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谢石林 《气象》1983,9(1):33-33
现在台站用的套管式最高温度表(包括地面最高温度表)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水银蒸发等原因出现少量水银附着于毛细管壁或顶端的情况,以致读数偏低。若用通常修理水银温度表水银柱的方法(如重力法、球部加温法或冷却法等)来修理,往往难以奏效。因此,有不少最高温度表被报废,甚为可惜。我们试用烘烤法修复了几支出现这种故障的最高温度表,效果不错。现介绍如下。 备酒精灯一盏(煤油灯或蜡烛亦可),点燃以后,双手平握温度表,将表内毛细管中水银中断的部位,置于火焰顶部。此时徐徐转动表身并左右移动,使烘烤的部位受热均匀。表身受热传至毛细管后,附  相似文献   

2.
提高测报质量不仅要减少错情率,更重要的是获得准确的记录。下面谈三件值班工作中足以影响记录准确(甚至缺测)的小事情,望能引起注意。 向右看 最高、最低温度表,尤其是地面最高、最低温度表,毛细管内液柱常易中断。在多数情况下,比较容易觉察,但有时最高温度表的水银柱,在毛细管顶端残留一小段,或最低温度表毛细管顶端的梨形空腔里凝聚着酒精滴,往往不易被发现,造成记录误差(偏低)。一次在某站观测场,我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毛细管顶端残留一段水银柱,长度约0.6℃左右。当问到值班员时,他声称站里每班都检查、巡视,没有发现问题。我请他再去看一下该支温度表的右端后,他才看  相似文献   

3.
1 概述 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规定,针对温度表检定装置读数不准确的问题,重点对标准装置的读数窗进行了处理,设计制作了提高读数精确的一整套方案。从而实现了用高精端的读数设备取代人工读取示值的办法为台站观测准确度评估提供科学、有效、客观的手段。根据近几年温度表数据的记录与“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对比,其中干湿球温度表、通风干湿表、直管地中温度表在使用中的示值误差±0.30,相邻示值误差≤0.20。最高温度表、曲管地中温度表的示值误差±0.4,相邻示值误差≤0.3。  相似文献   

4.
林庆山 《气象》1987,13(7):57-57
地面最高温度表的特性之一,是毛细管水银柱上端空间的气体抽至近真空;因此将温度表抬高球部,水银柱可以下滑(或称倒流)。水银的蒸发是随水银柱顶商上的气体压力减小而增强,并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常压下汞的沸点是357.25℃,真空条件  相似文献   

5.
上海医用仪表厂整顿气象温度表的质量,重点抓了以下四个质量问题:一、曲管地温表及地面温度表的水银氧化;二、最高温度表的最高性不良;三、最低温度表的最低性不良;四、温度表套管内凝结水汽。经多年的努力,这些质量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现介绍如下。一、水银氧化问题:引起曲管地温表及地面温度表水银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毛细管内的清洁程度、水银中的微量杂质、灌充气体的纯净  相似文献   

6.
目前气象站测定浅层地温使用的是曲管地温表,这种表的构造,原理与一般温度表基本相同,只是在外形上有些特殊,它的感应部分与表身成135度的夹角。安装时要求球部平躺地中,表身与地面成45度的角;每组四支表所测深度分别是5、10、15、20厘  相似文献   

7.
孙建德 《贵州气象》1996,20(3):27-28
最高温度表和其他温度表在构造上的主要区别是最高温度表的球部与毛细管连接处的管道做得非常窄小(称驻留点),只能在温度上升时让球部的水银不断地挤入毛细管内,而当温度下降时毛细管内的水银却不能自行回缩到球部(称最高性),只有用力甩动才能把滞留在毛细管内高于环境温度的部分水银柱甩回球部。正是这段滞留在毛细管内不能自行回缩的这部分水银柱指示出了过去一段时间内曾经出现过的最高温度极值。这是最高温度表能够测到极端最高温度值的最基本原理。按理,一支经检定合格且没有超过检定期限的最高温度表,其示值能准确地反映出读…  相似文献   

8.
徐辉 《气象科技》2004,32(4):277-277
台站目前所用的最高温度表若遇水银柱断丝时 ,一般采用冷却、重甩和重啄等办法来修复。但因为水银柱断丝部分短 ,又附在毛细管顶端 ,加上水银柱上部有时残留少量气体 ,以致形成小气泡把水银柱与断丝部分隔开 ,因此 ,用以上方法有时仍不能修复 ,就只能报废。从实践中总结出两条修复经验 :(1)高频振击法 :用右手握住温度表表身 ,使感应部分向下 ,上端露出约 7~ 10cm ,再抬起左手 ,展开手掌 ,右手拿表靠近左手掌心 (离掌心约 6~ 10cm) ,然后以表身上端与左手掌心以约 10 0次 /min的速度振击 ,约 1min左右 ,水银柱断丝便可被击碎 ,成为许多小…  相似文献   

