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北地区中元古代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晋北地区发育大规模的中元古代北北西向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是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的最显著标志,根据本区岩墙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这些岩墙群的岩石属于板内大陆裂谷玄武岩系列,形成于大陆裂谷拉张的构造环境,与东侧的燕辽-中条拗拉槽内的火山岩岩石化学对比分析,本区岩墙群的基性岩浆可能来自拗拉槽深部,这些基性岩浆从拗拉槽的深部向北西方向侵位于晋北地区先存的构造裂隙中形成了基性岩墙群。  相似文献   

2.
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高睿  肖龙  王国灿  贺新星  杨刚  鄢圣武 《岩石学报》2013,29(10):3413-3434
西准噶尔作为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蛇绿混杂岩带、花岗岩、中基性岩墙在本地区广泛出现,表明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极为复杂。但是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很多争议,例如西准噶尔蛇绿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岩石组合和岩石成因;I型和A型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热机制;中基性-酸性岩墙群的年代学、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和古应力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年代学格架和构造背景;西准噶尔显生宙地壳增生;西准噶尔基底特征和西准噶尔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等。笔者通过搜集前人的资料和数据,对西准噶尔区域发育的蛇绿混杂岩带、地层、古地理环境、花岗岩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的总结,结合项目组野外与室内数据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达尔布特和克拉玛依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与俯冲相关的弧后盆地,源区来自含尖晶石二辉橄榄岩高程度部分熔融作用;(2)早石炭世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中二叠世花岗岩形成于板内环境;(3)I型花岗岩的成因与俯冲密切相关,而A型花岗岩和中基性岩墙产于后碰撞环境下;(4)A型花岗岩是下地壳受地幔底侵发生部分熔融并高度分离结晶的产物,中基性岩墙群普遍具有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可能产于受流体(或熔体)交代的残余洋壳板片的部分熔融;(5)中基性岩墙群稍晚于寄主岩体而形成,但两者均形成于后碰撞构造背景。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西准噶尔处于近南北向的拉张应力体系;(6)西准噶尔在泥盆纪为洋盆体系;早石炭世,俯冲-碰撞过程结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属于后碰撞环境;中晚二叠世处于板内环境。  相似文献   

3.
北山及邻区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反映了该地先存裂隙(节理)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岩墙群形成后经历的构造活动,对探究岩浆活动、反演构造演化过程及分析岩墙几何特征与构造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遥感和地质方法,在遥感影像中解译提取1777条基性岩墙,通过几何工具计算得到岩墙走向数据,总结岩墙群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与其形成时的大陆动力学演化背景相对应。结果表明,北山及邻区岩墙优势走向方位集中于0°~65°与320°~360°,绝大部分岩墙是在伸展作用中张性区域应力场控制下形成的,具张性性质或剪张性性质,部分岩墙受后期碰撞挤压环境影响,具张剪性性质。岩墙群主导成因机制是区域伸展构造作用,兼以地幔柱远程效应及热点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形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侯贵廷  张宝兴 《地质论评》1998,44(3):309-314
本文通过研究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单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分析岩墙群形成的力学机制,认为这些基性岩墙群主要是基性岩浆侵位于先存的张性或张剪性破裂中而成。晋北地区和五台-太行山地区的岩墙群主要为张剪性的,吕梁山地区和中条山地区的主要为张性。根据岩墙群的分布规律、侵位方向和力学机制及其与燕辽-中条拗拉槽系之间的关系,认为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是张性和张剪性构造环境,其主压应力来  相似文献   

