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黄渤海在对虾、小黄鱼、带鱼等传统主要渔业资源相继衰退的情况下,鲅鱼成了可以替代的唯一大型经济鱼类资源。据统计:1995年以来,黄渤海每年捕捞产量唯一超过10万吨的经济鱼类就是鲅鱼,1997年更是达到18万吨。然而,百姓们在吃到物美价廉的鲅鱼时,却不曾想到这一经济鱼类也正面临着衰竭的危险。有的渔业研究人员则坦言,如果鲅鱼资源继续遭受更严重的破坏,黄渤海渔业生产将步入  相似文献   

2.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渤海的鱼类区系,张春霖等(1955)曾报道了116种;林福申1)根据1958年6月-1959年11月渤海大面试捕资料(其间12-3月未调査)记载了渤海底层鱼类74种,他在分析了这些鱼类的区系性质后提出,其中暖水性鱼类19种、温水性鱼类44种、冷温性鱼类11种,并认为渤海鱼类的区系性质属温水性。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82年4月至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拖网逐月试捕调査和1983年6,7月上层拖网试捕调査资料,以及有关文献和本所历年来的采集记录鉴定,渤海已记录的鱼类有19目,66科,156种,其中我所试捕调查获108种,文献和采集记录补充了48种。本文根据以上资料,对渤海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渤海鱼类名录和种的区系性质按分类系统(成庆泰、郑葆珊,1987)列于附表。由于调査范围、时间及捕捞工具有限,遗漏种类在所难免,但作者认为上述材料已基本上能反映渤海鱼类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素有“百鱼摇篮”之称的渤海鱼类资源告急。黄鱼、带鱼已近绝迹。不少经济鱼类多年不见,集不成鱼群,形不成渔汛,总产量逐渐下降。 造成渤海鱼类资源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和集体渔船激增。渔民们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注重短期效益,不顾长远利益,缺乏全局观念,不顾资源状况酷渔滥捕。例如,每年冬末春初,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的一些渔民采捕魁蚶时,将正在海底  相似文献   

4.
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系统分析,简化了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并剖析了近50年来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的变化特征,这对进一步阐明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变化特征以及研究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表明,渤海主要鱼类可聚为4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和腐屑食性鱼类,在此基础上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可简化为3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和碎屑→底栖动物→底栖动物食性鱼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食性鱼类(第二条食物链);碎屑→腐屑食性鱼类(第三条食物链)。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已取代第二条食物链渔业资源成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第三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生物量百分比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已成为继第一条食物链渔业资源的第二大类渔业资源。渔业捕捞、渤海次级生产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渔业资源生物自身生长和繁殖特点的不同是导致渤海主要渔业资源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照片说明     
我国在渤海已开始了水产生产牧化的研究,查明这个海区鱼类资源的现状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对上层鱼类生物量的估计,以往从未进行过。 图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次开展的鱼类上层拖网取样及应用  相似文献   

6.
蓝点马鲛在黄、渤海的渔场、渔期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C.&V.)(又称蓝点鲅、鲅鱼)为东、黄、渤海洄游性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其最高年产量达4万吨之多。近年来,在北方海区不少经济鱼类资源下降的情况下,黄、渤海区篮点巴的资源,却在十多年间仍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年产量一直保持在2—3万吨的水平。随着蓝点鲅流网渔业的发展,渔业生物科学面临的任务,是要进一步了解并掌握蓝点鲅捕捞群体的洄游分布和资源变动的规律,以为渔情预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渔业的发  相似文献   

7.
渤海西部的毛虾(Acetes chihensis),是渤海的重要水产资源之一,成为河北、天津、山东惠民、昌潍地区的转网、樯张网等定置网具的主要捕捞对象。解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其资源发生过很大变化。从产量看,分为三个变动时期,前后渔获量高,中间渔获量低,呈马鞍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渤海里近十多年来,除对虾进行人为保护外,其它多数经济鱼类因扑捞过度而衰退,唯独渤海西部毛虾资源仍处较稳定上升的趋势。上升的原因何在?有  相似文献   

