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风外围云团造成的暴雨,以前由于探测手段的限制难以及时发现和作出预报。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和卫星云图的使用,这种暴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它一般都随付热带高压的南缘及西南缘的偏东气流运动,降水比较突然而且强度大,例如1981年9月22日20时至23日08时十二小时之内国营盐场降水达555.4毫米。另外如1982年11月28日20时至21时我县一个水文站上一小时内降水达160毫米,据有关总结以上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均和热带云团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分析南昌地区逐小时降水资料时发现,暴雨(R_24≥50mm)过程大多数是由于几小时集中的较强降水而形成的.对应在卫星云图上,降水集中的时段往往又是一个或多个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并路经测站的结果.因此,要做好暴雨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时预报(0—12小时),就有必要了解强对流云团发生发展的一般概况.由于强对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普查云图个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五类预报烟台大—暴雨的卫星云图模式。当云图上的云场演变符合模式所规定的条件时,即可预报烟台市24小时内(20h—20h)将有大范围大—暴雨降水过程,且市区雨量在30mm以上。  相似文献   

4.
涡旋自组织在山东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2000—2007年夏季卫星云图资料发现,在山东省区域性或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中,一些产生暴雨的中尺度云团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由无组织到有组织、由不规则云形到规则云形的过程。为了更加凸现这种演变特征,对6例典型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山东暴雨的云团自组织过程多发生在7月;初始云块平均为5个左右;云团之间平均距离为200km左右;源地多发生在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及鲁西地区;1h最强降水一般出现在自组织完成时刻或其前后3h左右;云团从初始生成到自组织并直至消亡,整个过程约11h。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结合常规资料和地面加密站资料,对导致望谟县3次洪灾的暴雨天气在云图上反映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主要解释红外云图上弧状云线触发的初始对流,暴雨云团的演变特征,TBB与暴雨分布的关系以及暴雨云团发生时水汽图像和云导风的动力特征。3次致洪暴雨中2次是由发展成MCC的暴雨云团产生,1次由MβCC产生。云图可清楚的看到弧状云线触发对流的过程。弧状云线在不稳定区域激发对流,弧状云线由前1 d的MCS的外流边界产生;云团合并是暴雨云团强烈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展成MCC或MβCC之前,都有云团合并的过程;最大降雨强度通常出现在TBB低温面积达到最大之前或达到最大时;大气的下沉运动和强上升气流在水汽图上清晰可见,降雨强度最大时上层的辐散风很强。  相似文献   

6.
一次西南低涡造成华南暴雨过程的FY-2卫星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杜倩  覃丹宇  张鹏 《气象》2013,39(7):821-831
2008年6月11-13日华南发生了一次西南涡暴雨天气过程,其中,广西区有6个台站11日20时至12日20时的降水打破6月雨量历史纪录,分别为东兰306mm、环江218 mm、灵川270mm、桂林251 mm、柳城177mm和田林163 mm.采用FY-2卫星云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对这次强降水过程的暴雨云团及其影响系统和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红外和水汽图像配合,可以反映西南低涡发展东移过程中低层辐合带云系、高空扰动云系和弱冷空气的不同作用,云图的演变过程可以刻画强降雨发生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气流结构.(2)本次广西特大暴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西南涡东南侧的暖区降水,对流云团分布范围较广,中尺度对流系统具有涡旋状云系结构;第二阶段有弱冷空气南下,在边界层辐合线的组织下,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成线状云带,南移消失.过程中,无论是红外云顶亮温随时间的演变,或者是红外与水汽亮温差的时间演变均可以反映云团的演变过程,并与强降水有较好对应关系.在局地要素满足暴雨发生的必要条件下,监测多通道亮温的急剧下降,可作为重要指标提前2~3 h预警强降雨的发生.(3)西南低涡暴雨云团出现在西南涡东南和南侧的南风盛行区域,云团发展伴有低空急流加强,同时,云系发展与500 hPa正涡度平流的贡献有关.  相似文献   

