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汇刊》1979年第60卷30期刊载了美国地质调查局发表的“加州断层活动图”,它标明阿格洛角(Point Arguello)与蒙特里湾(Monterey Bay)之间南加利福尼亚中部沿海岸的几百条断层的位置及其最近活动的时间。该地图是根据130多篇已发表及未发表的研究报告和最新的海岸及近海研究资料编绘的。地图本身及其图注附件勾划出了上述广泛地区内足以产生地震及地表断裂的断层。这个最新的报告是地图集的一部分。在概  相似文献   

2.
征稿简则 1.《地震学报》包括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来稿经采纳后,将以中、英文分别在两种版本予以发表。届时,编辑部将通知作者把被采纳的中文稿全部译成英文(对英译稿的具体要求,请参见英文版通知)。如英译稿未按规定时间寄回,则中文稿暂不发表; 2.来稿(包括文、图、照片等)请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为手抄原稿。   相似文献   

3.
2000年作者在进行黄河中上游河谷阶地考察时,在兰州刘家峡水库西侧祁家大坡公路边路堑壁上,发现一古象门齿化石.化石产出剖面位于黄河Ⅵ级阶地后缘,其海拔高度为1880m,拔河228m.阶地为基座阶地,剖面描述如下:基座为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上覆洪积砾石层,厚约5~10m,向东延伸相变为黄河砾石层.洪积砾石层之上为3~4m厚的冲积黄土,质地坚硬,强烈石膏化.古象门齿化石即产于本层下部,呈平卧状,显然是经过了短距离的流水再搬运的.本层之上为200多米厚的风成黄土(照片1、图1).照片1兰州刘家峡古象化石的产状Photo1 Thepositiono…  相似文献   

4.
(一)考察情况和资料分析现根据对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7.6级地震在福建地区震害的考察情况,初步探讨福建地区横向烈度异常。1.平潭县考察情况平潭岛离震中区最近(图3.1)。在该县共考察了7个乡镇(占全县面积一半以上)。平潭县的民房主要为毛石墙、木头和瓦片结构。在这次地震发生时,墙体被震裂的现象很普遍,新建房屋比旧房屋的裂缝相对较多。裂缝  相似文献   

5.
黄迪颖 《地球》2023,(2):30-33
<正>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厚如史书的沉积岩层中埋藏了一个尘封1.6亿年的生命乐园。20世纪末,我国古生物学家就开始关注宁城道虎沟一带的地层并发现了化石。200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员等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了关于道虎沟化石产地的第一篇论文,拉开了道虎沟古生物研究的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掘、探索、保护与建设,道虎沟这个隶属于赤峰市宁城县曾经鲜为人知的小村已经成为了众多古生物学家和广大化石爱好者探索研究和科普研学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6.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整个地球生物圈演化进程的重大地质和生物事件.为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速度和原因,需要在统一的时间框架中进行综合分析.精准的生物地层是划分地质年代和进行洲际和地区间对比的首选标准.中国地层类型多种多样,化石丰富,传统的以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地层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已经建立的72个全球界线层型(GSSP)中有11个位于中国,是目前建立GSSP最多的国家,在国际地层表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精度定年、化学地层学、天文旋回地层学等也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专辑由中国的地层古生物学专家对中国近十多年以来从埃迪卡拉纪到第四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方面的进展以及各大区之间的地层划分与对比进行了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7.
“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以估算地壳构造”一文发表在1977年第一期《地球物理学报》上。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在此提出讨论。 1.平均密度问题 假定“深部重力异常”是由康腊界面与莫霍界面的起伏引起的(为了便于讨论,其它界面从略)。我们根据文献[1]作者常用的参数,做了两个起伏界面与对应的重力异常图(见  相似文献   

8.
王国起 《地球》2011,(10):76-77
8月25日,中美科学家在北京宣布了一项重大的发现,经过几年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中华侏罗兽。这一新属、新种化石的发现,将有胎盘类哺乳动物起源年代向前推进了3500万年,同时校正了现代基于DNA方法测定的哺乳动物演化时间。  相似文献   

9.
岩组分析在地质学研究中是一种很有用的手段。但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资料的处理及作图需化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国外的研究中,大都实现了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和作图。但在我国还都是人工作图。为了引进先进方法,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但没发现可利用的现成程序。根据A.B.Spencer等1967年一篇文章所讲的原理,我们提出适用于我们工作的用计算机处理一般岩组资料的方法。关于碳酸盐矿物的动力学分析的资料处理方法,因无参考文献,是我们自己推导出来的。该方法经实际应用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精度  相似文献   

10.
化石有机碳风化是地质时间尺度上重要的碳源,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如何量化一直是个挑战.河水铼(Re)含量的变化被认为具有示踪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强度的潜力,然而Re的来源及其与化石有机碳风化之间的关系还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指标的有效性,本文选择重庆市城口县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逐级提取实验等分析,探讨页岩风化序列中Re和硒(Se)的活动性及其与化石有机碳风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从基岩到风化层逐步升高,指示增强的风化强度.根据逐级提取实验和质量迁移系数(τ)的变化发现,页岩中的Re和Se主要赋存于有机质相,风化过程中与化石有机碳同步流失,而与页岩中的硫化物矿物氧化无明显相关;风化过程中Re和Se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导致其与化石有机碳非等量流失.本研究支持Re作为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的指标,而Se是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的潜在指标.未来需要不同类型沉积岩剖面与流域相结合的研究,明确河水Re和Se的来源及其与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3月22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的惊人发现。这一地区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埋藏时期距今5.18亿年,和我国云南著名的澄江生物群为同一时代,被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一古生物界的突破性发现,有望与早先云南澄江  相似文献   