8.
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估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我所1982年4月-1983年5月在渤海进行的底层拖网逐月调查资料(共447站次,鱼类样品200多万尾,计2万多公斤),用传统面积法对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作了估计,并对有关开发利用问题作了讨论.1.渤海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周年平均值是55662t,最高为9月达123824t,最低为3月,只有8333t.这种季节差异与渤海水温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底层的鱼类生物量密度周年平均值为0.696t/km2,约为1930年的1/5.2.渤海底层各种鱼类生物量,以黄鲫为最高,周年平均值达10500t,占总生物量的19%.其次是小黄鱼、蓝点鲅、鳀、孔鳐、黑鳃梅童、鲈、美鳐、银鲳、半滑舌鳎、凤鲚、绿鳍马面魨、棘头梅童鱼等.3.渤海底层各月鱼种相对生物量更替最高是4月转5月,达71.9%,最低为3—4月,只有24.2%,周年平均值为43.6%.4.渤海底层取样,带鱼网获量周年平均值只有11g/h,鳓鱼为73g/h,均濒临绝迹.小黄鱼达6.749kg/h,它在渤海底层的总尾数有5亿尾,显示其数量的明显回升.黄鲫为底层优势种(10.7kg/h),鳀鱼为上层优势种,6月达20.1kg/h.  相似文献   

9.
虾虎鱼类Gobioidei是包括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鳗虾虎鱼科Taenioididae等在内的一群小型鱼类。全世界计有约1720种左右,全国有161种海水虾虎鱼类,其中有20种分布于渤海,这次调查共采到19种,其中有2种系黄海边缘分布,为渤海首次记录。本文报告了虾虎鱼类在渤海水域的名录,分布和生态学特征,分析了它们在渤海生态系中的作用,特别是对增殖放流对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海鲱鱼的产卵场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阎淑珍 《海洋科学》1984,8(2):44-46
目前黄渤海成汛经济鱼类已不足十种,而黄海区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简称黄海鲱鱼),自1967年以来已成为黄海的重要渔业,曾经左右黄海渔业总产量。1973年以来,虽然产量逐步下降,目前仍为黄海能成汛的经济鱼类之一。但其世代波动较大,涉及因素较多,现着重对其产卵场及资源保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渤海蓝点马鲛食物链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60年代起,我国开始进行鱼类食性的研究(杨纪明、郑严,1962;杨纪明、林景祺,1966),并且开始以食性分析的方法,对特定海区内的鱼类食物关系进行研究(邓景耀等,1986;张其永等,1981),这为海洋食物链研究提供了初步资料。但至今尚未见有单种鱼食物链结构的研究报道。 蓝点马鮫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暖水性、洄游性、中上层鱼类。通常每年6月进入渤海产卵,11月前后离开渤海,向深海做越冬洄游(韦晟,1980)。蓝点马鲛作为渤海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些年来资源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韦晟,1982;朱德山、韦晟,1983)。进行蓝点马鲛的食物链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进行蓝点马鮫资源的预测、增殖及管理,另一方面对阐明渤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换也具有一定意义。本文试图对蓝点马鲛食物链结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53年至1957年,在烟、威海区鲐鱼渔场中曾进行了一次渔场自然环境和鲐鱼生活习性的翻查(参阅朱树屏1959年)。该项工作是在黄渤海经济鱼类资源调查委查会领导下进行的,作者等参加了调查中的浮游生物和鲐鱼食物方面的工作。本文所报告的就是调查所得的一部分结果。  相似文献   

13.
蒋国先 《海洋信息》1998,(4):22-22,29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鱼虾贝藻等生物品种有20278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的主要经济鱼类有150多种,其中优势品种20多种。我国的海洋水产品产量也在逐年上升,1996年我国海洋水产品总量达1560万吨。  相似文献   

