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代。我们祖先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知道一年有365天,并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春秋时代,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末期,二十四节气便全部产生了。 物候是研究动、植物的某些生命活动现象,以及某些非生物现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的科学,观测物候现象,是研究物候的基础,将多年观测的物候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出每一种植物物候平均日期,找出它们最早和最晚的物候期,和多年变动的天数,  相似文献   

2.
物候的变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物候观测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秦时代就有《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等关于物候的记载,目的就是为了掌握适时的时龄,以进行农业生产。《吕氏春秋》中的《审时》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凡农之道,候之为主”;西汉《氾胜之书,耕作篇》也写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等  相似文献   

3.
一、季节的一般划分方法季节的划分方法有多种(表1),主要有24节气中以“四立”为四季开始日期的节气法;有12—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 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月份法;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10—22℃为春、秋季,>22℃为夏季的候温法;有以当地各物候反映,参考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有关界限温度状况的物候法等。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四节气中,一过“冬至”,便是最后的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了.顾名思义。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在唐诗中有一首孟郊的《苦寒吟》,其中有这样四句,“天色寒青苍。北风叶枯桑。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这一幅严冬景象的描绘很可能就是出于对“小寒”或“大寒”的吟作。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完整版本最早出现于西汉前期刘安所编的《淮南子》,其中有一篇《天文训》,完整地列出了和现今名称基本一致的二十四节气,那里边把“惊蛰”叫作“雷惊蛰”、“清明”叫作“清明风至”、“白露”叫作“白露降”,其他节气名称和现代版本的二十四节气完全一样。其实,这本书一开始不叫《淮南子》,而是叫《鸿烈》。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祖先应用物候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西欧在十九世纪设置了许多物候站,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物候组织,并注意应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如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侯图表,将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若干天,避免了这种虫害,增加了小麦的产量。我国广  相似文献   

7.
物候是指自然界生物,非生物受气候、水文、土壤、地形地势等综合因子的影响而出现的现象。如植物的萌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候鸟的往返;初霜、下雪、结冰、打雷、解冻等等现象,都称物候。自然物候常能反映节气的变化,季节的迟早,与农事活动、环境污染、气候区划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物候出现的次序很有规律,下面是我们利用物候变化规律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点滴:  相似文献   

8.
“自然历”是依据自然界各种物候现象编制成的专门日历。由于是以多年物候观测资料为基础整理出来的一种日历,故又称“物候历”。还因为是同相应的农事活动一起整理的,也称“农事历”。每一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多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仅反映的是当时的气候状况,且包反映了过去一定时段内气象因素影响的累积。具备年际变化和地域差异、及物候期之间存在的“三性”(顺序性、相关性、同步性)。用其来制作“农时”预报,和其他方法比较,不仅客观得多,且易于做到“因地制宜”。加之这些物候现象又是“到处可见、随时可得”及方法简便易行,可算是“摸得着(常人都能掌握)的活指标”、“看得见(不需用仪器)的活仪器”。以其生态环境所反映出来的物候现象  相似文献   

9.
利用关中西部渭滨区、太白县、陇县3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9年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变化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关中西部不同地域24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研究表明:近50 a关中西部24节气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最低。春季型节气增温最快,秋季型节气降温最快,春季增温快于秋季降温。惊蛰和清明气温升幅最大,立冬降幅最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型(川塬区)和秋季型节气(南北山区)最小,夏季型(川塬区和北部山区)和冬季型节气(南部山区)最大。春季型节气除立春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他季节型节气仅最低气温多呈显著增温趋势。24节气气温年代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距平为“负—正”变化特征。4个物候性节气中惊蛰、清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小满、芒种呈显著上升趋势。惊蛰1973、2004—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气温转暖突变年;清明2005—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转暖突变年;小满1981—1982、2001—2019年显著增温,1976年为转暖突变年;芒种2005—2007、2009、2011—2019年显著增温,1995年为转暖突变年。  相似文献   

10.
所谓物候,是指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即是物候现象。如:花开叶落,候鸟的来去等都是物候现象。 我国在三、四千年前就有过自然物候的记载,並反映了物候与农事活动的关系。如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村居即事”中写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因此本文根据我省十二个自然物候观测台站1980—1988年的观测资  相似文献   

11.
陈振孝 《山西气象》1994,(2):41-41,19
廿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陈振孝(太原师专地理系030001)廿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相似文献   

