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在含有三维几何反射体的复杂三维速度模型,发展了一种计算反射地震波走时方法。为了处理大且急剧的速度反差,对现有的计算初至波走时的有限差分法作了适当修改。修改的计算方法比以前的几种方案更快且更精确,并结合到计算反射走时的程序中。这个反射波走时程序非常适合编入三维反射体结构的反演法中。  相似文献   

2.
地震波走时和射线的有限差分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往都是采用射线追踪的方法计算地震波的走时和射线,但是当速度模型复杂时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另一种计算地震波走时和射线的方法。该方法从程函方程出发,利用互换原理和Fermat原理计算出各种波的到时和射线。解决了射线追踪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地震波走时和射线的计算以及地震波走时反演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地震反射层析成像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介质的地震反射走时层析成像存在数据拾取困难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反射层析成像速度模型建立方法,该方法用速度和地震射线走时描述模型,用地震反射波走时、地震波在源点和接收点处的传播方向信息反演模型.为提高反演的稳定性和计算效率,引入了Hamilton函数描述射线,在相空间计算反演所需的射线路径和目标函数对模型参数的导数,对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试算,试算表明该方法对复杂介质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一种计算震源深度处地震波速度的方法,其中使用了球对称的层状地球模型及关于震中距与地震波走时之间的解析关系。该方法应用到蒂勒尼安南部区域和日本诸岛,可以由观测到的走时归算出震源深度的地震波速度,而无须借助于专门的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5.
地震波走时场模拟的快速推进法和快速扫描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波走时信息在叠前偏移、叠前速度分析、地震层析成像、走时反演及地震定位等中都有重要应用.快速推进法因其理论完善、精确灵活,无条件稳定,近年来已在走时计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快速扫描法作为求解一阶非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的高效方法,已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图、控制论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且在走时计算方面有所应用且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且(通过均匀介质模型、局部低速体模型和Marmousi模型)把两种方法做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逆风差分格式的快速推进法和快速扫描法对纵横向速度变化很大的不均匀介质依然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适用性,均可以准确地计算地震波初至走时;2)对于相同的模型和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两种方法的精度相当,但快速扫描法所耗的CPU时间较快速推进法明显减少,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Pg回折波的上地壳三维层析成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利用人工地震Pg回折波走时重建区域上地壳三维速度分布的方法。正问题利用经典最小二乘迭代求解垂向速度梯度模型的参数值及相应走时残差。反问题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准则来实现。对速度不需要预先进行参数化处理,可以计算反演区内任意点的速度值。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处理了滦县地震区人工地震Pg走时资料,获得了该区上地壳顶部的三维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7.
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观测资料,采用网格的方法划分等区域,将观测走时和理论走时对比,计算出适合本地区的区域走时表。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垂向非均匀介质速度和反射界面深度的方法。当在地球表面没有获得来自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的任何信息时,可以认为这一深度范围内的地震波速度具有连续性。利用来自其底部反射界面的反射波走时曲线,可以计算出该深度范围的地震波速度结构。对三种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所得反演解与真实值较为一致,其中计算出的反射界面深度最为精确。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计算两个相邻反射面之间的垂向非均匀速度结构,如低速层等。  相似文献   

