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震预报必须明确,要求震前一至三天以前发出,而且顶报的时间段也只能是几天,这确是一项科学难题。临震预报目前还主要是求之于对临震异常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展览会上,介绍了我国成功预报四川省松潘县和平武县之间地震的情况.这是我国对无前震型地震首次做出准确的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实例.震中地区没有明显前震.确实给临震预报带来很大困难.但是,地震部门依据阴显的前兆和“三起三落”的宏观异常现象做出了短期和临震预报.地震工作者用科学仪器监测出松潘等地区的地震波速比异常、地段相对隆起、水氡大幅度上升和地电阻率缓慢下降等,及时做出中期预报:松潘、茂汶在1976年可能发生6级或6级以上地震.地震部门还根据井水变色变味、泉水干枯、天然气冲出地面等宏观异常现象,提出短期预报:6月、7月内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出4套精度较高的数据资料进行映震能力分析,通过对2015—2018年全球发生的60次MS≥7地震的同震效应和临震异常现象记录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到体应变对震中距为8 000 km范围内的MS≥7地震的同震记录较好,约22%的地震前记录到了临震异常现象,同时对震前数据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力学性质。   相似文献   

4.
地震前电磁辐射异常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年河北邢台大地震后我国在地震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震前震后诸多物理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寻找前兆异常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很多地震前都存在电磁异常现象,而且多数为临震异常。  相似文献   

5.
正临震预报是地震长、中、短、临渐近式预报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阶段。地震预报没有取得突破的关键和瓶颈在于至今没有找到临震阶段与震源预活动、微破裂及与临震阶段相关联的活动构造预活动等有关的异常现象和指标。汶川地震后,作者将主要目标集中于识别和提取强震临震阶段近源区可能存在的异常信息及指标方面。基于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站既可以有效记录到地震、爆破、塌陷、台风、雷雨等  相似文献   

6.
郑熙铭 《山西地震》1989,(2):22-25,35
唐山地震以后,对京津唐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许多同志曾做过广泛的分析研究,但是对其临震特点分析尚少.为此,我们运用二阶差分法计算了震前京津唐地区地下水位的加速度变化.结果表明,多数井孔水位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1~10天有同步异常现象.这为分析唐山震前地下水位临震异常提供了一种信息,同时给分析地下水位异常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一些大地震的电离层异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初步总结了伴随我国一些大地震前后电离层的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临震前电离层形态扰动异常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次是F层“高点位移”的时空分布异常。它们可能与电离层局部生成不均匀电子“云块”有关,以及与震前地磁场、地电场及地面电学性质有关。进一步观测和研究电离层异常现象将有助于估计强震的大致地区和临震时间。文中还就电离层—地磁场—地震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指出电离层与地震的联系可能是由于地磁场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玉门Ms5.9地震前的原震区历史地震进行了简要叙述,并用地震活动性各项异常指标作了趋势判定,对地电前兆临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从甘肃12个地电观测台32个测项中检索到了7个地电观测台13个测项电阻率(电磁波)有异常存在,同时地震活动性频度、C值、6值、GL值、η值在玉门5.9级地震前也出现了中、短临异常。利用这些异常现象分析研究了玉门5.9级地震前地震活动性趋势异常和前兆临震异常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地震电磁学在地震预测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长期观测研究表明,在地震发生前会出现许多电磁异常现象.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些异常信息开展了地震预测探索研究.自20世纪以来,地震电磁异常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和重视,绝大多数强烈地震都有临震异常现象的发现与记载.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地震前电磁异常现象与地震的关系进行了许多观测、实验和研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为人们认识地震前电磁异常的现象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震例.  相似文献   

10.
近2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多次强烈地震前都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行为异常现象,在海城、松潘等地震的临震预报中,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显示了一定的作用,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唐山大震后的考察中,由幸存者的叙述,搜集到了大量的动物异常现象,据震后调查,唐山大震前出现行为异常现象的动物近70种.其中,无脊椎动物14种,鱼类12种,爬行类4种,鸟类15种,哺乳动物23种.异常现象较明显、数量较多的有30余种,共2202起异常现象.大牲畜、猪、羊、狗、猫、鸡、鱼、鼠、黄鼬等动物的异常现象较普遍,约占总异常起数的90%这些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唐山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主要出现在震前两天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月18日四川省白玉县发生Ms5.4地震,临震前4天左右甘肃陇南中心地震台钻孔倾斜、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出现短临异常现象.钻孔倾斜异常形态趋势转折,持续时间1天;数字化气氡异常形态,加速下降后回升,持续时间3天.  相似文献   

