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0年11月14日东昆仑8.1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11月14日的8.1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一条北西西向走滑断裂上,从卫星影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断裂。断裂沿北西西向的河谷北岸发育,是阿尔喀山的南缘断裂,断裂构造地貌非常清楚,是一条可以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断裂。从运动学背景看,本次地震的主动盘为断裂的南缘,且地震破裂自西向东发展,震源深度较浅,所以位于断裂北盘和西侧的新疆且末、若羌等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地震的震感反映并不明显;而震中东侧的格尔木和南侧地区的震感反映较强。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运动学背景和现有的地震参数分析,这次东昆仑8.1级地震发生在巨大的东昆仑断裂西段,由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块体向东逃逸和旋转运动,造成断裂左旋扭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河南卫星象片地震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卫星象片解译为基础资料,结合地震图象特征,讨论了构造活动与地震的关系。特别是对几组不同走向的线性构造、盆地形态、沉积物特征、震中分布及震源机制特征等研究,认为,河南地处华北与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地震构造上有其独立的特点,大体以新乡——商丘断裂为界,南北有较大的差异。以北,线性构造方向、中新生代盆地均以北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地震多发生在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以南,  相似文献   

4.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了青川县乔庄镇(主城区)遭遇了较为惨重的特大灾难.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地震断裂、山体变形、强烈的余震活动等严重制约.尤其是地震断裂问题,更是对能否原址重建起决定性作用.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该镇的地震断裂问题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青川-平武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主断裂之一)分三条分支断裂(北支断裂、中间断裂、南支断裂)穿过乔庄镇主城区的大致方位和走势,并且现场发现该三条分支断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破裂(如地表破裂,山体震裂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强震的孕震构造.  相似文献   

5.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致使祁连山地区遭受了强烈的构造隆升,造就了祁连山地区复杂的构造格局和急剧变化的构造地貌,其典型水系流域地貌特征揭示了该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和地貌演化过程。庄浪河流域位于祁连山东段,作为青藏高原北东向扩展的前缘地区,庄浪河流域的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非常敏感,提取庄浪河流域的地貌信息,有助于揭示祁连山东段庄浪河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及系统探讨该区地貌发育特征及其所蕴含的构造意义。庄浪河流域内及边缘发育有庄浪河断裂、天祝盆地南缘断裂、疙瘩沟隐伏断裂以及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晚新生代以来,这些断裂仍在活动,并且控制着流域内的构造变形、山体隆升和河流水系地貌发育。本研究采用ALOS DEM 12.5 m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高程条带剖面、河流坡降指标体系(K,SL,SL/K)和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值(HI)和积分曲线(HC)等方法,对庄浪河流域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庄浪河地区地形起伏由北西向南东递减,构造活动存在东西分异的规律;庄浪河流域内部K值、SL、SL/K、HI值西侧高于东侧,Hack剖面西侧相比东侧上凸更明显;H...  相似文献   