7.
1987年8月26日12时至27日03时,济南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15小时雨量为270毫米,1小时雨强为102.5毫米,市区纪录最大日雨量为340毫米,平阴、长清等地同时伴有龙卷风。通过对暴雨期间的GMS—3红外卫星云图的分析,结合天气形势演变,发现这次特大暴雨与积雨云团的合并和迅速扩展有密切关系,现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们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经验。例如,姚祖庆、肖稳安等利用卫星云图资料概括出影响长江中下游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5种环境云场特征和在这些云场中暴雨和强对流云团的演变过程,通过追踪这些云团活动来作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杜秉玉等以雷达资料为主设计了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暴雨预报的临近预报系统。文中利用上海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1983年9月3日、1985年7月11日、1983年7月26日影响上海的暴雨和龙卷天气过程中地面气象要素场和物理量场的先兆表现,期望从地面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提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暴雨过程的卫星云图纹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针对卫星云图上云团所具有的半流体特性,应用纹理特征分析法对其进行定量研究。首先用灰度共生矩阵统计法提取100个样本云团的纹理特征参数,然后应用Mahalanobis距离作相似性测度进行聚类分析,提取出4类云以及无云区的具有旋转不变性的纹理特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3年7月4—5日江淮流域发生特大暴雨地区云团的纹理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降水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实际的降水资料和纹理特征参数变化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纹理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与降水量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这些结果不仅对中短期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而且对数值预报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及雷达资料,对近海台风影响下,发生时段及降水落区均相似的陕北两次区域性暴雨个例(2014年7月8—9日(简称"7·8"过程)及2013年7月11—12日(简称"7·11"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8"过程是东北路冷空气、高原槽和台风"浣熊"外围偏东气流共同作用产生,"7·11"过程是高原槽引导西路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产生;近海台风为"7·8"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对"7·11"过程无直接作用;"7·8"过程降水云团为冷锋云系中的5~6个β尺度的对流云团,而"7·11"过程为副高外围中-β尺度的对流云团;两次强降水时段雷达回波均呈现以积状云为主的混合型降水回波;暴雨发生时,两次过程低层冷平流均减弱,850hPa东北风起到了冷垫作用,暖湿气流被弱冷空气强迫抬升,相对湿度大于90%的区域由中层迅速增加到对流层整层;湿涵密集带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宗泽 《气象》1980,6(3):19-20
我们通过观测和预报的实践,体会到当本地出现卷层云下有较强的对流云时,表示当地存在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它对于短期大—暴雨的预报,特别是一个县境内的全县大—暴雨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我县辐合指示云型产生在冷锋低槽前的形势背景下。在卫星云图上,一小块一小块云团(本文指的是中尺度或更小范围的积云对流超单体及小块云体)的前部边缘和相邻两个云团的过渡地带,从地面上可以观测到辐合运动指示云,进而预报出这种云团所造成的大—暴雨。下面介绍我们分析运用辐合指示云预报大—暴雨的体会。 一、预报摸式的建立和检验 我们在预报改革中曾经多方寻找云与降水的演变规律。在开展云天观测后,注意到辐合指示云与降水的关系。我们反查了历史资料,在12年盛夏期间的定时观测记录中,共找到4例卷层云下有强对流云的记录(见表1,由于过去未开展云系连续观测,很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关中、延安地区1991—2001年4个雷达站附近15个气候观测站≥5mm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及降雨性层状云雷达回波特征。关中适宜人工增雨的时段为2月10日至11月15日,陕北为2月25日至11月10日。陕西降雨性层状云0℃层高度变化范围为3.63~5.03km,平均高度为4.65km,降雨性层状云融化层强回波区厚度为0.4~1.0km之间。总结出适宜人工增雨的稳定性层状云和混合性层状云雷达回波模型。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盛夏湖北一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T213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盛夏湖北省一次连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卫星云图和降水回波演变特征以及物理成因作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中纬度长波槽发展并缓慢东移南压、不断分裂出小槽带动冷空气南下与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在长江中游交汇的结果;暴雨过程中,中低层辐合和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而低层强暖平流、地面暖倒槽为暴雨形成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随着降水系统向东发展,冷暖空气交汇加剧有利对流加强,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多个中尺度云团生成、发展、合并,多普勒雷达产品表现为由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发展转为混合性降水回波,同时伴随多个强对流回波单体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尺度强暴雨云团云特征的多种卫星资料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2年6月23—27日发生于江淮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利用FY-1D,EOS和NOAA卫星的可见光、红外、微波通道遥感观测、反演资料,从相态、光学厚度、垂直结构等各方面分析云特征,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段地面雨量观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光学厚度大且云顶粒子为大粒子、冰相态是此次降雨过程中云团的主要云特征,地面雨量的大小与云光学厚度密切相关,两者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稳定少变的大光学厚度云或云光学厚度显著增大均可带来强的地面降水。微波资料可以很好地体现降雨云团的垂直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遥感对揭示中尺度强暴雨云团的云特征,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8年8月1~2日四川盆地西部出现了一次区域性暖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卫星云图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分析了其环流背景、中尺度条件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东移的高原低涡触发了暴雨天气,通过诱发使低层涡度增加,形成气旋性低涡中心,高原低涡与西南低涡耦合,加强了盆地西部的垂直上升运动;低层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在迎风坡被强迫抬升,触发对流性降水,使降水增幅,造成盆地西南部降水强度大于西北部;高湿环境、深厚暖云,以及中等偏强且呈狭长的CAPE特征,形成了高降水效率;强降水时段与云团发展强盛时段对应,辐合风场以及逆风区的形成有利于强回波的长时间维持。  相似文献   

