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内蒙古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中一新生代陆内含油气盆地,主要出露白垩系冲洪积-河湖相碎屑岩及火山岩夹层.本文描述了在盆地东南部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1号)和苏红图组二段底部(2号)发现的上、下两处原始埋藏的硅化木化石,并探讨了早白垩世时期盆地沉积时的气候环境.两处化石均保存完好,表面结构较为完整.巴音戈壁组上部和苏红图组下部泥岩段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同时,孢粉植物群揭示该时期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气候环境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根据化石保存特征和产出位置的地层岩性,初步推测1号硅化木化石点系冲洪积物快速堆积所致,2号硅化木化石点系火山喷发物瞬间埋藏所致,其埋藏时代大致为早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从玄武岩的钾-氩同位素年龄和盆地演化的对应关系上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早白垩世地层的时代,提出了气候转变作为巴音戈壁组上、下段划分的依据,对比了巴音戈壁组上段与苏红图组的关系,得出了早白垩世巴音戈壁盆地是一套火山—沉积地层的结论,重新定义了巴音戈壁组的含义,同时建议废除苏红图组。  相似文献   

3.
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玉门盆地红柳峡一带的硅化木化石带是高原北缘地区唯一一处集中连片分布的白垩纪硅化木化石森林带,这种古生物的集群死亡和埋藏常常伴随地球演化灾变性构造事件.首次对该区域产出的硅化木特征及其赋存层位进行了报导,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白垩纪原型盆地的早期演化以及硅化木的成因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北缘玉门盆地早白垩世经历了湖盆的发育、扩展和收缩3个阶段.在早白垩世早期,玉门盆地开始发育并逐渐扩展,该时期气候高温潮湿,在盆地滨湖区域生长了巨大的松柏类乔木森林带;在约102~120 Ma的早白垩世期间,随着阿尔金断裂再次复活,玉门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盆地植被大面积焚烧死亡和埋藏,最终碳化硅化形成现今集中连片分布的硅化木化石带.早白垩世以来,随着阿尔金断裂持续的左行走滑和向北东方向的扩展,玉门盆地被不断抬升并发生构造旋转,使得下沟组硅化木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4.
在内蒙古银额盆地西北部洪果尔吉乌拉山间盆地内首次发现早白垩世叶肢介化石1属2种,包括:Diestheria yixianensis Chen,Diestheria longinqua Chen,植物化石5个属(种)Podozamites sp.,Equisetites sp.,Baiera sp.,Nilssonia sp.,Czekanowskia sp.。上述叶肢介化石均为热河生物群重要分子,植物化石也是中生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的常见分子,确定这套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划归巴音戈壁组。上述化石的发现,丰富了银额盆地中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内容,为盆地内早白垩世地层对比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银额盆地厚层粗碎屑岩沉积特征与地层沉积年代的厘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简称银额盆地)中生界中下部广泛发育一套厚层粗碎屑岩,结合沉积特征,利用U-Pb定年、孢粉和介形虫资料对其沉积年代进行的厘定结果显示,这些粗碎屑岩可能是凹陷形成初期扇三角洲、水下扇等环境接收的沉积,相对稳定的湖盆沉降和沉积速率形成了银额盆地沉积地层"广泛发育、局部巨厚"的分布特征。锆石U-Pb测年厘定的粗碎屑岩沉积时间为115.6~137.0 Ma,对应年代为早白垩世。粗碎屑岩段的孢粉以Classopollis-Protoconiferus-Perinopollenites组合为特征,介形虫化石主要有单肋女星介、圆星介、狼星介等。这些古生物特征与前人建立的银额盆地及其周缘盆地早白垩世化石特征相似。因此,该粗碎屑岩的地层年代应该为早白垩世,其底界应该是下白垩统底界,可以作为区域性标志层。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银额盆地中生界下白垩统底界划分依据不明确、划分方案不统一的问题,也能为中生界断陷湖盆形成时期的确定、该区地层普遍缺失的三叠纪-侏罗纪时段的构造演化特征研究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天草凹陷位于银根—额济纳旗盆地白垩纪断陷盆地群的西北部,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发生、发展阶段,晚白垩世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挤压抬升等主要的构造演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形成盆地沉积建造的主要时期,沉积了2000~3000m的早白垩世沉积,其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湖侵、湖退过程,对应沉积了两套浅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和扇三角洲相砂体。天草凹陷油源、储层、保存、圈闭配套匹配以及油气运聚等油气成藏条件好,用类比法和盆地模拟法计算的凹陷总资源量的期望值为0.89亿吨。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部是主要的含油层系,位于凹陷东西两侧的巴勒断阶带、哈尔构造带是天草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张万良 《铀矿地质》2002,18(3):144-149
查干德勒苏地区位于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在伸展构造体制下于断陷盆地内形成了厚度约1000m的巴音戈壁组碎屑岩系地层,该层位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目的层,可划分为3个岩性段,下段为洪(冲)积相,水下扇相和扇三角液相沉积,中段段为浅湖相-半深湖相-较深湖相沉积,上段为滨浅湖或三角液相沉积,巴音戈壁组从下往上由洪(冲)积相,水下扇相,扇三角液相到浅湖较深湖相又到滨浅湖,三角液相的相序结合,反映湖盆水体从浅到深又变浅的演化过程,巴音戈壁组构成三级层序发育完整的低位,湖浸和高位体系域,中还对砂质岩的渗透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三角洲相,滨浅湖相砂质岩对形成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9.
