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7,(4)
正七、初心依旧黄大树以他的历史情怀和台州式硬气,应对着世道人情的冷暖。其制胜的法宝就是初心依旧。大树从25岁操起泥瓦刀的那一刻起,就发愿要做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光大者。在当今互联网大潮、社会化生产的背景下,农民工起家的黄大树仍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初心,践行着誓愿,在古建路上不停行走、探索,历史情怀始终不改,工匠精神始终不变。完美极致的职业人梦想的无怨追求,勇于创新敢攀高峰的古建大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3)
<正>四、工匠精神北京故宫是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这五大恰恰分别属于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新世纪前,临海古建是全国六家之一、北京市以外唯一可以进入故宫修缮的公司,凭的就是黄大树的工匠精神。古代文人在理念上是轻视工匠的。《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下器",孔子学说主张"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千百年来,正史中没有工匠传记。唐代柳宗元有《梓人传》,"梓人"虽  相似文献   

3.
林晖 《地球》2014,(8):82-86
紫阳街是浙江第二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它南北走向横贯台州城,是国内现存街路最长、街区最完整、街道最本色、街史最悠久的“四最”合一的商贸街。用我国古建筑专家黄大树的话来说,是“江南第一,全国罕见”。紫阳街最早形成于唐初,它的发展与台州府的历史紧密相连,近1400年来见证了无数的落寞与繁华,无数莺歌燕舞、风花雪月的故事,多少旗亭酒楼、勾栏瓦肆的传说,都曾在这里演绎。  相似文献   

4.
正气势雄伟的"山"字形器、年代最早的石质六博棋盘、造型奇巧的金樽铜戈、犹如一棵大树的十五连盏铜灯、世界最早有比例的铜版建筑图、中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实物酒……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不久前举办的"剑指苍穹的执着——走进古中山国"展览中,一件件珍贵文物向我们诉说着这个古老王国两千多年来鲜为人知的  相似文献   

5.
沧桑变化     
《地球》2012,(4):13
沧桑变化即沧海桑田。这一思想及其相关联的地表升降观念,是中国古代关于海陆变迁的一种卓越认识。《诗经》上就有"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话。这里所说的有些像是地震现象,已认识到地表有升降变动。西汉的《焦氏易林》中有"海老水干,鱼鳖尽索;藁落无润,独有沙石"和"山没丘浮,陆为水鱼,燕雀无庐"的记载。到西晋初年,《晋书杜预(222~284)传》中记载有:"预好为后世名,常言  相似文献   

6.
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典型代表——西安钟楼,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层间位移角为结构响应指标,结合木结构抗震能力建立了该结构的易损性曲线;再根据木结构古建筑所在场地的地震危险性,结合古建筑地震损失相关研究,为木结构古建筑地震风险评估提出了一种特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5,(10)
<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沙培宁老师谈教育的文章《孩子该有的模样》,不料,一下子打开了我深藏心底的教师情结。于是毫不犹豫地加了"关注",一口气拜读了沙老师的系列教育评论:《作为生命体的学校》《迷恋他人成长》《所谓贵族精神》《所谓大气》《好老师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我们的"艳遇"》……  相似文献   

8.
我的桌上摆着一本刊物:《地震》.我对它有一份特殊难忘的回忆. 《地震》的前身是《地震战线》,是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抓革命、促生产"的一份刊物,第一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1级(61年入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的10多个同学组成的《红鹰战斗队》在1967年初创办.它从油印发展为铅印,从群众自发办的刊物发展为国家正式的期刊.但是它刊头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字始终没有变过,只是去掉了带有文化大革命火药味的"战线"二字,保留了期刊的核心宗旨"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事业从1966年邢台地震之后正式起步,《地震》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并与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同步成长.  相似文献   

9.
正3月22日,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在《Science》(《科学》)杂志发表,首次在国际上公布了该团队在中国宜昌长阳地区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的惊人发现。这一地区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埋藏时期距今5.18亿年,和我国云南著名的澄江生物群为同一时代,被命名为"清江生物群"。这一古生物界的突破性发现,有望与早先云南澄江  相似文献   

