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宸  李宝强  王健 《岩土工程技术》2015,(3):118-121,131
通过现场测试数据和该区已有资料,运用FLAC-3D软件,模拟分析拟建场地高层建筑和地下车库的CFG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和沉降规律,以及两者在建筑物地基变形方面的作用关系。通过模拟CFG桩变形情况以及和实际测量所得到的沉降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了CFG桩的实际沉降分布,对类似条件下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华  何腊平  张玲 《岩土力学》2010,31(3):839-844
深入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制,针对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垫层相互作用特点,基于荷载传递法,通过简化桩土单元体竖向相对位移分布模式,引入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并考虑桩体的上刺与下刺变形,建立出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基本微分方程,进而提出了一种新的能考虑桩-土-垫层体系共同作用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采用该沉降计算方法对某试验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该方法计算工作量小,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复合地基设计中,除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外,还要核算地基变形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目前,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广泛采用的是地基处理规范中的半理论、半经验方法,但大量的沉降监测数据表明,工程中普遍应用的CFG桩复合地基的实际沉降值远远小于按规范计算方法得到的沉降值。针对现行规范中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综合借鉴前人在天然地基和复合地基方面的研究,提出个人的见解和修正公式,以期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目的,为以后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滑移线场理论解释了CFG桩复合地基桩顶刺入变形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并推导了产生桩顶刺入变形的力学条件 ,为更准确地计算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何结兵  洪宝宁  丘国锋 《岩土力学》2004,25(10):1663-1666
CFG桩 (cement fly-ash gravel pile) 复合地基的核心技术是设置褥垫层,而褥垫层设计的是否合理,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与变形特性都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太沙基基本理论,详细地讨论了CFG桩复合地基褥垫层作用机理,并推导出CFG桩复合地基最佳桩间距、合理褥垫层厚度、桩土应力比、实际置换率的解析表达式。计算结果与工程实例对比表明了该解答的可行性,能够为CFG桩复合地基的优化设计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6.
CFG桩技术已在全国推广应用,但在天津武清软土地区应用不普遍。本文以天津武清开发区尚清湾花园高层建筑软土地基处理中CFG桩的应用为例,介绍了CFG桩在天津武清地区的适用条件和设计方法,并通过对CFG桩工程验收检测结果分析,验证了在该地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可行性。经济技术效益明显,应用效果良好。对在该地区的CFG桩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并对原因进行分析,为今后在该地区应用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天然地基承载力较低而设计要求的承载力较高、沉降变形要求又比较严格的地质条件,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对CFG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施工技术、处理效果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质条件 ,对回龙观C0 7区地基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 ,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夯扩桩桩基的设计 ,根据地基变形的沉降观测结果 ,说明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和夯扩桩桩基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9.
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新型的软弱地基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发挥桩土共同作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基处理工程中。本文结合贵州省首例CFG桩复合地基工程,采用ANSYS软件建立复合地基模型,并考虑褥垫层影响,把计算结果与荷载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共同作用效果明显,但目前设计桩承担荷载的比例过高的结论。据此对CFG桩复合地基的改进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结合青岛市开发区盛世江山小区地基处理项目,分析CFG嵌岩桩的设计计算、施工及检测结果。通过提高长螺旋钻机入岩能力,为加大桩的嵌岩深度提供可能。经过对多组复合地基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桩长与沉降量的关系和规律。实践表明,在基岩埋深较浅区域的高层建筑中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是安全可靠的,不仅节约了成本投入,还大大缩短了工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综合物探的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解决城市诟病的有效途径,城市强干扰环境下地下空间精准探测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也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以大西安西咸新区为研究区,采用钻孔揭露、实验测试、多参数地球物理测井、地面地球物理勘探组合方法开展了地下空间精准探测与建模研究。通过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获取了每层土体的多参数地球物理特征。结合钻孔揭露与实验测试资料,建立了基于钻孔资料的地面物探与测井校准与耦合,为地下空间地质结构模型赋予了物理属性。提出高密度电法、微动台阵观测和浅层地震勘探与多参数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相结合,可作为城市强干扰环境下地下空间物探工作的最优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12.
张盼盼 《地下水》2018,(6):37-39
以西安市北郊经济开发区某水源热泵系统为例,采用基于有限元的FEFLOW软件,建立三维水热耦合数值模型,对该区域渗流场和温度场的演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水源热泵运行之初,抽灌井水位变化明显,1.5 h后趋于稳定;随着系统的运行,回灌井冷热锋面到达抽水井后,抽水井温度变化显著;含水层渗透系数越大,温度锋面的移动速度越快;抽灌井连线上渗透速度最大,温度变化最明显,随着热泵系统的运行,温度场的影响范围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3.