9.
没有准确和标准的计量器具,就不能索取准确可靠的资料,对“准确、及时、优质”服务必然带来直接的影响. 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类温度表均系国产,产品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水银氧化、中断、毛细管壁有水银滴、套管内有水汽,特别是测定地面和地中温度的地面最高、最低和曲管温度表.如果平时工作中不注意维护,就容易出现故障,对记录的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下面就各类温度表存在的问题和在使用、维护上应注意的事项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袁银庚 《气象》1984,10(8):24-24
气象台站在安装曲管地温表时,因没有辅助工具,既费事又不易使曲管地温表的安置符合《规范》要求,以致使观测到的资料失真。为了便于按《规范》的安置要求进行安装,我们设计并试用了以下方法,效果较为理想。 一、标温度表深度记号 一般在曲管地温表表身上有一个凹陷记号和一个红漆记号,或者只有一个凹陷记号。此记号和安置深度部位相差不多,所以不少台站就以它替代深度记号。但这样做有时会有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11.
龚正元 《气象》1982,8(2):32-32
最高温度表水银柱断丝时,通常采用冷却、重甩和重啄等方法修理。但因为水银柱断丝部分短,又附在毛细管顶端,加上水银柱上部有时残留少量气体,以致形成小气泡把水银柱与断丝部分隔开,所以用上述方法有时仍不能修复,而只能报废。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观测,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水银柱稍有回缩现象,晴天高温的日子里尤为明显。已更换过几支地面最高温度表,其水银柱都有此现象,回缩值一般在0.1—0.3℃之间,有时可达0.4℃。  相似文献   

13.
在安装曲管地温表时 ,挖出的土须按层次有序堆放 ;培土时 ,依顺序把底层的土放在底层 ,把表层的土放在表层。特别是在冬季 ,由于不同层次的土壤温度不同 ,有的土层冻结了 ,有的土层没有冻结 ,因而按次序培土 ,有利于准确地测量土壤中不同深度的温度。若不是特殊情况 (温度表损坏或丢失 ) ,最好不在冬季更换曲管地温表。此外 ,培土时 ,土层须和地温表贴紧 ,土壤和表身间不能留空隙 ,因空隙大时 ,大量空气存在使温度表感应部分和土壤接触不良 ,温度表测得的不是土壤的温度 ,而是空隙中的空气温度。曲管地温表安置时的挖土与培土@胡彩菊$长葛市…  相似文献   

14.
《规范》规定,20时观测地面最高温度并调整温度表。在午后出现最高温度后到20时的这段时间里,由于温度降低很多,毛细管内的水银柱便会受冷而缩短,使示值偏低。  相似文献   

15.
李宜章 《气象》1992,18(7):1-1
1991年12月29日08时,虞城站的地面最低温度表示度超出下限刻度。按规范要求可采取外推估计读数,但当时水银柱已经降至毛细管弯折处以下,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有的同志提出应用地面最低温度表酒精柱读数代替。 观察地面温度表,在它的球部以上2.5cm处,毛细管都有一弯折处,而且弯折处以下的毛细管比上部的略粗一些(图略)。  相似文献   

16.
在气象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仪器示度被误读的情况时有发生口对有自记资料对比的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误读往往较容易及时发现,对没有自记资料对比的地温等要素,在误读5℃,10℃时尚易发现,但在误读1℃,2℃时则较难被发现,往往要通过与前后几天相似天气特点的地温资料相比较,误读才能被发现。下面对一次曲管地温表被误读1℃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1资料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1),某站9月16日前后几天20时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表2)。表1某站9月16日地面温度及各层曲管地温资料(℃)2时8时14时20时地面温度21.525.4…  相似文献   

17.
关丁 《气象》1977,3(5):9-9
我站地处河西走廊戈壁滩边缘。过去我们认为地面最高表读数之所以低于0厘米正点温度,是由于最高表仪器不精密,水银柱随温度的下降而缩回球部所造成的。后来发现在14时读数时,最高表的瞬间读数就已经低于0厘米温度表的读数,也就是说最高表的水银柱并没有象0厘米表那样升高到相应的数值。那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在多年的气象仪器检定工作中发现 ,玻璃液体温度表出现的最常见的故障就是温度表的液柱中断 ,它是能够修理或者有可能修复的。由于玻璃液体温度表材料和构造的特殊性 ,其修复难度较大 ,稍有不慎可导致温度表报废。所以 ,掌握其修复技术非常重要。下面就长期检定工作中总结出的几种温度表液体断柱的修复方法做一介绍 ,供参考。1 修复原理水银柱或酒精柱中断现象是由于气体逸入水银或酒精造成的 ,气泡将水银或酒精柱分为两段或几段 ,因毛细管很细气体不能上升到顶端而形成中断。所以 ,修复时主要用下面几种原理 :(1)利用水银或酒精柱的重量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制作温度表的技术条件和某些物理特征变化,造成最高温度表水银柱在温度下降时示度出现“回缩”现象。按《规范》规定,20时只读1次日最高温度。在实际工作中观测发现这种“回缩”了的温度值,其与实际出现的日最高温度相比偏低。二者的差值常在0.2~0.5℃,这一差值已大于温度观测的精确度(附表)。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观测,我发现地面最高温度表的水银柱稍有回缩现象。已更换过的几支地面最高温度表都有此现象,回缩值一般在0.1—0.3℃之间,有时可达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