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开展广西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可为降低暴雨灾害损失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中国长短历时暴雨雨量特征数据集(1961—2015年)中广西全部站点的气象数据,结合基础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通过AHP-熵权法为各项洪涝因子赋权,并借助GIS技术分析并开展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风险灾害地区约占全域的9%,低风险灾害地区约占15%。广西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暴雨洪涝风险逐渐减低。其原因是南部雨量大,暴雨历时长,部分市区地势平坦且海拔低。一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造成受灾损失重,同时也加大了暴雨洪涝灾害的风险。研究可为广西暴雨洪涝灾害预防与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Zipf法则和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技术,并结合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分别对浙江省的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速度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浙江省城市规模的分布情况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浙江省内不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差异明显,浙北和浙东南地区城市规模集中性强、城市首位度高、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而浙西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化水平的发展都较平稳、城市首位度低,显示出了明显的整体两极分化、区域空间收敛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区域系统灾害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统计方法,对汕头市潮南区进行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承灾体脆弱性分析,得到潮南区洪涝灾害区划图和潮南区各乡、村风险指数表。结果表明,陈店镇、雷岭镇和井都镇洪涝风险系数最大,风险区域呈块状和条状分布,受河网和地形因素影响较大;中度风险区域多零星分布于次级风险区域内,受人口影响明显。通过实地验证可知,风险区划结果与灾情分布基本吻合。另外,细化到村级的风险系数表,也可为实施村级灾害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栅格GIS滑坡风险评价方法中格网大小选取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李军  周成虎 《遥感学报》2003,7(2):86-92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工具和研究手段的滑坡风险评价方法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较为成熟的方法是基于栅格GIS的滑坡风险评价方法,即将滑坡风险评价中考虑的各种因子归一化处理后转换成相同空间分辩率的定量数据,然后根据特定模型进行数据运算,最后得到风险评价结果图。但在风险评价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已经量化的各影响因子,采用什么样的空间分辩率来栅格化这些因子数据才比较合适。该文以基于地形的香港大屿山滑坡风险评价为例,分析了影响空间分辩率选择的因子,并给出了影响因子空间分辩率确定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周健  张宏建  王冰  孙权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10):40-43,79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风险评价模型,选取武汉市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的6种脆弱性指标,建立武汉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武汉市13个区为例进行脆弱性评价.研究表明武汉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的时间特征为:2004-2010年期间,武汉市暴雨洪涝灾害的脆弱度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呈上升趋势;2014-2017年逐渐趋于平稳.2004-2017年的脆弱度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空间特征为高脆弱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附近,距离长江流域较远的区域总体脆弱性呈低脆弱性,武汉市暴雨洪涝灾害脆弱性总体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朝鲜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解决朝鲜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重要途径。基于朝鲜市郡级人口普查数据,将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分析了朝鲜人口密度与空间因子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朝鲜人口密度空间化模型,在GIS平台中实现了朝鲜人口密度的空间格网化模拟,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朝鲜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因素的决定力进行了有效探测。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模型拟合精度达到0.769,生成的栅格人口密度数据与朝鲜三级行政区人口统计数据保持一致。同时,影响该地区人口密度的因子依次为道路网密度、居民点密度、居民地指数、海拔、坡度和耕地指数。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发生时通常会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害,而易发区评估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为了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在GIS的支持下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具体结合温州市自然地理状况及相关受灾情况历史数据,分析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提出了综合邻近环境的地质灾害分析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因子权重,构建了温州市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温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同时还研究了山区、平原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地质灾害风险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分析了影响地下水赋存的各因素,基于RS和GIS技术,构建了格网化的地下水富集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集成指标体系、格网化分析,结合人工经验的熵权法、Gamma变换以及自然断点分类法的地下水富集性格网化评估模型,完成了西部某地区地下水富集性格网化评估,并圈定给水保障有利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分布总体不均,富水潜力的高低与泉点、含水断裂的分布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该评估方法将客观的相对权重和主观经验指导结合起来,降低了评估过程对人工打分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李卓  李永树  粱磊 《测绘工程》2013,22(1):78-80,85
合理地进行城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估对于燃气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天然气管道多级模糊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在统一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下获取的管道风险指数,建立与模糊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关系,并利用GIS技术对管道风险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试验结果表明多级模糊评估模型与GIS技术应用于管道风险评估,能够为风险预警及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2005年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根据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以GIS技术为数据分析平台,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采样结果进行半变异函数分析和空间插值,编制了武汉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显示:2000年、2005年研究区生态风险水平分为3个层次,广大的植被和水域集中分布区域属于低生态风险区,城市建成区和靠近城市建成区边缘形成中度生态风险和生态风险相对较高的分布区域。