巴音戈壁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新生代产铀盆地,盆地内发现多个铀矿床。通过研究发现,盆地构造演化与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密切。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白垩世巴音戈壁-苏红图断陷期,该期形成盆地铀成矿的主要目的层巴音戈壁组上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垂向上具有泥-砂-泥的储层结构,有利于层间氧化的发育;早白垩世银根期为断坳转换期,晚期转为坳陷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盆地内保存有限;晚白垩世乌兰苏海期,主要为坳陷期,主要发育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在古近纪盆地发生大规模反转抬升,形成区域剥蚀窗口,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后生氧化。盆地内已发现铀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主要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主要有三期,第一期早白垩世中晚109.7±1.5 Ma^115.5±1.5 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45.4±0.6 Ma^70.9±1.0 Ma和第三期为新近纪12.3±0.2 Ma^2.5±0.0 Ma。矿床成矿作用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后期具有叠生铀成矿的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对盆地内铀成矿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0.
巴音戈壁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中新生代产铀盆地,盆地内发现多个铀矿床。通过研究发现,盆地构造演化与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的关系密切。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早白垩世巴音戈壁-苏红图断陷期,该期形成盆地铀成矿的主要目的层巴音戈壁组上段,主要为扇三角洲-湖泊沉积,垂向上具有泥-砂-泥的储层结构,有利于层间氧化的发育;早白垩世银根期为断坳转换期,晚期转为坳陷期,主要为河流相沉积,盆地内保存有限;晚白垩世乌兰苏海期,主要为坳陷期,主要发育曲流河-冲积平原沉积。在古近纪盆地发生大规模反转抬升,形成区域剥蚀窗口,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后生氧化。盆地内已发现铀矿床的成矿作用与主要的构造热事件密切相关,主要有三期,第一期早白垩世中晚109.7±1.5 Ma~115.5±1.5 Ma,第二期为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45.4±0.6 Ma~70.9±1.0 Ma和第三期为新近纪12.3±0.2 Ma~2.5±0.0 Ma。矿床成矿作用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后期具有叠生铀成矿的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对盆地内铀成矿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前人认为银额盆地下白垩统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周缘的造山带或凸起区,但对于下白垩统的物源具体属于何套地层、确切源区位置等问题,并未开展过相关研究。笔者以哈日凹陷为例,通过对该凹陷下白垩统8个沉积岩样品开展地球化学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以期解决以上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1)碎屑锆石按年龄可以分为三叠纪锆石、二叠纪锆石、石炭纪锆石和古老锆石4类,对应的年龄分别为$237.9\pm3.2\pm-238.3\pm8.4$ Ma, $255.0\pm9.7-285.9\pm4.3$ Ma, $307.0\pm23.0-330.0\pm3.0$ Ma and $434.0\pm4.0-2584.0\pm14.0$ Ma 。(2)微量元素和锆石年龄组成特征表明,下白垩统以二叠系和石炭系物源供给为主,包括二叠纪和石炭纪侵入岩和沉积岩。(3)锆石年龄分布指示哈日凹陷下白垩统物源具有多源区的特征,凹陷西北部的洪格尔吉山、南部的宗乃山和东部的切刀山对其均有物源贡献。(4)3个物源区对巴音戈壁组和苏红图组的物源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差异,如宗乃山地区对苏红图组有较大的物源贡献率,这种差异可能由沉积物迁移距离、源区地质体剥蚀速率、构造运动等原因所致。下白垩统物源特征的确定,对于恢复哈日凹陷早白垩世原型盆地、建立早白垩世沉积古地理模型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2019,38(7):1089-1094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Yingen-Ejinaqi basinis locatedin the WulatehouBanner in the wes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and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122 000 km2( Chen et al ., 2001) . As aMesozoic-Cenozoic depression in Yingen-Ejinaqi ba-sin,the Chagan depression lies in the northeast ofthis basin (Fig.1) .It is about 60 kmlong and 34 kmwide and covers an area of approxi mately 2 000 km2( Wang et al .,2002) .In terms of the basement ter-rain,forms of major structural…  相似文献   