5.
对近几十年来岩墙群在构造环境、侵位模式、形成机制、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几何学和比较行星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岩墙群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岩墙群主要与伸展构造环境有关,是岩浆侵位事件(如地幔柱)造成上覆地壳形成裂隙系统,岩浆随后灌入而形成的。岩墙群的侵位模式主要有垂向和侧向两种,也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岩墙群的岩性多样,但主要是超基性-基性岩,说明其与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对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研究可揭示岩浆事件的构造环境、岩浆演化过程以及源区特征。放射性岩墙群的几何学特征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收敛中心被认为是地幔柱的中心位置。岩墙群是古陆重建十分重要的"契合点",对古陆重建研究十分有帮助。类地行星(金星)巨型放射状系统很可能是岩墙群系统,暗示了地球上也存在过这种完整的巨型放射状岩墙群系统。岩墙群对于古陆重建、地幔柱中心的指示、地幔源区示踪、火山机构以及区域岩浆演化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将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甘肃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对该岩墙群岩石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辉绿岩中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85±4) Ma,属早二叠世;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岩石成因分析表明,基性岩墙的岩浆源区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主要为含金云母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岩浆在运移和上升侵位过程中未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作用。结合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和区域研究资料认为,甘肃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基性岩墙群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本区域古洋盆于早泥盆世之前闭合。二叠纪岩浆活动带有俯冲消减信号表明,早期俯冲流体对岩石圈的交代作用仍制约着岩浆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天山九号超基性岩体位于尖山——阿拉塔格超基性岩带内。岩带呈近东西走向分布,长达几百公里,南北宽约几公里至十几公里。岩带中断续出露有七个超基性岩体群,岩体多达几十个。 九号超基性岩体位于岩带中段向南凸出的弧形构造顶端碱泉岩体群东侧。地理位置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南部中天山的戈壁滩上,属中天山复背斜的轴部。 超基性岩体的围岩主要由上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岩石类型有黑云母石英片岩、片麻  相似文献   

8.
基性岩墙群对探讨岩石圈伸展过程、时空演化及深部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厘定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岩墙群的形成时代、源区地幔性质、成岩构造背景、岩石成因及其与区域上的其他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揭示东准噶尔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对侵入到绿石沟岩体花岗岩中的暗色岩墙群进行了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并从野外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锆石Hf-O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绿石沟岩体中岩墙存在闪长玢岩和辉绿玢岩岩墙的岩石组合,它们的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玢岩、辉绿玢岩岩墙形成时代分别为346±1 Ma和~332 Ma。辉绿玢岩岩墙的锆石εHf(t)值为+10. 2~+15. 4,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0. 35~0. 67 Ga,其锆石δ18O值主要变化范围为5. 00‰~6. 41‰。这些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具有亏损地幔源区的物质组成。矿物学研究表明,辉绿玢岩岩墙中的角闪石为浅闪石、铁浅闪石,其结晶温度范围为896~984℃,压力为41~88 MPa,对应结晶深度约1. 54~3. 31 km;辉石为透辉石,辉石-熔体平衡时的岩浆温度为1 092~1 099℃,压力为500~630 MPa,推测形成辉绿玢岩辉石岩浆房的存储深度为16. 5~20. 8 km。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大量中基性岩墙构成的岩墙群可作为区域伸展构造的重要标志,结合前人对该区构造背景认识,认为琼河坝地区在早石炭世时可能处于后碰撞伸展拉张环境,这为探讨东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演变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9.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的地质地球化学和K-Ar年代学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出现在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约为300~320Ma)及其下石炭统火山岩-硅质岩围岩之中,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280°~300°为主,K-Ar表观年龄为241.3~271.5Ma。岩墙群属于亚碱性系列,根据岩性和Mg#的不同,可分为辉绿岩岩墙、高Mg#闪长玢岩岩墙和低Mg#(石英)闪长玢岩岩墙等三组。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等资料表明,形成岩墙群的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原始玄武质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但同时还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致使克拉玛依岩墙群具有较典型的AFC过程的成因特征。克拉玛依岩墙群形成于新疆北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因而可以作为地壳垂向生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1科拉半岛前寒武纪岩墙根据目前收集的和发表的实际资料分折,可将科拉半岛发育的岩墙分为四个大的时代组:1)太古富深部变质的和受移位的岩墙,2)早元古代形成的多种成分和时间的岩墙,3)晚元古新相含橄揽石粗玄岩平行岩墙群,4)古生代放射状岩墙群,其空间分布和成因与中心型碱性和碱性一超基性岩体有密切关系。每~组岩墙的空间分布,岩石成分、构造位置和岩墙分布的分带性特征都反映了相应阶段的内力状态。太古宙岩墙一在绿岩带可能有洋壳性质的如芬兰北东的NOP。ya区,在花岗片麻岩区有陆壳性质的。最近用放射性方法(诸石U-Ph…  相似文献   