5 a内各个等级分布的空间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洪水灾害模拟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洪水灾害评估的特点,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预测、模拟显示红水河流域洪水淹没场景,并结合该流域水文站降雨量数据和各乡镇人口密度数据以及其他辅助数据进行洪水灾害评估。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采用基于多准则决策的层次分析评价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将洪涝风险影响因子分为危险性和脆弱性两类,子准则层包括平均降雨量、汇流累积量、坡度、海拔和土地覆盖度、道路级别、地表产流能力7个因子,构建了道路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然后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地形数据、气象数据及遥感影像提取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通过道路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绘制了道路风险分区图。结果表明,中、高风险积水道路占比较高,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和中南部地区。本文对道路洪涝灾害风险所进行的评价,可服务于洪涝灾害风险预警和应急救援规划。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在洪涝灾害发生前,对主要河流水文站、水库水位数据,对气象预报数据进行评价,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对上述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分析,确定防范措施,尽量避免灾害发生。本文主要介绍在防汛期间,空间辅助决策系统中的防汛减灾功能模块中,如何将水利汛情数据和气象预报数据、实时降雨等时效性较强信息自动传出加载到地理信息系统中,最终与全国地图数据相迭加进行可视化表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质灾害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格网GIS技术和数学算法对地质灾害的地形危险进行评估研究。以新源县为实验区,创建500m×500m的格网覆盖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岩性、断层等地质地貌条件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统计分析、叠置分析等功能将指标格网化和标准化,最后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进行综合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新源县较高危险和高危险区主要集中在北部、中部及西南部的山区,共包含90.17%的灾害点,表明将格网GIS技术应用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洪水灾害评估的特点,将GIS技术与RS技术相结合,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供的三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来预测、模拟河流域洪水淹没场景,结合属性数据进行洪水灾害评估,并对此系统的实现方法进行对比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关颖  程瑶  王东兴 《测绘工程》2018,(6):26-31,40
文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灾害形成机理孕灾和致灾两个角度选取因子,最后将实际筛选出的高程、坡度、断层、岩性、道路及降雨等因子纳入到新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并针对新疆大区域因子量化的问题上给出解决思路,最后将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相融合构建新疆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综合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相融合可以解决大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问题,评价效果较好,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研究城市雨洪风险问题,对提高城市洪涝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性,以及促进城市防洪决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高精度的城市三维模型可以提供丰富地理信息,便于准确分析淹没情况,本文针对当前城市洪涝模型对地形数据的高敏感性,且雨洪风险评估研究的准确性受限于地形数据精度的问题,提出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重建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并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淹没深度为关键指标进行研究区的雨洪风险评估。通过提取不同重现期下研究区的淹没深度信息,进行可视化渲染实现三维淹没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研究区的淹没情况,作为暴雨内涝风险管理依据,同时对城市规划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江西省地质灾害频发而灾前防治、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又不足的现象,该文提出了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在评价模型中,以地质灾害与环境的关系和地质灾害的潜在影响为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从而计算地灾点的危险等级;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给出评价结论。该文首次将地质灾害与地理国情普查信息和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综合客观地展示了灾害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9.
Earthquakes cause huge loss of lives and infrastructure every year in Iran. Many settlement areas (urban & rural) as well as Tehran, the capital city of Iran are located in the hazardous area.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earthquake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based on recent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on a GIS platform.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Central Alborz in southern Caspian Sea and north of capital city of Tehran called Marzanabad area. It is a potentially high-risk zone as several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in the past. The study’s main objective is to develop an Earthquake Risk Map at the scale of 1:25,000 to identify high-risk zone and vulnerability areas to the settlements and infrastructure of area. Digital lineaments wear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the faults using several RADAR and optical images with spatial analysis techniques. The probable faults were detected by superimposition of the lith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and their variance over the lineaments in a GIS environment. This research work involved fault identification on the remote sensed dataset as well as field studies and the risky areas were classified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s by applying different buffer with specifying distance of the source/site of risk to fault loc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arthquake Risk Map (ERM) by GIS indicated that 32% of the total area with about 66% of settlements and 52% of population is located in strongly high-risk and high-risk zone. Moderately low risk and low risk zones cover 38.67% of total area, which is free of settlements as well as population. The Earthquake map elaborated in this research work will be a useful too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s well as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future activiti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