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卫星精密定位为例,叙述了今后一段时期内对天图星表的组成和精度要求,分析了目前现有天图星表尚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原因,提出了在依巴谷星表的基础上用地面测量方法建立所要求的天图星表的设想,拟定了分两步走的初步方案,阐述了采用新的误差理论和新技术后地面测量能达到这一精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测定大气折射对工作星表的要求和星表系统误差的影响,并通过FK5星表相对于依巴谷星表的系统误差,来说明以往的各种基本星表都不适用的原因;文章说明了依巴谷星表所列星位置不含随天区而异的系统误差的特性,分析了该星表问世时的精度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达到的精度,说明它可以作为这种测定的工作星表,从而为直接测定天文大气折射值和折射率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文章还介绍了依巴谷星表的星等分布,认为只需选用亮于6mag的依巴谷星,这一星等范围,为制定专用测量仪器终端的设计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星表工作在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分析表明,一行观测得到的恒星去极度数据精度是不高的,这可能是这些数据未能反映实际精度的缘故。一行发现了在不同时期观测得到的恒星位置数据之间存在的差异,虽然并未认识到这是由岁差现象上起的,但由此人们开始了对恒星位置的经常性观测,这一发现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宋代的两本星表精度有显的提高,皇You星表的精度接近0.5°,与数据的诸数精度相当,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恒星观测的精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联测地星表(CGS)进行了较全面的统计分析.主要内容包括:1.统计了CGS星表的内部精度,并分析了该星表的误差分布特性.主要结果列于表3和表4.2.利用1098颗CGS和FK4_(sup)的公共星,计算了CGS与FK5星表的系统差.CGS星表相对于FK5星表的系统改正,分别列在表7-9中.3.CGS星表中恒星位置和自行参数误差较大(相对于KF5星表)的一些星,分别列于表10.1、表10.2和表11.对这些大的误差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在这基础上我们指出了在使用CGS星表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正兴 《天文学报》1997,38(1):86-96
本文对星表系统差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并分析和评估了目前常用的星表系统差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星表系统差计算方法.同时也提出了星表系统差计算精度的检验标准.最后对用不同方法计算的系统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法的系统差计算精度好于目前常用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表1980颗GC亮星星表.其中1830颗星是我国大地测量星.这些GC星的自行和位置参数是利用国内外九部星表统一归化到FK5星表系统后重新计算确定的.它们的精度相当于目前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星表的精度.恒星位置的平均精度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子午星表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等高观测的特点及等高星表的不足之处。强调指出了等高观测系统在与子午星表比较方面是很有用的。文章着重叙述了将两种仪器配合起来观测,可以测定某些待定常数和检验某些测定值的可靠性,有利于提高星表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综合授时赤经星表(简称CTC),是利用我国五个天文台站(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以及上海天文台的海南岛临时观测站)的五个光电中星仪和一个目视中星仪测时资料综合而成的.该星表共包括星等范围为0.~m1-6.~m6,赤纬区间为-30°- 66°的1156颗恒星。该星表以FK_4星为基础进行了恒星赤经的个别改正和系统修平,未进行春分点改正和没有建立自己自行系统,因此是一个相对星表.该星表采用了3-5年的观测数据,总观测星次达76847次,从而达到了比较高的精度,尤其是在赤纬带-5°- 56°范围内的1043颗星,其定位精度一般均优于±4ms.在本文中给出了CTC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由于CTC星表已专刊发表,本文仅发表CTC星表的三个台站以上观测过恒星的赤经位置(1975.0历元),观测历元,观测次数,赤经位置的总精度σ及内部精度m,以供今后星表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于编制子午初始星表和等高初始星表的满星平差法,与传统的编制初始星表的方法有根本的区别。本文从观测要求、误差处理、系统建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满星平差法是目前编制初始星表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略要地回顾了应用广角天体照相似的照相天图发展历史。简要地介绍了十二种著名的巡天星图。文章评述了施密特光学系统发明以来的四种深空天图,它们是帕洛玛天图、ESO/SRC南天天图、帕洛玛银道带红外天图和南天红外天图。最后,介绍了应用帕洛玛天图所取得的成就,还展望了新的天图计划。