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外“块金”集锦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叙述了中外“块金”(狗头金)的产地、块数和成因分析.世界上已发现的块金愈万块,最大者重235.87kg,产于澳大利亚.多数研究者认为块金是化学成因.在表生条件下,金可呈溶液迁移,金络合物的稳定性与氧化还原条件有关.这种条件的变化,使金溶解-沉淀反复交替进行.在适当条件下,金粒再生、长大,形成块金.  相似文献   

2.
根据实验观察、水的活性及Au的物理化学特征,作者探讨了H_2O_2对表生块金溶解、迁移、沉淀的催化过程。接着又探讨了H_2O_2在自然界的无机及有机成因。H_2O_2的有机  相似文献   

3.
块金趣闻     
钟华邦 《矿产与地质》1996,10(6):377-379
块金趣闻钟华邦(江苏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南京211135)金子,这响亮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珠宝里令人着迷的一员,还是人们财富的象征。谁不想见到珍贵的金块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地球上黄金稀少,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一百亿分之五。人类开采黄金以...  相似文献   

4.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的化学组成、金矿物的化学成分、主要共、伴生矿物组合的研讨,结合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及金氢化物、金合金氢化物、金羰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认为金氢化物、金合金氢化物、金羰基化合物是微细浸染型金矿床金的主要迁移形式。它们从地球深部富氢、富CO强还原环境,随岩浆、热液、热气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pH值下降、Eh值上升,氢、CO逃逸,氧化、分解形成微粒金矿物,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床。此后,如再发生地质构造、地壳演化运动,微粒金矿物可重新活化,进行接力式迁移、叠加富集。  相似文献   

5.
表生块金与微生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从发现高温条件下块金的生长现象以来,对常温常压下块金生长做了各种不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块金的生长不仅可以在以蒸馏水等无机环境条件中发生,它还可以在各种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环境中生长,甚至生长速度更快。在微生物环境中块金的生长也与过氧化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法国中央地块北部的金矿床为例,提出一种模式来解释某些剪切带矿床中金矿化的发育及其变化。这些金矿床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早期阶段肉眼看不到金,中间阶段为细粒金,而晚期阶段为块金。即表现出随着剪切带的演变,金含量逐渐增加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氟镁石-萤石型金矿的成岩成矿机制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大中  郑若锋 《江西地质》1999,13(4):288-294
在岩浆及热液中,氟以氟化硅,硅氟酸迁移,金呈金氢化物,金合金氢化物迁移(或),金,银,铜,铁,铬羰基化合物迁移。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氟镁石-萤石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狗头金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金矿体中存在大块金金狗大头金与原生金矿体关系密切和表生条件下金的增生程度十分有限以及表生成因说无法解释的一系列疑点为基础,对狗头金的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存在于表生环境中的狗头金是原生块金在表生条件下经改造并发生有限增生的结果,狗头金发育地区应存在或曾存在原生金矿体。  相似文献   

9.
胶东金矿金的迁移富集机理新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描述了胶东金矿成矿的新机制,在高温热液中,以液态纳米金及液态纳米金合金活化、迁移;当热液降至低温后,则呈固态纳米金及固态纳米合金沉淀、凝聚、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室温条件下微生物环境中块金生长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海祥  阚小凤 《地球化学》1999,28(2):177-182
室温条件下,用真菌、硅藻、固氮菌及芽孢杆菌等不同微生物,经3个月至18个月的时间,可将砖红色的海绵金培育成片状、丝状及粒状的Au颗粒,这表明在表生条件及微生物环境中,Au可以被活化、迁移、再生长、测定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的Au质量浓度与其中的H2O2质量浓度有正相关关系;而且,Au和H2O2质量浓度高的样品,其中的金粒生长速率也快,说明表生条件下块金的生长与溶液中的H2O2质量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湖南及类似地区的金矿床,金高度富集在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中.这些载金的硫(砷)化物具有各自特征性的标型.由于黄铁矿、尤其是毒砂中的金大多属于质点小于0.1 μm的不可见金,不仅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找到,即使利用电子探针和在高倍电镜下进行金的特征X射线扫描亦未发现金矿物富集区.由此引起了这类矿物中的金是呈超微细粒形式存在,还是以类质同像存在于其矿物晶格中的不同看法.所以,研究黄铁矿和毒砂的标型特征,查明金的赋存状态,对金的利用十分重要.经有关矿床多项实验研究及选矿试验结果,认为黄铁矿与毒砂中的不可见金,除次显微金外主要应为“纳米金”(矿物金),而非晶格金(结构金).  相似文献   

12.
纳米金的迁移富集与黄铁矿富金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铁矿是金矿床中常见的矿物,也是重要的载金矿物之一,有的黄铁矿富金,有的黄铁矿不含金或含微量金。为什么黄铁矿对纳米金的吸附作用强?讨论了纳米微粒金与黄铁矿的关系后指出,半导体型黄铁矿有N型和P型两种。前者具负热电动势、带负电;后者具正电位带正电荷。当其与SiO2水溶液迁移时,若与带正电荷的P型黄铁矿相遇,即被P型黄铁矿吸附沉淀成矿。带负电荷的黄铁矿不能吸附带负电荷的纳米金,因而不能成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激光诱导离解光谱自由定标法对一系列高纯度黄金样品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初步证明了将此方法应用于黄金首饰成分测定的可行性。采用波长1 064nm的Nd∶YAG脉冲激光器激发黄金样品,波长范围为200~760nm的4CCD光纤光谱仪采集发射光谱,对Au元素质量分数范围为85.0%~99.6%的6件黄金标准样品进行激光诱导离解光谱测试。对所得黄金样品光谱中的Au,Cu,Ag三种元素分别选择合适的原子(离子)谱线代入自由定标法模型,通过所得参数拟合得到了所有元素原子(离子)的二维波尔兹曼平面曲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激光诱导离解光谱自由定标法定量分析黄金样品中Au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标准值的相对误差〈3%。  相似文献   