16.
一、资料和方法根据我台用云图预报降水的经验,我们把密蔽白亮云区的长轴作为划分云团的标准。规定长轴为2到4.4个纬距的云团称为中尺度云团,大于等于4.5个纬距的云团称为中间尺度云团。我们取1978至1981年中西北区东部较强的25个区域性大、暴雨个例当时到前48小时内的云图资料,对位于30—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NOAA—5号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造成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云团群,由于受到7号台风外围强偏南急流的旋转操纵作用而北转到中纬度地区,在钱塘江口——长江口一带与大陆上残留的西风带切变云系相结合并加强,在结合点附近生产特大暴雨中心,影响后移向东北方向发展成为温带气旋,并吸引7号台风云团与之合并,移向日本。这是台风间接作用下的一种新的暴雨类型,也是一次盛夏发展在黄海南部的气旋特例。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等,分析了2008年7月1日鄂东北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扰动系统的发生发展、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以及地形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鄂东北暴雨与中尺度气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红安等地特大暴雨就是中尺度气旋波冷切变上激发的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相继东移产生的;中尺度气旋形成于黄淮锋面气旋波发展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形态、结构特征较好地反映了该中尺度气旋波发展过程;对流易在红安西侧加强,同冷空气沿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南下与天气尺度西南气流交汇形成局地中尺度辐合线有关;红外云图上特大暴雨MCS形态为指状云团,由不同生命史阶段的子云团构成,是产生持续性强降水的云团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针对2017年6月8日20时—10日20时重庆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对过程发生前的降水实况、环流形势、对流潜势、能量条件、水汽条件、垂直运动以及对应过程发生发展最强时段的卫星及雷达特征进行了分析。此次过程为中高纬呈"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有长波槽分裂小槽东移,配合低层低涡系统及切变线的生成与发展,重庆位于副高584线附近,处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抬升运动区。降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暖区降水,伴有较强的对流性特征,第二阶段伴随着冷空气的南压,冷暖空气在重庆长江沿线一带交绥,为混合性降水。第一阶段云图上呈现出暴雨云团形态,呈圆形、边界光滑、云团中心白亮区域对应降水大值区。雷达回波表现出较显著的低质心暖云降水特征,降水最强时段径向速度图上存在着明显的气旋式辐合区。第二阶段配合北方冷空气的侵入,云系呈带状分布和发展,伴随着对流云团的不断新生、合并、扩大,云团生命史较长,对应降水时间较长。雷达回波表现为层状云降水回波特征,且在重庆永川及周边区域存在"列车效应",从而造成了相应地区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强降水。  相似文献   

20.
2016年2月12日夜间至13日白天,受冷空气和江淮气旋影响,山东出现了一次极端雨雪天气过程,全省48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采用多种观测和NCEP/NCAR的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降水云系的演变特征、风场的中尺度特征和降水成因。结果表明:(1)雨雪过程不断有β中尺度云团从苏皖移入山东,降水主要由4个β中尺度云团造成;江淮气旋逗点头云系由4条带状回波发展形成,暖锋云系以层状云为主,其间有零散的对流云,逗点云尾部的冷锋云系形成初期多为对流性,入海后对流性减弱;气旋形成后雷达回波发生气旋式旋转、拉长,形成多条中尺度强雨带。(2)水汽条件极为有利,来自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的低空急流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降雨阶段还有来自东南方向超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降雪阶段边界层水汽输送微弱。(3)降雨阶段,低层为浅薄的东北风冷垫;降雪阶段,东北风冷垫较降雨阶段深厚得多。东北风冷垫上东南风层变薄直至减弱消失是雨雪相态转换的标志,强雨雪都发生在偏南低空急流最强盛时段。(4)低层低涡前部东北风和东南风的切变辐合、暖平流、暖锋锋生以及条件性不稳定能量释放强迫上升运动造成强雨雪。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的观测是降水相态短时临近预报的有益判别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