12.
全球洋底增生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Cande等人 1 989年发表的第 3代全球洋底磁条带图 ,以增生区和增生期的概念对全球三大洋洋底增生构造进行了系统的单元划分 ,揭示了洋底构造的演化过程 .共划分出 49个增生区和 6个增生期 .发现后期增生过程对前期增生区具有裂解和楔入等改造作用 ,从整体上看 ,洋底增生过程具有全球尺度的同步性幕式特性 ,在空间分布上则有很强的非均匀性和局部的不连续性 .  相似文献   

13.
正自2008年3月诸城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恐龙化石保护性科学发掘以来,我们先后在全市七处集中化石暴露点进行了发掘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主要在七处化石点发掘出了1.5万块化石,化石主要以鸭嘴龙化石为主,其他还有暴龙、角龙、甲龙、虚骨龙、蜥脚类恐龙等。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发掘出的大部分化石  相似文献   

14.
在利用区域台网记录到的高颇地震图进行震源参数反演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不带约束条件的地震矩张量研究反映小尺度构造复杂性的小震的震源过程.为了措述地震机制解随时间的变化地震矩张量的每一个分量都具有各自的时间函数.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的拟合程度由两者均方差的极小值几表示.初始的地蔑图由一系列称为差函数的时变函数叠加得到.考虑所研究地区的两个可能的极端情况给出两个结构模型.针对这两个模型的一系歹〔震源深度.用多模蚕加(modal:ummation)方法算出羞函数.在反演过程中.针对两模型之间的过渡情况和不同的震源深度用线性插值方法给出新的墓函数.从而计算出新的合成地震图.将这些合成地震图与观测地震图进行比较反复迭代.直至两者均方差的极小值乓收数至预先指定的阅值之内为止.使用脉冲时间函数和有限宽度时间函数算出位移和速度的合成地震图作为‘观测.记录,用以对反演方法进行检验一针对两种结构模型作出合成的“观测’记录:一种模型处于用来计葬墓函数的两个给定结构的范围之内另一种模型在这个范围之外.在合成记录中还考虑了随机噪声的影响.对上述第一种模型.当噪声水平小于信号蜂值20%时.矩张最反演得到满意的震源时间函数.而上述第二种模型出现虚假的体积量.如果消除了这种虚假录.则用矩张量的偏差部分可较好地确定震源机制解.使用上述方法.用意大利东北部Friuli地区1987年12月27日M乙=29地震的垂直分摄地震凶进行矩张盆反演.所得震源机制解与几个台站的P波初动极性分布相符.其震源时间函数则显示出一个可能的多次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前东北地震大形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东北地区1900年以来的历史地震资料所显示的周期性活动特点,用正弦函数描述其地震活动规律,并结合时间序列的周期图及其他一些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发展趋势和地震强度作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6.
从沉积物特征谈太湖的演变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通过太湖湖底淤泥层中的微体古生物及其物理化学分析,在西太潮W1孔发现多门类海相化石。海相化石出现的时间约在1100—5000aB.P.之间。据此提出西太湖在全新世期间曾遭受海侵,因而支持了太湖形成于泻湖的说法,同时,还提出海水进入太湖的时间,比以往学者推测的早2000多年。  相似文献   

17.
借助GIS的空间操作和空间分析的功能对我国四张地震区划图(1957年发表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1977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别用发表以后大陆地区发生的、经震害调查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等震线与之叠合,统计出相应时段中实际发生的不同烈度区超过区划图上烈度1度、2度或更多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根据各个区划图表达的地震危险性定义制定标准检验了相应的可靠程度。通过与相应时段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地震区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对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部位的识别上。  相似文献   

18.
为使[蜓]类形态种更接近客观真实的生物种,在[蜓]类化石鉴定中应从居群概念出发,利用居群的形态变异特征约束传统的形态鉴定.根据滇西小新寨剖面中二叠世沙子坡组单层采集的样品,笔者度量了其中Eopolydiexodina个体的特征形态参数(初房直径、内外圈尺寸与轴率),并进一步结合形态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化石居群层次的形态种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单层中Eopolydiexodina个体的特征形态参数虽表现出较大范围的变异,但形态变异基本连续且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所研究个体的形态变异符合单个居群的形态变异特征,宜根据居群思想视作同一[蜓]种.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同层产出的同属[蜓]类个体组成单个化石居群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丁林 《中国科学D辑》2003,33(1):47-58
对新发现的出露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一套古新世地层及其中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研究. 新建折巴群代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一套古新世深水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 包括下部富含硅质岩的桑单林组和上部以砂页岩为主的者雅组. 根据放射虫动物群的层位分布及横向对比, 划分出放射虫化石带RP1~RP6(65 ~ 55 Ma). 折巴群可能代表了欧亚大陆逆冲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前陆盆地沉积. 根据前陆盆地演化, 初步判断雅鲁藏布江中段的碰撞时间为白垩纪/第三纪之交(约65 Ma). 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沉积覆盖在印度被动大陆边缘沉积之上, 为油气提供了较佳生、储、盖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超微化石看南沙海区近2 Ma海水上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位于南沙深海区的ODP1143站2.32Ma以来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极为丰富,平均每克沉积物中含16×106枚,最高可达53×106枚,最低也有0.5×106枚,超微化石堆积速率变化在1×106枚到278×106枚/cm2ka之间.其中以生活在下透光带的Florisphaera profunda为主,平均占70%.超微化石绝对丰度和堆积速率及F.profunda百分含量在垂向上呈现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一种是随冰期-间冰期旋回而波动,另一种是历时数十万年的较长演化阶段.从2Ma来的6个阶段中可以看出南沙海区营养跃层深度的相应变化.文中还初步讨论了引起这种变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