6.
断裂构造的遥感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断裂构造是一种基本的构造形式,断裂构造遥感研究是高新探测技术与地球科学的有机结合,是断裂构造常规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向纵深拓展的必然趋势,该文从总体思路,具体内容,操作方法等各个不同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断裂构造遥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断裂构造信息提取,光谱特征分析,空间结构分析(包括分形分析)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地震区和地震带应为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案,前者是以活动块体为对象进行分区的,后者是以活动断裂带为对象进行分带的,它们的划分目的和依据是不同的。以板块和断块运动学机制,以台湾大纵谷和福建滨海断裂为边界把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划分为台湾东部滨海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和福建地震区。结果显示该地区地震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三个地震区和区内(台湾和福建地震区)均有自东向西地震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区内活动幕持续时问趋于同步增长的特点。研究显示福建地震区M≥7.0级地震本区频度是最高的,认为该地震区受菲律宾海板块NW向运动影响的同时,受华南地块SE向运动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牛头沟金矿位于华北陆块鄂尔多斯地块西缘贺兰山裂陷北段之基底杂岩带,赋矿地层为一套下元古界宗别立群第二亚群(Pt1z2)中—深程度的变质岩系。矿体受深大断裂的次一级主断裂(F1)控制。该断裂形成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早期逆冲挤压,晚期局部引张的多期活动阶段。文中主要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温度、压力及硫同位素分析等对构造控矿机理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该地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9.
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频繁、活动断裂发育地区,通过泉州钻孔地应力测量,获得该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结合断层滑动摩擦准则,进行断层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清源山断裂和寺角—晋江断裂应力积累水平高,τ_n/σ_n比值超过了0.60,已经达到临界破坏状态,建议加强针对断裂带关键构造部位的地质监测和防灾减灾。乌石山—紫帽山断裂应力积累水平也较高,τ_n/σ_n比值接近0.60,需关注沿断裂带应力场的长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系统提取和分析了中条山北麓河流坡降指标、河道陡峭指数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河流地貌参数。研究表明:河流坡降指标、河道陡峭指数及面积高程积分在永济至解州一带表现出较高的值;综合分析岩性、降水及构造等因素可知,新构造运动是控制中条山北麓河流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自北向南总体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在永济南活动最强。前人研究表明,中条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构造活跃,全新世以来仍有多次活动,但不同部位活动强度各异,解州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动速率相比韩阳段及夏县段高,极高值在出现在永济南一带。可见,基于河流地貌参数获得的中条山北麓新构造运动强弱与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强弱一致。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山前拗陷位于天山北麓,为一总体走向东西的槽型地,展布于东经84°—89°30′之间,东起奇台县,西至精河一带,长五百多公里。拗陷内为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物所充填。现代地貌主要表现为低山丘陵与倾斜平原。乌鲁木齐山前拗陷是新疆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区内有新生代的褶皱、断裂,现代地震活动也十分频繁。新构造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河源—邵武断裂带(粤东北段)地质特征及与成岩、成矿关系分析,认为河源—邵武断裂带自晚古生代以来均有活动,在中生代达到活动高峰,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属地壳深大断裂。断裂带控岩特征明显,沿断裂带两侧古地理沉积环境有明显差异。本区岩浆活动多期多阶段,燕山期之前受区域东西向断裂控制,燕山期受北东向河源断裂与东西向构造联合控制,到喜山期,以河源断裂控制明显。研究区内生矿产资源主要受东西向区域断裂与北东向河源断裂夹持控制,其次是河源断裂直接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大量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天山南北麓库车山前拗陷和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在第四纪时期主要的构造变动及形成的最新构造形迹,并利用石油地质研究的最近成果对山前拗陷中最新构造的形成、演化以及褶皱构造与基底断裂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大量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天山南北麓库车山前拗陷和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在第四纪时期主要的构造变动及形成的最新构造形迹,并利用石油地质研究的最近成果对山前拗陷中最新构造的形成、演化以及褶皱构造与基底断裂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导致的岷江阶地面垂直错动量,记录了在地震这一突变性构造活动作用下水系的瞬时变化情况。震后野外实测数据表明,切过北川-映秀断裂的岷江阶地面,因断裂北西盘的逆冲作用产生了2.7 m的累积垂直位错量。若干次历史地震驱动的逆冲作用使切过龙门山主干断裂的岷江阶地面被大尺度垂直错断,根据阶面垂直扭错量和相应测年值计算可知,汶川-茂县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彭县-灌县断裂晚第四纪以来逆冲速率分别为0.84 mm/a、0.52 mm/a和0.24 mm/a,计算结果表明,龙门山各主干断裂逆冲作用有自北西向南东减弱的趋势。龙门山各主干断裂的差异活动不仅使被断裂切过的岷江阶地面产生不同尺度的垂直变形,而且使汶川-茂县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所夹持的后龙门山地区的抬升速率和抬升幅度,大于北川-映秀断裂和彭县-灌县断裂所夹持的前龙门山地区。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断裂构造的活动性及其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地壳形变、地震活动等多学科研究分析深圳市断裂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指出晚更新世以前北东向与北西向两组断裂有多期活动,并以后者切截,错移前者为特征。但晚更新世以来至今活动已明显减弱,现今活动微弱。断裂活动对该地区地壳稳定性及其他地质地貌环境没有构成较严重的自然灾害隐患。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研究断裂、地震、地壳升降等构造活动以及岩土体类型、第四系厚度等因素对区域地壳稳定的影响,定量分析研究区内地壳稳定性特征。采用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构建断裂和地震对稳定性影响程度的空间分布图,解决了线性类等影响因子不易进行空间处理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运用LM算法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珠江三角洲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稳定区面积略大于不稳定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4%和46%。区内不稳定区域呈带状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断裂带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发生次数最多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地震绝大部分为构造地震,传统上认为构造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是由活动断裂活动产生,构造地震能量主要来源于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并储集的弹性应变能。笔者认为真正驱使构造地震活动的力不是由活动断裂运动产生,根本来源于使活动断裂运动的能量,该能量可能来自地幔热柱的超临界流体,活动断裂运动只是行为现象,不是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9.
红山子铀矿床是我国北方比较典型的火山岩型铀矿床。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构造活动强烈。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它既是区内各种地质体之间耦合关系的主导因素,也是矿(化)体赋存的主要部位。作为该区重要的构造类型之一,推覆构造是本区F1断裂以西最主要的控矿因素。目前,区内推覆构造的表现形式、精细构造组成、形成时代及其对矿化的控制或破坏作用研究甚少,且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加强构造控矿特征及其构造活动形成产物(断裂构造岩和充填于断裂构造中的矿脉)的研究,对指导推覆构造区的找矿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着重对推覆构造的形成过程以及控矿作用进行了推断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地壳形变和地面温度异常是构造地震活动监测的两项重要指标,时间序列分析是提取地震活动异常信息的主要方法.该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发现汶川震前位移、基线长度、应变分量时间序列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动态异常,同震形变最为显著.分析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发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次异常,持续时间为9~13 d,地面异常增温高达10°C,增温高值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展布,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同一像元应变与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地壳形变与地面温度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