11.
关于南华山—西华山北麓断裂最大水平位移值,《海原活动断裂带》一书认为达12 ~14 .5 km 。但通过近年的调查研究,测制了大量地层剖面,系统采集样品,建立了南华山—西华山地层层序,进行了1∶2 .5 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认为上述断裂位移值的证据不足,并从地层、岩石、断裂力学性质3 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四川成都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等特点。通过对龙泉山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区内产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结合野外考察,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为如何有效避免或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长白山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提出长白山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定位在高档次上。同时要注重保护,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使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采自龙门山南段、中段和北段花岗岩与砂岩样品中的磷灰石、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的分析,发现中生代以来龙门山的隆升在走向上存在分段性,在近东西方向上存在分带性。从松潘-甘孜褶皱带→龙门山冲断带→川西前陆盆地:松潘-甘孜褶皱带整体发生区域隆升,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在龙门山冲断带,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呈负相关关系或无关,说明冲断层在隆升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川西前陆盆地,样品随埋深发生部分或全部退火。茂县-汶川断裂两侧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无明显差异,显示茂县-汶川断裂以西地区在38~10 Ma发生过更为快速的隆升;北川断裂两侧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差异明显,表明北川断裂以西地区在10~0 Ma发生过快速隆升。从走向上看,从龙门山北段向南段,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可能意味着印支末期或燕山早期,龙门山北段发生了更快的隆升;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总体上从龙门山北段向中段和南段呈递减趋势,反映新生代期间龙门山中、南段隆升更快。  相似文献   

15.
地貌的分类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成因分类又是地貌形态分类的基础。瀑布既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造景地貌,又是地质公园重要的地质遗迹及旅游资源,因此,对瀑布进行系统的成因分类学研究,对提升瀑布的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园区分布有规模不等、形态各异、成因多样的瀑布及瀑布群,为瀑布成因分类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根据瀑布发育的构造条件、岩性差异、水动力条件、岩溶及人工作用等方面,将瀑布按成因划分为岩槛型、裂点型、断裂型、溶蚀型、钙华型和人工型等6类。本研究提升了云台山瀑布研究的科学价值,同时也为瀑布的分类学提供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6.
北山地区花岗岩类成因的Nd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思宏  聂凤军 《地质学报》2006,80(6):826-842
北山地区地处中亚造山带的中东部,花岗岩类分布广泛,但是长期以来,对该区花岗岩缺少系统的 Nd同位素研究。本文在以往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Nd同位素分析,发现北山地区花岗岩类的εNd(t)值变化于 -16.39-+7.85,不少花岗岩类具正εNd(t)值,说明本区与中亚造山带上其他地区一样,在显生宙存在大规模的地壳生长。与新疆北部、内蒙占东部和大兴安岭地区相比,北山地区花岗岩类的εNd(t)值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也更偏负值,这可能与该区产出有大量的前寒武纪变质岩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长白山旅游区崩滑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慧  曹炳兰 《世界地质》2004,23(1):56-59
崩滑是长白山旅游区地质灾害类型之一。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该区崩滑形成的因素有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及气象水文条件。同时,结合该区域内斜坡体的现状,总结了影响崩滑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因有区域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外因有气象条件、水的作用、冻融及外动力作用。崩滑灾害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崩滑灾害发生具有时间规律,对崩滑类地质灾害可采用疏水、挂网与封闭裂隙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泰山地区的地质背景概况,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理论及分歧原因,实地考察了泰山地区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并取样品进行热释光年龄分析显示其年代为(30.54±2.59)kaB.P.,相当于末次冰期主冰期中的Paudorf-Stillfried间冰阶时段。并从地貌特征与遥感数字2个方面分析研究,发现了一些冰川遗迹的信息,为泰山地区第四纪冰川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简要论述了美国尤卡山项目研发的历史进程,讨论了该项目目前的进展状态,以及由此引出可供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发工作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尤卡山项目进展受阻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因素,而不是场址的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因素。关于该项目的不同意见之争还将会继续下去,最后可能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科学论证和法律途径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