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初至1981年初,我们用陕台光电等高仪(Ⅰ型)进行了专门的星表观测。获得的星表包括777颗两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径改正△α和赤纬改正△δ。其中有FK4星357颗,FK4supp星189颗,GC星231颗。对于|cosq|≤0.3的星没有计算△δ。所有FK4星△α、△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0036和±0″.063。另外,还给出了43颗一次过等高圈的恒星的赤经改正△α和2颗星的赤纬改正△δ。为有效地扩充待测星数,除在时间、纬度观测纲要即基本组(2小时一组)内插入适当数目的待测星外,我们增加了星表组(1小时一组)。观测方案是: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组——基本组——星表组或者星表组——基本组——基本组——星表组。星表的系统完全由基本组的FK4星决定。将各基本组化到平均系统以后,所有的星表组及基本组内的插入星直接相对于这个平均系统求其残差平均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中国光电等高仪系统的等高总星表(GCPA)。它以光电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的系统差组成赤经和赤纬综合系统,再将用Danjon等高仪得到的四部初始星表归化到综合系统上。总星表共有1579颗星,1541个△α值,1131个△δ值.所有△α和△δ的平均精度分别为±3.3ms和±0.058,其中FK4星的相应值分别为±2.3ms和±0.042.由两个和两个以上仪器观测得到的FK4星有485个△α值和349个△α值,其外部符合精度分别为±3.8ms和±0.041。最后给出了由GCPA确定的FK4的系统改正,并与有关星表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用蒙特卡罗方法对佘山40厘米望远镜射电星的观测模拟,由照相测定的自行来估计依巴谷星表和光学星表自行间联系的精度。结果表明由90颗星估计的联系精度为0″.16/百年。  相似文献   

14.
1974年应国家测绘部门的需要编制出版了中国赤经星表。此星表以精度高而得到了重视,并被FK5星表所采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精度明显的下降,因此有必要编制一个高精度的新的星表(CTC-Ⅱ)来满足国家测绘部门的需要。本文讨论了本星表的归算方法,并对中星仪的方位误差的改进提出了方案。这个方案已在陕西天文台的仪器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证明方位误差明显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中国古代星表数据的各种误差进行了讨论。指出利用现代的数据处理方法剔除数据中的明显差错后,大部分系统误差可以通过现代的星表处理方法得到削弱,从而能对星表的精度水平有一个相对客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由于初始等高星表之间共同星太少,我们利用化到平均组的残差平均值来确定相对于综合星表的系统差,然后将各星表化到同一系统中去。为编制综合等高星表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这在个别改正和系统改正上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星表零点改正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并介绍了利用太阳,月球及行星的观测确定星表分点改正及赤道改正的方法。指出,为提高星表零点改正的测定精度,必须要有较为理想的观测对象,并能获得在其整个运行轨道上尽可能均匀分布的高精度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8.
往前一个系列中向大家介绍了梅西叶天体星表,对于星表中深空天体的观测价值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了。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份星表依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之前介绍过,梅西叶编纂星表的目的是为了避兔这些云雾状的天体千扰他的寻彗工作,并不是因为对深空天体怀有兴趣。这就导致不少明亮的深空天体没有被编入梅西叶星表,比如著名的毕星团和英仙座双星团。此外,梅西叶在北半球观测,因此星表中的天体主委集中在北天,南天的天体非常少,这对南半球乃至北半球低纬度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有一份深空天体墨表就是为了弥补梅西叶星表这两个缺陷而编纂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科德韦尔深空天体墨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20.
现代宽视场光学瞬变源巡天的大数据量特性和数据处理的高实时性要求,对利用星表交叉证认寻找瞬变源的方法提出了挑战.提出了一种基于等经纬分区建立空间索引的快速星表交叉证认算法.该算法通过对参考星表按相同经度和纬度间隔将视场所覆盖的天区划分为一个二维空间网格,并将二维网格直接与二维数组相对应,建立起星表的快速分区索引,从而实现处理速度的极大提升.算法的代码化测试结果为:对于天区覆盖为15°×15°记录条数为22万条的星表,在Intel Core i7 2600k CPU上的运行时间为0.3s,比多级三角划分算法(Hierarchical Triangular Mesh,HTM)快34倍.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很好地满足,如地面广角相机阵这样的大型宽场瞬变源巡天项目的数据处理实时性需求.同时详细地分析了算法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和优化方法,并对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