岚皋县柳家坡2号滑坡的推力和规模较大,单排桩或者一般的支挡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抗滑力的要求。而双排抗滑桩在满足抗滑力的同时,更具有刚度大、稳定性高等特点。为了研究岚皋县柳家坡2号滑坡在治理过程中双排抗滑桩各排桩分担的滑坡推力的大小,通过对前后两排桩进行单独受力分析,推导出桩身变形推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双排桩治理后的滑坡进行二维模拟,对滑坡的稳定性、应力与应变以及双排桩的弯矩与剪力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研究表明,抗滑桩在滑面处及锚固段中部受到的剪力最大,且后排桩相较前排桩所承受的滑坡推力更大,这为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深基坑预应力锚索现场试验基础上,通过实测数据分析,提出在特定黄土地层中,当锚索锚固段长度设置合理时,其锚固段极限黏结强度标准值可高于现行规范推荐值。从试验锚索的不同荷载位移曲线,显现出预应力锚索在黄土地层中和其他黏性土地层中基本一致的受荷服役工况和荷载传递变化情况,试验曲线直观清晰地反映了每级张拉荷载下锚索的工作状态,并通过试验数据得到了相关拟合式。最后从试验数据反算锚索刚度并与现行规范推荐计算公式进行比较,得到一些有益结论。研究成果可以为黄土地区深基坑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姚本明 《地下水》2018,(5):22-25
宋家沟钼矿位于我国最重要的钼矿产区-黄龙铺地区,通过对宋家沟钼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分析,发现该矿区具有承压性质的基岩,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为矿区主要含水层,富水性中等,为矿床充水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在区内开展抽水试验求取水文地质参数,采用解析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对浅部潜水和深部承压涌水量进行预测,结果可知:区内潜水含水层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计算可知单位长度矿坑最大涌水量预测为0.347m^3/d;而承压水的水量相对比较稳定,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矿坑疏干排水量可视为矿坑正常及最大疏干排水量,为0.155 m^3/d。研究结果为矿山未来生产及矿井充水防治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陕南粉质黏土地区某住宅楼施工现场为试验场地,开展了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现场静载试验,结合经验法理论计算,从承载力和建设成本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两种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劣。结果显示:灌注桩和载体桩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曲线均为缓变型,两种方案均能提供较高的抗压承载力;当载体桩桩长超过10 m,且作为复合地基增强体时,经验法计算过程未考虑桩端阻力的扩大头效益,计算结果明显低于现场试验结果;在相同桩身用料投入条件下,载体桩复合地基较灌注桩能够提供更高承载力。在陕南的类似粉质黏土地区,建议优先考虑选用载体桩复合地基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太平  杨安林 《地下水》2018,(5):102-104
通过分析陕西安康(幅)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在铀水化学找矿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溪水采样工作,重点论述地表溪水铀水文地球化学找矿效果,从地表溪水中铀的区域分布特点、变化规律、异常展布特征及其成因、找矿效果和经济实效等方面与地下水进行对比,认为:采集地表溪水水化学找矿具有简捷,快速,劳动强度低的优点,在秦岭及其以南水文网发育地区的铀矿水化学区调扫面,也可用采集地表溪水可以代替地下水。最终肯定了地表溪水找矿的可行性和效果,为今后其它类似地区采用地表水代替地下水进行铀水化学区找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风沙滩区降水入渗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毛乌素沙地地下水浅埋区降水入渗补给滞后响应时间,确定补给滞后的影响因素,为该地水文生态保护与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陕北毛乌素沙地风沙滩区为研究区,基于原位试验数据和相关分析法,分析土壤含水率和地下水位对降水入渗的响应机制,运用土壤水均衡分析探讨降水入渗响应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小雨型降水土壤含水率响应深度为0~10cm,中雨型为10~90cm,大雨型与暴雨型均>90cm。最大响应深度z与降水量P显著线性相关。在地下水位一定的前提下,随着前期累计降水增大,当前降水入渗响应深度也增大,前期累计降水对当前降水入渗的影响时段在144 h以内。雨后土壤水分与地下水补给均存在滞后。入渗响应滞后时间与土壤深度呈正比,与降水强度和土壤初始导水率的差成反比。  相似文献   

19.
关中盆地属于断陷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城市建设中面临一系列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在搜集分析关中盆地1 000多个各类钻孔数据的基础上,对关中盆地城市群1∶5万综合地质调查中实施的主要钻井和剖面进行研究,探讨了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盆地形成演化与活动断裂规避、第四系下限与关中盆地三维地质结构重建、水系演化与城市发展、历史时期古洪水事件与海绵城市建设等基础地质问题。研究表明:①关中裂陷形成于中晚白垩纪,始新世开始成湖,经过多次断陷与隆起,形成2个沉积中心,到上新世时湖泊扩展达到最大范围,盆地第四纪以来仍处于持续、缓慢的下降接受沉积过程,受秦岭持续构造隆升的影响,沉积中心由南向北迁移,这将对城市群布局产生重要影响。关中盆地城市群建设要回避断裂交汇处、端点和断层运动的枢纽部位。②建议将绿三门组划为上新统,不宜划分到第四系,三门组的形成时代是穿时的,在关中盆地第四系与地下空间规划的时候需要进行关注和纠正。③城市规划建设要遵循河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千年、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分别高于河漫滩7m和2.2m,最大年降水量超过900mm,但季节分布不均,可作为城市防洪水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0.
抽采负压是影响钻孔孔周煤体瓦斯渗流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研究负压变化对煤体瓦斯渗流特性的影响,通过设计瓦斯渗流特性相似模拟试验平台对孔内瓦斯流动规律进行测定,并运用数值软件对孔周煤体内瓦斯渗流状态进行分析,结合上述结论对钻孔孔周煤体瓦斯渗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抽采负压提供孔周煤体瓦斯向钻孔内渗流的动力,负压值设定为25~35 kPa时,可保证雷诺数集中分布在10~20之间,其低速紊流状态有利于瓦斯高效抽采;随着抽采时间的增加,负压对瓦斯的引流作用逐渐减弱,瓦斯流量随时间呈现负指数衰减规律,煤体渗流速率饱和值处于7.41×10^-6-1.30×10^-5 m/s之间;煤体内部黏滞阻力对瓦斯渗流存在抑制作用,随着抽采负压的增大,孔口负压上升趋势比孔周煤体内负压上升趋势更快,说明抽采负压变化对钻孔孔口负压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