12.
节气和气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涛 《河南气象》2005,(3):22-23
“天地革而四时成”(《周易革第四十九》);天地应时变化而四时成序。“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呜冬(韩愈《送孟东野序》)。”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非常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也是天文、气候与农业生产曼者密切结合的科学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三伏与九九     
三伏与九九祁翔“三伏”与“九九”都是由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派生出来的,是对一年中最热和最冷时段的具体界定.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书《郊把志》称:“秦德公作伏”,“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未得升起,故为自伏,因名伏日...  相似文献   

14.
《气象》2006,32(9):27-27
《气象大使》是辽宁电视台(卫星频道)与辽宁省气象台合作创办的电视气象新闻节目。是全国首家由气象专家主持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由气象专家解答普通百姓关心的热点天气问题。2002年4月到2004年9月,作者主持了《气象大使》节目。近两年半的时间,积累了800多篇演播稿。《气象大使说天气》一书是作者应气象出版社之约,对这些演播稿进行了删减、合并、修改、补充,编写而成。按节目设定和内容分为:春夏秋冬,节气、冷暖寒暑,雨雪旱涝,风沙雷雹,气候与物候,天气拾零,历史上的今天,谚语、习俗,知识汇集,法规、警报、规范,健康、体育,战争与气象,实时天气分析等十四个类别,谓之《气象大使说天气》。为让读者了解文稿在日常节目中的使用,另外引用已发表的《我当气象大使》、《当好气象大使》、《气象大使——辽宁卫视创新气象节目》三篇文章参考,列入本书附录。《气象大使说天气》是《气象大使》节目组几年来共同工作的结晶。  相似文献   

15.
节气与农事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根据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位置、动植物生长规律、天气气候特征等相互关系,初步确立了8个节气,而后至秦汉年间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且给每一等份取了一个与农事、物候或气候相关的专有名称,二十四节气至此确立.  相似文献   

16.
朱从亮 《气象》1978,4(4):21-21
《气象》1975年12期“谈谈我县的春旱预报”一文中用了“立春在腊月春旱,在正月不旱”的谚语;1977年11期“秋尾暖与倒春寒”一文中又有“当清明在农历二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中旬…;当清明在农历三月,则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3月上、下旬…”的说法。我认为这种用节气的阴历日期来做预报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7.
3·23世界气象日,学会秘书处和《中国气象报》青海记者站积极投稿,通过《青海日报》、《中国气象报》、《青海气象工作》等报刊开展了宣传报道工作;省气象台、省局办公室利用天气预报影视节目和青海气象网站,围绕世界气象日的宣传主题“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制作专题节目(栏目  相似文献   

18.
邯郸市24节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利用邯郸市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共计40 a的逐日历史气温、日照、降水量资料,对邯郸市24节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邯郸市24节气平均气温呈正态分布;全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最冷的节气是小寒;24节气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春分(0.31℃·d-1),降温幅度最大的是立冬(-0.31℃·d-1);相邻节气之间,清明升温最快,较前一节气平均气温升高4.6℃,立冬降温最快,较前一节气下降4.9℃;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是小满(8.7h),最短的是冬至(4.4 h);大暑平均降水量最大,为95.4 mm,小寒最小,仅为1.4 mm.  相似文献   

19.
新书架     
《气象》2012,38(11)
中华气象谚语大观 这是一本以提供资料为主、兼顾科学普及和应用研究的气象谚语书。书中共搜集全国各地气象谚语四万余条。这些谚语被分为灾害、天气、气候、天体和光象、海况、农业气象、节气、物候、民间节令和干支、人体和行为等共十大类。在每一大类之前,简要叙述了谚语的相关科学知识。该书适合气象工作者、地理工作者、气象爱好者、文教工作者、农林牧副渔和图书馆藏等部门参阅使用。  相似文献   

20.
<正>气象新闻现在是新闻报道相当重要的一个领域,以前媒体关于气象方面的信息在报纸上都是很简单,而现在,气象新闻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浙江日报》就有专门报道气象新闻的栏目《天时》,遇到台风等突发性气象灾害以及一些重要节气等,报道篇幅往往还比较大。和过去相比,媒体、社会公众对气象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在新形势下如何将气象新闻做得更好,需要媒体和气象部门一起努力。1分析气象新闻面临的三大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