9.
李清河  郭建康 《地震》1989,(3):26-35
根据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给出了利用厂坝爆破适于天水—礼县地区的各个传输台站不同震相的走时模型。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从1984年11月至1987年5月共31个月的资料,讨论了零时序列、走时差序列、相对走时序列、计算零时序列和波速比序列的特征。较详细地分析了迭部M_s=5.9地震过程中上述序列的反映。确认了走时出现多—少的变化特征、波速比的低—高—发震的特征、震前几天走时特殊低、波速比很高的特征和波速的方向性特征。经过误差讨论与统计检验确认上述特征是可信的。最后,又讨论了如何利用地震波运动学特征监视和预报地震。由于地震波透视这种方法物理意义清晰,许多因素已知,精度较高,故所得结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二滩水电站遥测台网为例,给出了区域P波和S波速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结果;给出了各震源深度多震相近震走时表的编制方法;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层析成像软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GABWIT是应用地震体波走时资料、遗传算法反演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的软件,本介绍了该地震层析成像软件的主要功能以及技术特点,软件界面友好,功能齐全,适用性强,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断层对地震子波波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子波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典型断层情况下地震子波波形变化的规律,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地震波通过断层时,子波波形变化比走时对断层的反应更为敏感。实测资料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子波理论判断断层及其性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浅析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中国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现状。总结了中国地区三维速度结构的一些特征:地震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甚至在1100km左右深入还保留了这一特点,浅部层面地震波速度图像与地表已知的地质特征有较好的相关性,速度图像与地震活动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岩石层厚度及地壳厚度的起伏状况等;最后分析了目前中国地区体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工作的特点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莫霍界面速度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薛广盈 《地震地质》1995,17(4):446-452
根据陕西省及邻省地震台网的地震记录,利用地震及工矿爆破的首波走时,采用地震层析技术,重建了渭河断陷及邻近地区的莫霍界面速度图象。并对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及其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藏北与滇南均是地震多发区,甘肃台网记录的该两区地震波有明显差异。滇南地震波途经青藏高原东缘到兰州,其体波波列以短周期成分为主。短周期面波L(g1)和L(g2)非常显著,起始尖锐。藏北地震波途经青藏高原东北部到兰州,传播介质对地震体波的短周期部分吸收相当强,体波和面波均有一定的衰减,L(g1)不明显或缺失,L(g2)起始缓慢,周期长。对两区地震波的对比研究表明,由于两传播路径中的上地幔与地壳上部构造差异显著,介质密度和分层不同,对地震波的吸收也就不同,从而造成两地区地震记录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1986年11月山西运城地区小震群活动前大安地震台JB型水平摆倾斜仪出现的异常情况。认为异常的表现形式为大速率的倾斜变化、倾向变化及固体潮汐的严重畸变等,叙述了根据这些异常变化预报该次地震后运城地区的地震活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弹性波在周期层状材料中的禁带带隙,通过改变材料组成尺寸,使得建筑物的共振频率落在禁带范围内,达到抑制振动的效果,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介绍了层状声子晶体材料在建筑物抗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We propose an optimized method to compute travel times for seismic inversion problems. It is a hybrid method combining several approaches to deal with travel time computation accuracy in unstructured meshes based on tetrahedral elementary cells. As in the linear travel time interpolation method,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mputes travel times using seismic ray paths. The method operates in two sequential steps: At a first stage, travel times are computed for all nodes of the mesh us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shortest path metho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standard version is that additional secondary nodes (called tertiary nodes) are added temporarily around seismic sources in order to improve accuracy with a reasonable increase in computational cost. During the second step, the steepest travel time gradient method is used to trace back ray paths for each source–receiver pair. Travel times at each receiver are then recomputed using slowness values at the intersection points between the ray path and the traversed cells. A number of numerical tests with an array of different velocity models, mesh resolutions and mesh topolog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These tests showed that an average relative error in the order of 0.1% can be achieved at a computational cost that is suitable for travel time inversion.  相似文献   

19.
Seismic anisotropy is an effective feature to study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In complex tectonic area, the assumption of single-layer anisotropy is sometimes not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data; thus, the assumption of multi-layered (i.e. stratified) anisotropy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present, the main methods to study anisotropy include receiver functions, shear wave splitting from local and teleseismic events (SKS, SKKS, and PKS, hereafter collectively called XKS), P- and Pn wave travel time inversion, surface wave inversion from far-field earthquakes and ambient noise. Each of the above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Thus, one or more of the above methods are often combined to characterize multi-layered anisotropy, of which the depth range of anisotropic layers are differ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ulti-layered anisotropy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a basis for future seismic anisotropy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