14.
王诺  丁凯 《海洋通报》2019,38(2):202-209
渤海是斑海豹在我国唯一的繁殖地。研究结果表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渤海的斑海豹数量减少了80%。尽管我国20世纪末已将斑海豹列为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建立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但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其数量仍不断减少。近年来,随着海洋环境的改善,斑海豹的数量有了明显回升。本文从海冰面积、鱼类资源以及水质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渤海海洋环境的状况,探讨了斑海豹数量变化的原因。本文研究可为我国有关部门在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政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黄、渤海鱼类等级多样性的推算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给不同取样地点或时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比较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黄、渤海底拖网调查,并综合迄今为止的鱼类分类学研究,系统地更新了黄、渤海鱼类组成名录,并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有鱼类379种,隶属于264属,129科,36目,3纲。其中软骨鱼类12目,24科,50种;硬骨鱼类23目,104科,328种。根据黄、渤海鱼类总名录,计算了其等级多样性指数(△^ )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A^ )的理论平均值及95%置信漏斗曲线,其中等级多样性指数(△^ )的理论平均值为77.7。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洋经济产业构成中,海洋油气开发是新兴海洋产业。在渤海海洋经济构成中,海洋油气占渤海海洋经济比重的8.5%,占渤海新兴海洋产业构成的19.4%。渤海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但能缓解我国油气安全问题,同时也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一、渤海丰富的油气资源1. 油气资源总量渤海沉积盆地的生油凹陷面积大,有效勘探面积为5.3万km2,其中仅新生界生油岩层就厚达3 200 m,生油岩体约2.4万km3。2000年提出的预测资源量是97亿t。2. 已形成了油田产业群渤海在200万年以前,形成了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渤海沉积盆地。在渤海海…  相似文献   

17.
渤海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的状态,因而导致过量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严重破坏了渤海海洋资源和渤海的生态环境。首先是捕捞过度,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早在1997年10月19日,香港《亚洲周刊》就发表了题为“垃圾泛滥,渤海告急”的文章,呼吁“30年前盛产对虾、大黄鱼的渤海,近年污染严重,鱼类死亡。环渤海区没有统一的治理指挥机构,渤海正变成大垃圾场,令人忧虑”。2004年6月5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副题为“昔日‘渔’仓已无鱼可捕”,主题为“中国惟一的内海面临死亡危机”的文章。2004年6月《工人日报》以“渤海湾10年后可能变‘死海’”为题进行了先期海洋环境预报。其次是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无序、无度。渤海海砂低廉的价格,使得采砂活动已达到资源掠夺的程度,不仅使美丽的海滩遭到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18.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2年秋季与2003年秋季鱼类浮游生物的调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秋季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结果发现,蓄水后鱼类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比蓄水前有所增加,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分布在黄渤海的种类如方氏云ND022等开始在东海出现,并且部分鱼类的生殖时间上也发生了改变.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对长江口鱼类浮游生物进行优势度检验,其优势种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仍是以小型种类为主,但原占绝对优势的日本ND023优势度开始逐渐下降,成为常见种,而康氏小公鱼的数量急剧上升.阐明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补充及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动态监测三峡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渤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渤海地处暖温带 ,水质肥沃 ,浮游生物繁生 ,十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因而渤海历来是多种经济鱼虾类的产卵场和肥育场 ,素有“黄渤海鱼类的摇篮”和“百鱼之乡”的美誉。渤海区年捕捞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0 ,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7 % ,其中对虾养殖产量约占全国的1/2 ,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再加上渤海是内海 ,封闭性强 ,便于控制 ,更决定了渤海在我国海洋渔业中的特殊地位。然而 ,如今的渤海却告别了往日的辉煌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 ,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极大地制约着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情况下 ,分析造成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笔者调查资料为基础,扼要阐明了三山岛产卵场的鱼类种类、水域生物学与地理学条件及形成该产卵场的机理,并根据当前渔业资源状况,提出了建立《资源保护区》的建议,以为黄渤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