14.
Owing to the lack o f terrestrial heat flow data, studying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and geodynamics of the Yingen-Ejinaqi Basin in Inner Mongolia is limited. In this paper, the terrestrial heat flow o f the Chagan sag in the YingenEjinaqi Basin were calculated by 193 system steady-stat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of 4 wells, and newly measuring 62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20 heat production rate data on basis o f the original 107 rock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70 heat produc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heat production rate are 2.11 ±0.28 W/(m.K) and2.42±0.25 nW/m~3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o f the Chagan sag. The average geothermal gradient from the Lower Suhongtu 2 Formation to the Suhongtu 1 Fonnation is 37.6 °C/km, and that o f the Bayingebi 2 Formation is 27.4 °C/km. Meanwhile, the average terrestrial heat flow in the Chagan sag is 70.6 mW/m~2. On the above results, it is clear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 f the stratum and its geothermal gradient. Moreover, it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geothermal state between tectonically stable and active areas. This work may provide geothermal parameters for further research o f lithospheric thermal structure and geodynamics in the Chagan sag.  相似文献   

15.
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时代归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根据玄武岩钾-氩同位素年龄,从盆地沉积演化和充填特征等方面讨论了巴音戈壁盆地苏红图组的构成特点,认为苏红图组沉积贯穿于早白垩世湖盆地演化的全过程,但盆地内苏红图组的形成具有不等时性。盆地西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早,为代表盆地形成之初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41~146Ma,归属早白垩世早期;盆地东部苏红图组形成较晚,为代表盆地萎缩阶段的一套地层岩性组合,其中玄武岩夹层的钾-氩同位素年龄为108~109Ma,时代归属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内中生代火山活动具有自西向东的发生过程。苏红图组时间跨度达30Ma以上,远远超出通常一个地层组的时间间隔,建议对其拆分。  相似文献   

16.
砂岩型铀矿是全球最重要的铀矿类型之一,一般以表生流体的氧化还原成矿作用为主。虽然在勘查中发现部分砂岩型铀矿中存在热液流体活动的痕迹,但热液流体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以巴音戈壁盆地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底部砂质砾岩中新发现的铀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EPMA)、铀含量、铀价态和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铀矿石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铀矿化产出于巴音戈壁组下段的紫红色砂岩中,与不整合界面及次级断层有关;铀呈分散状态分布在胶磷矿中,并伴生有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微量元素分析显示矿石中Sr、Y、Mo、W和REE等显著富集,指示其形成与深部流体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苏红图组玄武岩喷发形成的火山热液在上升过程中与地表大气降水混合形成弱酸性氧化流体,流体沿不整合和断层向上运移并不断萃取地层中的U和P,当其遇到上覆巴音戈壁组砂砾岩中的菱铁矿等还原物质时,形成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接触界面,进而诱发铀、磷的沉淀。本次在新层位发现的铀矿化拓宽了巴音戈壁盆地铀矿勘查的找矿空间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苏红图坳陷火山岩进行39Ar-40Ar同位素测年得到该套火山岩年龄值为(105.55±4.03)~(112.71土2.06)Ma,为早白垩世喷发物.对苏红图火山岩与位于阿尔金断裂周缘的酒西盆地红柳峡火山岩的年龄及地化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红柳峡火山岩及苏红图火山岩均为阿尔金-恩格尔乌苏断裂断裂...  相似文献   

18.
苏红图坳陷是位于银额盆地东北部的中生代断陷盆地,含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利用研究区7口井的75个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中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及分布特点,银根组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苏红图组底部Ro分布在0.6%~1.2%,凹陷中心巴音戈壁组底部Ro普遍大于1.1%.苏红图坳陷西部中生代以来的热历史恢复表明,研究区现今地温梯度为34 ℃/km,晚白垩世地温梯度约为40.6~46.7 ℃/km,地温梯度从40~42 ℃/km(135~110 Ma)增加到46~50 ℃/km(110~103 Ma),银根组沉积期(100~95 Ma)地温梯度达到最大,为48~53 ℃/km;从乌兰苏海组沉积开始到现今,地温梯度先增大到40~46 ℃/km(92~80 Ma),后逐渐降低为34 ℃/km(80~0 Ma).研究区早白垩世以来较高的地温场对油气生成、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烃源岩均在乌兰苏海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热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甘肃和内蒙交界的北山地区早白垩世发育众多小型内陆沉积盆地,富含煤、铀、油气等能源资源,但由于该地区岩石地层系统划分较为混乱、时代归属不清,从而制约了近年来的大规模资源勘探工作。本研究基于众多钻孔及露头剖面的沉积序列特征和孢粉等古生物资料,系统清理了该地区的下白垩统归属关系,建议将该地区的下白垩统老树窝群划分为3个组,自下而上依次为驼马滩组、甜水井组(新名)以及马鬃山组(新名),驼马滩组和甜水井组呈不整合接触。驼马滩组以灰黑色、深灰绿色含煤泥岩、粉砂岩及粗砂岩为主,含早白垩世早期孢粉Aequitriradites,但早白垩世中晚期繁盛的Cicatricosisporites含量极低且类型单调,指示驼马滩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大致为贝里阿斯期晚期至瓦兰今期早期)。甜水井组以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为主,Ephedripites、Cicatricosisporites等孢粉含量丰富且类型多样,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致为欧特里夫期至巴雷姆期)。马鬃山组以紫红色、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含有少量三沟类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指示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可能为阿普特期至阿尔布期)。以上研究初步整理了甘、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