数时考虑逐日变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G.M.Brown等人对离Sq电流体系焦点较远处台站的异常静日(AQD)的H分量分析,发展为对包括Sq电流体系焦点附近台站和Z、D分量在内的AQD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五个地磁台D、H、Z三要素静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时间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和逐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D、Z也有和H类似的AQD现象,其出现的年频度,也有与太阳黑子数反相变化的趋势。在有三个多太阳周资料的佘山台,太阳极小年AQD(Zmax)出现的频度,和随后的太阳极大年的黑子数R呈近似线性的关系。最后,本文对今后我国开展变化磁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了INTERMAGNET地磁台网2001年到2012年的地磁数据,对其进行世界时(UT)到地方时(LT)的转换后利用自然正交分量法(NOC)从所选资料中提取出太阳静日变化Sq成分,再通过球谐分析方法建立模型分离内、外源Sq成分,逐日反演出内、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并得到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本文将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与同一时期的Dst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它们之间具有同步变化的规律,且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在磁暴发生时的异常现象远高于南半球.对F10.7cm太阳射电流量与外源Sq等效电流体系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的长短周期分析发现,Sq等效电流表现出明显的11年周期特点,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外源南、北半球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和F10.7cm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3和0.90,说明太阳活动是导致外源Sq电流体系变化的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因素,这可能与电离层电导率受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相关.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坐标系下推导出二维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方程,采用逐线迭代法求解得到全球二维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函数,进而得到电离层发电机电流和电场.模式中使用的电导率是根据外部经验模式给出的背景大气和电离层参数,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出;输入的中性风场和磁场分别由HWM93和IGRF2000模型给出,该电离层发电机理论模式很好地给出了全球Sq电流形态及电离层E层发电机电场的基本特征.利用该模式研究了外部模式风场以及地磁场随高度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发现在90~180 km高度上,风场随高度变化对电流影响较大,而地磁场影响较小;重点模拟研究了地磁平静时期,Sq电流涡旋中心位置和总电流强度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发现,电流中心位置在地理纬度±30°附近,不同的地方时电流随地磁纬度线平行移动,且南北半球两个电流涡中心电流强度之和变化不大.分析发现这种规律与发电机高度上的磁场总强度及地磁倾角的全球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择北京地磁台和广州地磁台水平分量时均值的资料,采用Hibberd方法,分析研究了环电流对地磁场夜间值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近似估计环电流强度的简便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及时监测环电流强度的变化,为短期磁暴预报提供有用的资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of the ionospheric dynamo current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neutral winds in 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f the middle atmosphere at Kyushu University. A quasi-three-dimensional ionospheric dynamo model is constructed assuming an infinite parallel conductivity in the ionosphere. This model is able to simulate both the equatorial electrojet and the global Sq current system successfully. The simulated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quatorial electrojet is confined in quite narrow latitudes around the equator accompanied with meridional current circulations and satisfies a non-divergent structure mainly within the E region. A vertically stratified double layered structure is seen in the east–west current density near the focus latitude of the global Sq current system. It is shown that the stratified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s of the east–west Hall current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ward wind of zonal wavenumbers 1 and 2 in the lower altitudes and the westward wind of zonal wavenumber 2 in the upper altitudes. The day-to-day variation of the neutral winds can significantly vary the induced ionospheric dynamo current system, which is recognized as changes of the focus latitude and/or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equatorial electrojet.  相似文献   

15.
Sq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IGY/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以及中国地磁台站的资料,计算出每-UT小时的S外源和内源电流体系.对S电流体系UT变化和经度效应的分析研究表明,S外源电流体系的空间图案没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涡焦点的地理纬度与磁赤道有密切关系,其变化范围,北半球为25°-35°N,南半球为30°-42.5°S.外源电流总强度的平均值为229kA(北半球)和173kA(南半球),其变化范围为±50kA(北半球)和±40kA(南半球).S内源电流体系的图案和强度有显著的UT变化,电流体系焦点纬度有类似于外源电流系的变化.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太平洋地区,内源电流体系的总强度明显小于大陆地区的内源电流强度,表明这些大洋地区上地幔电导率低于大陆地区.  相似文献   

16.
Modeling the ionosphere wind dynamo: A review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concerned with modeling the ionospheric wind dynamo. Simulation models have been reasonably successful in reproducing the types of magnetic perturbations that are produced by the dynamo. Ionospheric electric fields are less well simulated, particularly at night. The primary areas of research needed to improve our ability to simulate realistically the ionospheric wind dynamo are in the modeling of nighttime conditions, hemispherical asymmetries of thermospheric tides, and mutual dynamic coupling among winds, conductivities, electric fields, and electric currents.The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is sponsor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7.
Physical mechanisms of formation of the global electric circuit (GEC) are considered and energy estimates are obtained for aeroelectric processes. Global thunderstorm activity, the electrodynamics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the electric fields of the magnetospheric dynamo and ionospheric dynamo region, and the electrostatic field of the global unipolar generator form a quasi-stationary aeroelectric state and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currents of the GEC atmospheric interval. In essence, the GEC is an open dissipative system including microphysical and electrohydrodynamic processes of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of the aeroelectric energy.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in the range of short-period aeroelectric pulsations has power-law spectra and contains coherent aeroelectric structures. The main GEC characteristics can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a stationary state and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atmospheric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