12.
大地震前体应变临震异常现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间全球发生的80次MS≥7级地震前,二张营台和天堂河台Sacks体应变临震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针对复杂震例提出了异常识别的前提条件。统计结果显示,体应变观测对震中距为8000km范围内的MS≥7级地震映震和前兆异常反映较好。同时,对异常现象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划分了三种异常类型:即固体潮畸变型、突变型和慢地震型,并对各种类型作了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力学性质。结果发现,体应变异常信息对未来大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四川省地震局的数据资源,进行计算机扫描,研究中短期尤其是临震异常信息,发现大地震前所记录到的固体潮观测逐时值曲线,与地磁日变形态曲线,多发生了一定异常变化。这一发现捕卟未来大地震前兆临震信息判别提供重要参考。文章最后为捕捉临震异常信息,提出需要采取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78年5月18日海城6级强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大震的余震区内。和7.3级大震相比较,在6级地震前,也观测到地壳形变,重力和区域地震活动等中期异常变化。但是,临震异常现象少,没有记录到前震活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大陆1969年至1990年所发生11次大震的各种前兆临震突变异常和趋势性背景异常运用多阶段综合,多现象综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临震突发性异常的总体特征及其物理解释,归纳各种前铛异常分阶段发展的时,空,强演变规律,临震突变日距发震日时间分布规律,临震实发性异常组合性与同步性规律,探讨大震临震异常综合判断方法,临震预报综合指标和有效性时间预报。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外大震的考察和报导,特别是唐山地震的验证.发现强震前的若干天内在震区周围会出现强的电磁幅射及电磁波干扰现象.国内外一些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队伍在近几年内先后开展了对电磁波异常现象与地震相关的观测研究.认为电磁异常是一种有价值的临震前兆.可用来进行临震预报.目前,观测震前电磁波的仪器和方法均不统一,且无专门设备,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进程.研制测试仪器,统一资料处理,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综合了现有仪器  相似文献   

17.
高福晖 《四川地震》2001,1(1):13-19
本文是20多年前的试验总结,作为交流经验。地震预测预报的关键是临震前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及地震影响范围的预测预报。要做到临震预报,就要观测临震前的直接性前兆信息。地应变变化是临震的直接性前兆信息之一。本文用地震力学观点,采用自制地应变传感器观测水平地应变变化,找出水平地应变变化与临震的关系,从而作出地震临震前三要素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间全球发生的80次MS≥7.0级地震前,二张营台和天堂河台Sacks体应变临震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针对复杂震例提出了异常识别的前提条件。统计结果显示,体应变观测对震中距为8000km范围内的MS≥7.0级地震映震和前兆异常反映较好。同时,对异常现象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划分了三种异常类型:即固体潮畸变型、突变型和慢地震型,并对各种类型作了统计分析,进行了力学性质初步探讨。从研究结果来看,体应变异常信息对未来全球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河北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地震(1976·7.28)后,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河北省地震局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组,对唐山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共搜集到三十余种动物的震前异常2093起,其中大牲畜、鸡、鼠、猪、狗、羊、鱼、鼬等动物的反应较为普遍,占总异常量的80%左右.唐山地震前为什么这些动物会发生异常现象?探讨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利用动物异常作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20.
鲁甸6.5级地震地下流体典型异常与前兆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川滇地区前兆台网资料,结合异常现场核实工作结果,对鲁甸6.5级地震前的地下流体异常现象进行了总结。遵循地震分析预报的基本思路,按照长期、中期、短期趋势异常、临震异常和宏观异常阐述了鲁甸6.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典型异常现象。结果表明,长期和中期趋势背景异常主要出现在距震中300~500km范围,短期趋势和临震及宏观异常集中于震中区100km范围内。这种流体异常特征反映了在较高密度的观测点区域,可以观测到流体活动加剧的前兆现象,有利于判定地震危险区和短期阶段跟踪分析。区域应力加载作用可能引起的断裂带裂隙的开启与闭合,导致温泉和井水温、深部气体与承压井水位的持续变化;水岩反应加剧和地下水混合作用增强,使地下水离子组分浓度发生变化,甚至导致显著宏观异常。在一定密度的前兆观测地区,能够获取用于判定地震危险性的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