14.
Convention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gold deposits has not always been very satisfactory, especially for buried and blind ones. New considerations and methodology in sampl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Important considerations for unconventional gold exploration in this paper are that (1) gold is active in surface environments; (2) gold occurs not only as discrete grains, but also as ultrafine particles (submicron?to nanometer-sized particles of gold) and other complex forms; (3) regional low anomalies and superimposed anomalies over buried gold deposits are produced by ultrafine gold grains and other complex forms of gold. The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se considerations has been developed both in regional and in local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for gold. Examples of the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in two areas covered by transported overburden are given.  相似文献   

15.
万古金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赋存于新元古界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系中,受NNE-NE向长沙-平江断裂带和近EW向九岭-清水韧性剪切带联合控制,金资源量约85t。其主要矿石类型为毒砂-黄铁绢英岩型和石英-硫化物脉型,其次为构造角砾岩型。毒砂和黄铁矿为该矿床主要的载金矿物,分布广泛。金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I为乳白色石英-绢云母-白钨矿阶段;Ⅱ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毒砂-黄铁矿-金阶段;Ⅲ为烟灰色石英-绢云母-黄铁矿-毒砂-多金属硫化物-金阶段;IV为乳白色石英-方解石阶段。其中,Ⅱ、Ⅲ为成矿主阶段。根据成矿主阶段毒砂电子探针分析结果,Ⅱ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2.19%~44.84%之间,均值为43.42%(n=56),Ⅲ阶段毒砂中As的含量在40.08%~43.36%之间,均值为42.08%(n=19)。通过毒砂温度计相图估算出Ⅱ、Ⅲ阶段的形成温度和硫逸度分别为364±21℃、319±22℃和10^(-9.7)~10^(-7)、10^(-11.5)~10_(-8.6)。电子探针数据揭示的载金毒砂和黄铁矿中不可见金含量分别为0.01%~0.66%和0.01%~0.11%。黄铁矿Au-As元素投点分布于金溶解度曲线两侧,说明其内金主要以纳米级颗粒和固溶体金或晶格金的形式赋存;其中Ⅱ阶段黄铁矿纳米级金颗粒占比为73.33%,多于Ⅲ阶段黄铁矿(67.80%)。以上数据说明在水岩反应过程中,围岩中的含铁矿物与成矿流体中的H;S发生反应,生成毒砂和黄铁矿。伴随着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温度和硫逸度降低,成矿Ⅱ阶段至Ⅲ阶段主要载金硫化物由毒砂转变为黄铁矿,强烈的硫化作用导致金-硫络合物失稳并释放金,金以置换的方式进入硫化物晶格或以显微-超显微金颗粒的形式沉淀,形成含金硫化物;即硫化作用是导致万古矿床不可见金沉淀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6.
西岭金矿床是胶东金矿集区内近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475吨@4.56 g/t),位于著名的三山岛金矿床的东侧。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西岭金矿床的基础地质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系统研究了西岭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西岭金矿床大量金矿物(银金矿和自然金)主要赋存在Ⅱ阶段石英-黄铁矿和Ⅲ阶段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中。西岭金矿床金矿物主要有晶隙金、裂隙金和包体金三种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石英、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矿物粒度大小包括粗粒金、中粒金、细粒金和微粒金,以细粒-微粒为主。金矿物形态有粒状、叶片状、线状、钩状、枝杈状和哑铃状等,以粒状为主。金矿物成分以Au和Ag为主,含微量的Cu、Cr、Fe、Ni、Te、S等元素。金成色为685~831,以银金矿为主,含少量自然金。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西岭金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床,是由早白垩世中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形成。  相似文献   

17.
伏牛山矿床是一个含伴生金的矽卡岩型铜矿床,伴生金的平均品位为0.36g/t,伴生银的平均品位为12.4g/t。本文通过多种分析测试(如:相关分析,配分计算,矿相显微镜观察,透射电镜研究,分步溶解,物相分析等),对伴生金的赋存状态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金的存在与黄铜矿关系密切;金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显微金、次显微金及少量晶格金,其中显微金主要存在于黄铜矿中,次显微金及晶格金主要存在于黄铁矿中。  相似文献   

18.
吸附金的重结晶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世柏  吴大清 《矿物学报》1996,16(4):377-381,T001
黄铁矿表面和方铅矿表面对金的硫氢络合方法的吸附特点不同,前者更易于将表面络合态金Au(I)还原成单质金Au(0),且吸附能力一些,经重结重晶实验以后,天然黄铁矿和合成黄铁有面的吸附金均发生了明显的迁移,归并作用,但二者归并的程度不同,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金则扫并效果不明显,结合矿物表面特征,利用矿物表面缺陷模型和表面扩散模型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解释,并与矿石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