10.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79年第11卷2期刊登了《美国地质调查局从事地震学研究的第一次尝试》一文,译载如下:1884年,在美国东部发生了两次震级小但有感面积大的地震,这两次地震使得研究性《科学》杂志的一位编辑,在10月3日出版的刊物中提出成立"地震俱乐部"的建议。它的目的在于使'物理一地理学(Physieal一geogra-Phy)这一分支"的观测者和  相似文献   

11.
夏帝发七年“泰山震”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对今本《竹书纪年》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这条记载的各种见解和涉及的今本《竹书纪年》的争鸣等;分析了这条史料的关键字"陟"、"震"在古文中的字义和在《竹书纪年》中的特定含义,结合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等,认为对夏帝发"七年,陟。泰山震"的确切解读是:夏帝发于在位的第七年(约公元前1652年)崩亡;这一年泰山发生地震或受到地震的影响,地震发生的时间比此前推算的公元前1831年推后了179年,但无法确定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和震级。  相似文献   

12.
蓝颖春 《地球》2013,(8):12-17
正从去年起,为了推进矿业改革,更好地为矿业发展服务,中国矿业联合会立项开展了"中国矿业产业定位研究"。日前,在中国矿联召开的五届四次常务理事会暨五届四次主席团会议上,讨论了这一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引起了矿业界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了解这一研究课题的意义和影响,《地球》杂志记者采访了  相似文献   

13.
古建筑震害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中的表现,研究了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古建筑的震害特性,从古建筑的构造形式和建筑施工技术的特点出发,对古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地震局和福建省晋江地区地震办公室于1983年10月编辑了《石结构建筑物防震抗震科普画册》,已于1984年初出版。该画册为16开本,共约50页,图文并茂,印有110余幅图,其中彩色照片和水彩画约40幅、黑白照片约20幅、图画约70幅。该画册从房屋结构抗震的角度,较全面地收集介绍了古今各种石结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资料,展现了1604年泉州海外8级大地震和1918年广东南沃7级强地震的历史背景。内容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是“古建筑”,包括:“经受8级大地震考验的宋代石结构建筑”,其中有余敏的“玄妙壮观的泉州东、西塔——兼议建筑结构抗震》,介绍安平桥、姑嫂塔、日湖塔和崇武古城等的“抗震史话”;还包括陈泗东、琴簧的《从震后重修重建的部份石结构古建筑看古代劳动人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5)
<正>在广袤的赣西大地上,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当地原住居民"三无":一无癌症,二无眼疾患者,三无肥胖患者。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各地媒体相关报道。2011年4月,中央一套《科技博览》栏目组实地探秘这个神奇地方,5月18日以《我村无癌》播出,2012年12月5日,中央四套以《走遍中国——长寿之乡"温汤"》连续播出,揭秘了产生"三无"奇特现象出现的原因——富硒温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泰安市古建筑实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给出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1)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间,被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性一步"的《巴黎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获得通过。为了这一结果,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延长了一天会期。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会后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专家表示,这既是中国作为联合国气  相似文献   

18.
日本《朝日新闻》1978年6月2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用立体图探索地震巢》的报道,摘译如下:宫城县近海地震发生在太平洋岸的"地震巢"。常发生地震的地方叫"地震巢",这对外行来说容易理解,但在学术问题上必须给以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留言节选     
《地球》2015,(6)
<正>周末的时候,走了一遍平谷天云山"勇者"玻璃栈道。在紧张刺激中,也欣赏到了天云山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峰奇秀、山林茂密,鬼斧神工、如诗如画的美景,好一个"北方的张家界"……——虎妈猫爸世界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以天鹅这种美丽高贵优雅的生灵做为灵感来源,如果人类不能善待这些美丽的动物,那么将来天鹅灭绝之后,我们就只能在《天鹅湖》中幻想它美丽的身影……——穿梭千年008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7,(3)
<正>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名句,从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到妇孺皆知的《射雕英雄传》,襄阳的大名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